您的当前位置:

粮食

粮食

粮食



  【概况】 2002年,鹤岗粮食系统上下团结拼搏,科学创造,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全年实现工业利税433.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20.44%;粮食收购量23万吨,完成计划的101%;粮食储存量65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50;粮食潮粮烘干量 9万吨,完成年计划的150;招商引资201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0.95%;农业产业化工作按计划有序进行;新增储存能力5万吨,吨储费用继续保持全省较好水平;购销企业“一符四无”粮库建设全部达省标;两个文明建设再创新高,保持了全局政治、经济稳定局面。
  【粮食经济持续发展】 自实施“2133”工程以来,粮食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全局干部职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空前增强,想发展、快发展的意识明显提高,局制定的“引私企,进库区,办工厂”的战略产生共震效应。各购销企业由过去的只购不销向购、储、加、销一体化方向经营陕速发展。粮办工业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鹤鸣米业为牵动,远达、沧海、万源、盐业等工业企业,挖内涵,拓外延,开辟新市场,创造新效益,为全局大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费用补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利税433.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20.44%;顺价销售工作取得新突破,截止2002年12月末,实现顺价销售7.2万吨,超额完成市定目标;全年招商引资2019 万元,比上年多完成1019 万元,同比增长200.19%;购销企业全部及格,吨储粮费用创历史最好水平,剔除因素后,库库盈利,优秀企业扩大到4户。
  【粮办工业】 各单位把兴工富企作为发展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遵循“上工强储,工业兴企,商业稳企,联合富企”的工作思路,大打工业翻身仗,构筑粮食加工集团,打造粮办工业“航空母舰”的任务已见成效。以鹤鸣米业为龙头,集团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鹤鸣米业在车间改造后,加工能力大幅增加,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车间实现了满负荷运转,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全年加工水稻5万吨,同比翻二番,实现利税200多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60%。在鹤鸣米业的带动下,天水湖、三江源、泰丰、万源、天维等米业公司,齐打集团牌,共走发展路。目前,鹤鸣米业集团已扩大到6 户企业,加工能力达40万吨,形成了规模,壮大了声势,提高了鹤鸣集团的竞争力和战斗力。品牌战略显现成效。鹤鸣大米已是市场公认的知名品牌,产品一直保持供不应求的态势。产业化基地建设推动了粮办工业健康发展。一改过去的年初签合同,秋后收水稻的作法,派专业人员到田间地头与基地搞对接,育种、插秧、施肥、田间管理、收割全过程跟踪服务,使产业化基地真正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在销售基地建设上,各单位采取定网点、交朋友、找客户、攀亲戚等方式,在省内外又建10余个销售基地,营销网络进一步扩大。目前,已在北京、山西、深圳、河南、西藏、山东、浙江等20多个省市建立了50多个销售网点,形成了一条横贯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的立体化营销网络。2002年,共销售粮食18万余吨,产成品实现了零库存。
  【企业改革】 2002年副省长申立国专程来鹤岗视察粮食工作,对鹤岗粮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鹤岗的粮改工作,思想解放,思路清晰,工作求真务实,成效已经显现,粮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坚持下去,前景光明。为迎接入世的挑战,粮食局做出了“引私企,进库区,办工厂”的科学构想,并且通过这一战略促进粮油工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全局上下齐发动,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开展强强联合,厂库联动,优化配制,成效显著。天水湖米业、万源油厂、泰丰米业、天维米业、三江源米业、万源米业、十里河酒业、鑫诺包装厂、华瑞粉厂等9户股份制企业相继创办成功。2002年,共引进外部资金1620万元,盘活闲置资产9处,价值788万元,拉动顺价销售7万多吨,解决了256 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实现了私营业主与粮食企业“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理念。供应企业采取留守一块,盘活一块的办法,使企业走出了低谷。留守一块,即定岗定编,积极创效,不吃租金,寻求发展;盘活一块,即自收自支,自已挣钱自已花,不搞座吃山空。拓展新的经营思路,先后创办了大米包装联营加工、粮食经销、汽车运输、液化气站、色拉油项目、开办培训班等等、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仓储建设】 2002年,粮食局购销企业基础建设又创新高,企业后劲显著增强。全年总投资1800万元,共建设罩棚6座;平整场地5万平方米;打地坪2万平方米;建花坛10 余个,粮库美化、绿化,精彩纷呈,粮库面貌焕然一新。二粮库、八粮库在国储库项目建设中,以打造省内金牌工程为目标,突出施工质量,加大监督力度。在工程验收中,专家组对工程的质量、管理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全局仓储系统的基础建设又上新台阶,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粮食购销】 2002年,在粮食局的宏观调控下,各购销企业制定目标,落实任务,采取委托加工,以工促销等有效措施,保证了销售工作目标如期完成。全年共实现粮食销售17.7万吨,其中,陈粮销售10.5万吨,顺价销售 7.2万吨。顺价销售工作在全省、全市继续保持上游水平。面对2002年粮食收购政策变化大,粮食质量差,水分高等诸多困难和压力,各购销企业认真贯彻局“多收粮,收好粮的思想,按照”有计划、有秩序、按政策收购“的十一字方针,敞开收购,不拒收、不限收、不停收,使收购速度在东部地区保持领先。
  【企业管理】 全局各单位以目标管理统揽各项工作,向管理要效益,企业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各单位以人为本,定岗位,定标准,择优上岗,竞聘上岗,实行人员动态管理,打破了一岗定终身的旧格局。在物资管理上,实行“阳光采购”,对低值易耗品,实行零库存管理。大力开展“六个一”活动,企业增收节支效果显著,全年增收节支70多万元。各购销企业通过强化管理,吨储费用继续在全省处于最好水平。工业企业实行“小指标定死,大指标活算”的管理办法,各项消耗指标降到历史最低点。全局的财务管理不断加强,财务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发挥了 “红管家”的作用。审计部门积极开展轮回审计工作,审计面达100%,发挥了审核问题,提出建议,当好参谋的审计职能。清资工作再获突破。2002年,全局共清回资金174.4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1.46%。
                                     (鲍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