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直属事业

地区直属事业、企业单位概况

直属事业

直属事业



               地区直属事业、企业单位概况
                               编辑:王修业 李本真
                                
   【调查规划设计院】   1982年4月12日成立的林业部大兴安岭林管局森林调查规划大队,编制250人,承担大兴安岭林管局森林经理和森林资源调查设计规划任务。
  1986年2月,森林调查规划大队更名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及机构设置未变。
  1990年5月,规划院编制缩减为 180人。经过14年建设,拥有固定资产407万元,其中办公楼 3477平方米,4栋家属住宅楼共6341平方米。微机室1个、微机4台、KC—85计算机18台、PC—1500计算机5台、JF31027 缩放仪1台、KD4030数字化仪器1台、KP—5301微机绘图仪1台、HPE—2A航判读仪1台、微型扫描仪1台、B840丝网印刷机1台、KD-90R电子求积仪1台、航空摄影照片转绘仪7台、TPC—2森林罗盘仪143个、DJ—2经纬仪6台、020—B经纬仪1台、010—B经纬仪1台、DS3水准仪6台、FA—32水准仪2台、PG3—2平板仪1台、DGBD—1平板仪 1台、SE4大型复印机1台、NP—400小型复印机3台、RB—67翻拍机1台、ADP—3 照相排字机1台、STK10晒板机台、数码速印机1台、TC328—A分析天平1台、大小车辆11台。
  从1986年起,对生产单位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签订生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对生产任务的数量、工期、质量、成本以及文明安全生产、设备完好率等均有规定,实行严格的量化考核。在质量控制管理上,始终坚持林管局、规划院、生产科室三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并实行调查设计质量与职工个人经济利益挂钩,与专业技术干部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挂钩的“双挂钩”制度,使责、权、利统一起来,促进了调查规划设计质量的提高,降低了成本消耗,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院领导重视科技干部队伍建设。到1996年底,累计培养在职职工完成大学和中专学历教育人数达到80多人。大力提倡科技人员结合本职工作,多做学问,撰写科技论文,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 多篇。在生活、住房、提拔使用以及经济待遇上,注意向知识分子倾斜,向生产一线倾斜,保持了科技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至1996年底,仅工程系列科技人员已达9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8 人,工程师38人。初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承担林业调查与规划设计综合能力的科技干部队伍。
                                    (李俊峰)【勘察设计院】  林管局勘察设计院的前身是大兴安岭地区设计大队。
  1970年称大兴安岭林业勘察设计大队,1973年称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业勘察设计大队,1979年4月称大兴安岭林业勘察设计院,1982年4月称林业部大兴安岭林管局勘察设计院。
  林管局勘察设计院担负着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林区道路与桥梁、水文工程地质、林业局(场)规划、林产工业等勘察设计任务。有职工167人,其中干部78人,工人89人。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工程师7名、工程师20名。
  建院20余年来,形成了专业配套、门类齐全的乙级勘察设计单位的规模,具备了道路、桥梁、建筑、采暖、通风、电气自控、水文工程地质、林场(镇)规划、林产工业、测绘等专业勘察设计能力,现年勘察设计能力达到工业与民用建筑50000平方米,道路 165000米,大中桥350米,水文工程地质1800米。
  自成立至今,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林区勘察设计中克服重重困难,足迹踏遍了全区各地,并到湖南会桐县、内蒙克一河、甘河、吉文、阿里河、大杨树等地勘察设计。到1996年底,累计完成勘察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119.32万平方米,道路3708000米,大中桥 8734/123座,水文工程地质48685.99米。
  先后获得省、部级优秀设计奖5 项,地级奖14项。开发研制的《林区道路微机辅助设计系统》获林业部优秀工程设计软件二等奖、大兴安岭科技进步二等奖。设计人员的20余篇论文在国际、国家和省级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和宣读。
                                    (王艳秋)【林业科学研究所】  大兴安岭林业科学研究所是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的专业科研机构。现有职工 135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知识分子9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78人,高级工程师18人,工程师33人。
  林科所自1979年建所以来,已发展成为一个专业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研究和开发能力、人才较为集中的专业科研机构。有固定资产 630余万元,有一二营林研究室、森林保护、多种经营、林产工业、林业机械研究室、情报资料室和化验室各一个。有一处5000多公顷施业区的营林实验基地以及大兴安岭林业科技开发公司。
  科研方向是紧密结合大兴安岭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积极参与解决生产建设和企业管理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企业技术进步水平。在以营林研究为基础的前提下,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工作,促进和推动林业建设的发展。十几年来,开展了良种繁育、速生丰产林、容器育苗、引种和种源试验、天然中幼林抚育技术、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森林防火、林业机械、多种经营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承担了科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开发等各类项目 1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攻关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12项。“航天遥感技术在落叶松毛虫危害程度调查区划中应用研究”、“大兴安岭林区长白落叶松引种的研究”、“初级无性系种子园经营管理及子代测定技术”等3 项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12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刘新田等 5人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有20余项获省部级和地区科技进步奖; 4项成果获国家专利。有多项成果在全地区和东北林区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 静)【农业科学研究所】  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是中国最北部研究冷凉作物的专业研究所,成立于“七五”期间。下设马铃薯科研中心、大田研究室、蔬菜研究室、马铃薯原种基地、试验农场。共有科技人员35人,中高级科技人员25人。有化验室、试验室、温室、办公室800平方米;具有全套化验、病毒检测仪器设备;钢架大棚40亩;试验地100公顷;固定资产总值500多万元。近年来科研所注重发挥大兴安岭区位优势,突出特色研究,完成了一批有价值的项目,推进了冷凉农业的发展。
  1.“马铃薯脱毒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了国家级鉴定,结论为“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国家和省要求用5 ~10年把大兴安岭建成省和国家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严基地。为解决病毒侵染造成的退化,在国内著名专家指导下,本区生产的脱毒种薯质量已达到国内一流。目前已具备年产脱毒原种(微型薯)300万粒以上,年产脱毒原种、一、二、三级种薯1.8亿公斤能力。病毒检测和脱毒种薯质量正向国际标准看齐。此项目已获国家“八五”农业科技攻关优秀项目奖。
  2.“萝卜强冬性杂交一代新品种‘冬红一号’、‘冬青二号’的选育”获得成功。解决了高纬度(北纬49~54℃)高寒地区(年平均气温 -2~5℃)萝卜抽苔造成品质差、产量低、病害重的难题。创出杂交制种的新方法。“冬红一号”、“冬青二号”平均先期抽苔率低于2%;产量比对照“王兆红”、“翘头青”分别增产35%、33%;品质和抗病都好于对照。经专家论证和国内外联机检索其成果在国际、国内领先。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地区科技进步特等奖。目前已具备年产杂交种子5万公斤能力。
  3.“超早熟大豆新品种选育和超早熟大豆基地”建设取得成功。已经选育出超早熟85天、90天、95天亩产在130~200公斤的新品种,年生产100万公斤能力。同时还生产出高蛋白、高油特用品种。可作为二季作区和救灾及专用品种。
  4.“大兴安岭优质菜豆选育”取得成功。由于大兴安岭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生产的油豆角品质好、口感好,优于省内外其它地区,很受欢迎。目前已筛选出1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超过300万公斤。
  5.大兴安岭芸豆、裸仁南瓜也是大兴安岭独特产,具有品质好、产量高的特点,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经试验已选出10多个品种。现已具备年产500 万公斤能力。
                                     (孟昭禹)【加格达奇航站】 1963年在鄂伦春旗阿里河镇筹建,因被洪水淹没,1965 年确定在加格达奇甘河南6 公里处建设新机场,1967年交付使用。1982年,属东北航空护林局领导。1991年,隶属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业务受地区森林防火中心领导,总编制39人。1996年末实有3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4人。
  历经30多年建设,已拥有3586平方米的房屋建筑,56000平方米的砼跑道。6公里的进场公路以及塔台、油罐、车辆、摄像机、电冰柜等配套设施、设备,总投资846.96万元。
  航站巡护范围是伊勒呼里山以南大兴安岭林区和牙克石林区部分,巡护区面积 5.2万平方公里。
                                   (宋国方)【塔河航站】  大兴安岭林管局塔河航空护林站设在塔河县塔河镇,前身为呼玛航空护林分站。
  1969年2 月,呼玛分站迁往塔河改称塔河航站,在三塔公路101 公里处建砂土路面机场跑道及砖瓦结构塔台、宿舍、办公室等1100平方米设施。1970年春季开航,因跑道翻浆机场关闭。1977年春,跑道翻浆治理工程完毕,秋季开航,执行航空护林任务。
  1979年塔十铁路支线上马,线路穿过机场,选定新林区塔尔根为新机场场址。1984年9月,塔尔根机场建成交付使用。停机坪可停14架机。塔河航站的土木建筑面积为8283平方米,其中楼房3924平方米。到1996年末,航站和机场基本建设添平补齐,拥有建筑总面积8600平方米,总投资569.1万元。
  塔河航站经历了由林业部到省林业厅领导的五次变革,1991年 3月,确定航站隶属大兴安岭林管局,为站场合一单位。总编制23人,其中干部8 人。业务受地区防火中心指挥领导。
  航站机关设于塔河镇,两航期间,全站职工及机组人员驻塔尔根机场;两航结束后,职工返回塔河。
  塔河航站巡护区内有森警大队7个,骨干扑火队员 21375人,地面瞭望塔108座,直升机加油站3处,机降点 27处。塔河航站承担伊勒呼里山以北、呼玛、漠河等10个县、区、局、矿的航空护林任务。总面积为643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492万公顷。
  1986年到1992年末,共飞行2603.43时,侦察火场148起,主动发现68起,对48个火场实施机降灭火,出动兵力4032人次,扑灭林火面积66607612.5亩。
  塔河航站在扑救 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中,接待过李鹏、田纪云等中央首长的专机起降,为十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指挥扑火提供服务,13架专业飞机在塔河机场扑火作业。
  1990年以来,塔河站连续被评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灭火先进单位,站长张庆斌、业务科长张文华等先后被评为省级森林防火模范。
                                    (塔航站)【大兴安岭日报】   1966年4月,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批准,特区党委出版内部报纸《大兴安岭报》。同年7月1日创刊,4开4版,周二刊,内部发行。1969年7月特区节委会决定《大兴安岭报》改为周六刊,公开发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兴安岭报》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成为大兴安岭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到1989年,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成为全国第三十三家直接接收新华社电讯稿的报社。 1986年7月,《大兴安岭报》改为《大兴安岭日报》,同年12月,周六刊改为周七刊。1992年实行电脑排版、胶版印刷。
  至1996年6月,报社职工总数 284人。专业技术人员:主任编辑、记者9人,编辑、记者23人,会计师 2人,经济师1人。《大兴安岭日报》在全区各县、区、局建立了6个记者站负责当地的新闻采访和信息工作,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办报、经营两个轮子一起转,发展了多种经营。报社印刷厂发挥了先进印刷技术的优势,拓宽了对外印刷业务,扩大了经营项目。广告科走向全省全国,广泛吸引了外地企业的广告。发行科不断扩大发行量,为办报补充了资金来源。到1996年底,报纸日发行份数已是创刊初期的6 倍,已出版发行8620期,报款征订额比10年前提高了60%。
                                    (宋殿臣)【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广播电视局(台)】  大兴安岭人民广播电台,1968年开始筹建,1971年正式建台,1974年3 月1 日正式开播。
  1973年成立地区广播事业管理局,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区广播事业发展与广播宣传管理。实行局、台合一体制。
  1977年筹建加格达奇电视台。1978年1月20日开播。初期是广播事业管理局下属单位。1986年11月经大兴安岭地委批准,电视台升为正处级单位。1990年11月16日经中央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加格达奇电视台更名为大兴安岭电视台。
  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事业管理局变为广播电视局。体制变为局和两台三位一体的体制,一个班子,三套机构。全局职工197人。
  大兴安岭有线电视台1992年 3月成立。是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隶属行署广播电视局。1996年在岗职工为26人。
  大兴安岭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共有编、采、播、录人员94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2人,中级职称的29人。
  广播电台主要设备有:10千瓦广播中波发射机2部,635型录音机14台,636型录音机2台,637型录音机3台,652中型录音机2台,653型录音机1台,602中型录音机2台,C—4型工具接收机1部,NS728型数字解调器2部,15W和100W调频发射机各1部。
  电视台主要设备有:1—1—8型摄像机2部,E—ONE—C摄像机1部,231—8800型摄像机3部,CCD—3000P 型摄像机2部,EV0—9800对接V0—5850编辑机3套,VO—9600录放像机2台,V0—9000录放像机1台,AV—8700对接Av—7700录放像机2套,电视发射机(米波)IKW3部,(分米波)IKW1部,(米波)50W2部,卫星接收机 3台,6.3米卡塞格伦天线1座。有线电视台主要设备有:C—4型接收机16台,4040型接收机4台,卫星接收天线 2.4米1座,4.5米2座,5米1座,德国产调制器11路,美产调制器8路,混合器2台。
                                 (白希普 王明林)【《北极光》文学杂志社】  《北极光》文学杂志社前身为《大兴安岭文艺》编辑部。《大兴安岭文艺》1974年创刊,为综合季刊,隶属地区文化局创作评论办公室。省委和省出版管理机关以龙发(1974)67号文件批复后,1991年5 月,《北极光》归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主管,编制11人。现有编辑8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副编审1人,有中级职称的编辑3人。
  《北极光》文学办刊宗旨是: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反映大兴安岭地区的林业、边疆、少数民族特色生活,激发和鼓舞开发建设者的斗志,为大兴安岭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北极光》共出版106期,最高期印数8000册。总印刷32万册。1996年《北极光》发行6期,共12000 册。每期报送省以上期刊管理机关审查和存档,全国重点图书馆、资料室、大中专院校和杂志社交换。培养出一批优秀作者,有的作品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区出版的两本文学作品集《山魂》和《绿梦》,所收入的大部分作品,均系《北极光》刊发过的作品。
                                    (北 方)【地区人民医院(林管局中心医院)】  大兴安岭地区医院始建于1964年,是学科齐全、设备先进、技术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医院,设45个科室。1987年定为意大利援建大兴安岭医疗急救中心的依托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 2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423平方米,有固定资产1233万元,职工总数766人,在职职工585人,技术人员464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30人。中级技术人员 163人,实际开放床位364 张,年均收治住院病人6200人次,门诊量18万余人次,平均床位使用率80%。
  目前,医院有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50台件,其中有CT机、日本岛津800 毫安X 光机、血气分析仪、B 型超声机、心电全自动分析仪、脑地形图、多普勒、RHB 型体外反博、摇控心电监护仪、胎儿心脏监护仪、血液辐射治疗仪、纤维窥镜等现代较先进的诊疗仪器。近几年开展一些较复杂的手术,医疗水平有明显提高。能开展脑肿瘤切除术、脾破裂修补术、断指再植、颈椎脱位截瘫切开复位内固定、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心脏二尖瓣分离手术、全喉切除术、食道癌手术、胃癌根治Ⅲ、结肠带食道、肺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根治术、颈部肿物颈清除术等难度大的手术。完成8项科研成果,其中4项获省级科研奖,二项获国家科研奖,发表在省级以上论文165篇,参与著书12部。
  1993年医院妇产科的母婴同室工作,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爱婴医院”光荣称号。1994年被省卫生厅评为二级甲等医院。
                                    (吕秀琴)【卫生防疫站】  1966年初成立大兴安岭特区卫生防疫站,1968年合并到特区人民医院为防疫科,对外叫站。
  1970~1981年重新建站,有医师5人、医士10人、防疫员10人、工人和一般干部10人。开展理化、细菌、疫区处理等综合性卫生防疫工作。
  1982年成功地完成呼盟卫校中专和大兴安岭卫校中专毕业生生产实习工作。1971~1991年创办了《卫生防病》卫生小报30期,与全国各地交流。1983年林业部拨款 138万元,新建了办公楼、锅炉房、车库和家属楼,增添了40多万元较先进的检验监测仪器设备。 1991年6月30日塔河发生重大水灾,大灾之后无大疫,被国家医药总局、卫生部授予“抗洪救灾先进集体”称号1993年加大改革步伐,成立了卫生用品供应站、预防医学门诊部、业务培训中心、性病防治所和门诊部。
  1989年6 月成立预防医学会,召开五次学术会议,编印两集800本《预防医学论文选编》。截至1995年,全站有职工6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主管医、技师24人。设11个科室。检验监测技术手段上均为地区之首,成为全区卫生防疫工作的指导中心。
                                    (刘俊义)【结核病防治所】  1982年建立大兴安岭地区结核病防治所。1993年省卫生厅、地方财政投入30万元,建 350平方米办公和业务用房,现有固定资产40多万元,工作人员10人。几年来由于组织健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实行强化期治疗,结核病患病率曾一时间呈下降趋势,1996年又呈上升趋势。结核病防治工作由1993年全省倒数第二位升到前四名。
                                    (武振英)【地委党校】   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党校位于加格达奇甘河南晨光南街,校园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00 米,占地面积为40000 平方米。
  1965年10月建校,名为大兴安岭特委党校,“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3年5 月与原地区翠峰“五七”干校合并,1978年3 月恢复党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 86人,其中专职教师21人,兼职教师3人,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副教授16人,讲师10人。学校设有哲学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党史教研室、党建教研室、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文史教研室、理论教研室等17个机关和教学科室。建有教学办公楼2703平方米,学员宿舍楼和教室 3481平方米,食堂760平方米,教工住宅1950平方米,其它辅助建筑1936平方米,校图书馆藏书40000册,期刊250余种,报纸20余种,已具备同时举办4个班次,容纳236人办学规模。
  从1991年以来,党校办主体班次53期,培训党政干部1871人次,学历班以政治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为主,到1996年底已毕业大学本科生196名、专科生279人。
                                   (车胜忠)【教育(电大)学院】  大兴安岭教育学院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1982年开始招生,开设中文、数学、政治、地理、历史、化学、物理、教育管理、体育等 9个专业。到1990年底,共招收高函学员9届962人,毕业791人。
  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大学于1981年12月由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负责筹建,1982年 3月开始招生。1983年12月8日,省政府批准大兴安岭电大成立。加区、加铁、松岭、呼中、新林、塔河、阿木尔、图强、十八站、呼玛都成立了电大工作站。
  1990年11月17日,地委常委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大兴安岭教育学院和大兴安岭广播电视大学两所院校合并,一个班子、两块牌子。
  从建校至1996年底,两所院校共招收大专学生5186名,毕业2788名;中专招收1740名,毕业1675名学生。
  学校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97.84万元,其中电教设备66.78万元。
  学校有各型号微机 25台,光电运输器1台;语音室设备两套;地面接收站7m、5m各一套、录像机15台、彩电26台、速录机2台、摄像机3台、投影电视1台、音响1套、录音带1700盒、录像带2337盘;复印机、四通打字机各1台。
  另外还有生物、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个。图书、资料室各一个、藏书 6万册。校舍总面积6000平方米。全校专职教师 56人,兼职教师18人。其中,正教授1人,副高职称20人,中级职称40人,
                                     (刘唯健)【师范学校】   经黑龙江省教育厅和东北林业总局批准,于1971年4月建立大兴安岭师范学校,属于林业、地方合办,校名为林业部大兴安岭林管局师范学校、大兴安岭师范学校,隶属于林业部、省教育厅。
  建校伊始,校址在鄂旗阿里河镇,借用林业中学四栋平房和上级拨给10栋棉帐篷为校舍,当年招收8个普师班。1972年4月,上级决定师范学校从阿里河镇迁往翠峰,在原特区“五七”干校遗弃的校址。
  1974年起,推广朝农经验,开始到各地分散办学,曾在莫旗的尼尔基镇、汉古尔河公社东坤浅大队、巴彦公社兴农大队,鄂旗甘河镇、甘河林业局中学、呼玛县一中、新林区委党校办学。1975年,大兴安岭师范学校校址定于加格达奇。校园占地面积 86000平方米。建校至1996年末,累计培养大、中专毕业生5872人。
  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 88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80人,专科毕业8人;高级讲师18人,讲师34人。学校现有普师、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共有17个班级,在校学生702 人。
  自1986年以来,教师队伍中有200 余人次在国家、省、地级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书画作品,或参加教材及参考资料编写工作。教师刘志杰曾在全国中师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获二等奖,在全省中师教师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学校现有综合楼一座,内设有图书馆、学生阅览室、理科各类实验室、电教室、微机室;另在教学楼设有16个教室和1 个阶梯教室、在办公楼设有语音室、教师阅览室;艺术楼内设有琴房39个,体操房,画室。
  图书馆藏书8 万余册,生均100 册以上;有地面卫星接收站一个,教学用电视机33台,各班级实现了“三电”(电视机、录音机、摄影仪)进课堂。微机室32台、钢琴20台、手风琴13台。还配备了其它一些电教设备。
                                    (徐吉泉)【卫生学校】   大兴安岭卫生学校建于1970年7月,1982年以前为大兴安岭地区卫生学校。1983年隶属大兴安岭林管局,企业办学,系部属院校,全称为林业部大兴安岭林管局卫生学校。
  学校位于加格达奇区光辉路西南。体育用地 13568平方米,集中绿化用地8117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6045.05平方米。
  1996年底,学校教职工总数 124人,其中副高级讲师13人、讲师30人。1978年以来,送往高等学府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60多人次,平均每年支出进修费5000余元。同时鼓励教师参加自学考试和学历教育。
  学校规模确定为在校生达640人。学生最多时达721人。现在校生13个班级526名。
  学校开设了医疗专科、妇幼医士、医士助产士、助产士、医士、护理、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以及联合开办中医、中药、高级护理等11个专业。
  学校设有解剖、生理、微生物、药理、生化、组胚、护理、临床、化学、物理、放射线、电教室12个实验室以及组胚、病理技术室,图书馆藏书达12000余册,医学杂志等各类期刊130种。
  截至1995年,学校已培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人员4500余人,成为大兴安岭地区医疗战线的生力军。
                                    (卫 校)【林业学校】   大兴安岭林业学校是在林干校基础上扩建的,1991年8月开始正式招收普通中专生。为了适应林区发展,培养中等专业人才,学校开设林业、财会、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理、会计电算法五个专业。同时承担行署林管局行政干部培训工作和部分成人学历教育任务。
  林校自1990年开始扩建,已完成实验楼 3522平方米,学生宿舍楼2669平方米,可供700人住宿;食堂1247平方米,可供800人就餐。校舍总面积近13000平方米。此外学校利用建设投资对原有教学楼进行改造,锅炉房扩建,整平操场,配备了体育联合器械,改造建成了独立的供热供水系统。已装备了物理、化学、计算机、财会模拟四个实验室及植物标本室。学校图书馆藏书23436册,阅览室每年订阅报刊杂志180余种。
  学校有教职工139人,专兼职教师70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3人。在校生有14个班,551人,已毕业二届学生,5个班,共计200人。
                                    (王丽英)【技工学校】 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技工学校位于加格达奇甘河南晨光南街,占地面积99375平方米。
  技工学校建于1966年6月,地点在加格达奇“二百一”。1970年7月迁至大杨树镇,称农机修造厂。1973年8月回现址恢复了技工学校。
  学校现有教职工 158人,其中教师70余人。学校设有普通课教研室、基础课教研室、专业课教研室等13个科室,有3647平方米的教学楼,1700平方米的办公楼,2092平方米的男生宿舍楼,2000平方米的女生宿舍楼,1310平方米的阶梯教室及车库,有礼堂、餐厅、浴池等,还有6020平方米的家属楼和5785平方米的平房住宅。具备18个教学班、900名在校生的办学规模。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加强直观教学,学校设有实习工厂、微机室、电教室、家电试验室、电工实验室、物理实验室、植物标本室、汽车结构间、拖拉机结构间。图书馆藏书13000册,订阅期刊132种,报纸14种,设有阅览室和资料室。
  学校教学力量比较雄厚,教师中本科学历17人、大专学历33人、中专学历13人。其中高级讲师4 人,讲师30人,还有部分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期三年。现有在校生612 人。开设的专业有运修、营林、木加、人造板和家电维修。到1996年末,累计毕业生5224人。
                               (文志之 胜玉芬)【实验中学】  实验中学1980~1991年为完全中学,1991年起为高级中学。学校地址在加格达奇城区东北,原五三医院的南面。学校占地面积4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其中教学主楼3100平方米,实验楼2100平方米,教学综合楼1500平方米,男生宿舍楼2100平方米,女生宿舍楼3500平方米,住宅楼5100平方米,学生食堂1900平方米,其它辅助房3700平方米。学校教学设备有物理实验室2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电化教室、语音教室、微机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美育厅、学生阅览室、图书馆、教师资料室各 1个,电视卫星接收设备一套。1996年末,实有班级21个,其中高一年级8个,高二年级6个,高三年级 7个,在校生共计984人。建校以来共培养出毕业生3273人,为上级学校输送学生 1650人。1996年末教职工总数145人。其中行政干部43人,教师72人,大专学历106人,高级教师26人,中级教师62人。从1985年到1996年底,全校获省级以上的教研成果51人次。
                                   (乔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