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
组织工作
【改革开放30年组织工作】 1980年起,按照地委对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教育,选拔中青年干部等要求,对领导班子建设等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1982年3月至1983年9月,按照干部“四化”的要求和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的规定,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实行中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与老干部离退休并举,进行新老交替的调整。1985年,制定《关于放活科技人员政策的规定》,建设企业家队伍。出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三年规划》、《干部教育“九五”规划》。《关于第三梯队建设的规划》。1986年,开始组织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1988年,对提拔的非选任制干部实行试用期制度。1992年,表彰奖励百名扎根基层的优秀知识分子,评选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从1993年开始,开展评选省、地级专家活动。1994年后,在全区农村开展“创建奔小康红旗村党支部、整顿后进村党支部”为重点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1996年,和行署人事局联合印发《关于干部岗位轮换的暂行规定》,明确党政群机关领导干部交流的对象和原则。在全省率先实施地市常委会讨论任免干部投票表决制。制定实施《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双推双考”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暂行办法》,当年公开选拔13名副处级干部。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工作,突出解决个别企业班子整体功能发挥较差的问题。1997年,地委对涉农的17个乡镇班子进行整训。在全区国有林场党组织中全面实施“堡垒工程”建设活动,推动林场改革与发展进程。1999年,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实施《关于考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行公开化的暂行规定》,实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干部考察资格证制度。2000年开始,在全区各级农村党组织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开展“三级联创”做法被《农村党建》采用并在全国推广。全区在县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分两批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是年12月起,全区基层党组织分三批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1年,实行任用干部事先报告制度。2002年起,全面实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全区各级国企党组织开展 “六个好”党组织创建活动,90%以上国有企业党组织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漠河前哨林场3次被中组部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制定《大兴安岭地区2004年~2006年社区建设和社区党的建设工作推进方案》、《大兴安岭地区社区建设和社区党的建设 “五好一达标”活动方案》。成立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 将社区建设统筹管理。制定全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大兴安岭地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 提出“人才强区”战略。2005年1月22日至2006年6月末,全区47个县级党委,43个党组,2110个党支部,33 499名党员,分三批次集中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7年,在全区深入开展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工作先进单位。启动“优秀管理人才培养工程”。组织开展“专家兴安行”系列活动和人才环境检测试点工作。开展中青年专家评选工作, 3人被评为第五批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008年,组织实施“干部素质能力升级工程”。全面完成全区95个乡镇、行政村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终端接收站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综 述】 2008年,全区组织系统贯彻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和地区“两会”精神,结合组织工作实际,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完成4个批次 53个缺职岗位拟提职干部推荐考察工作,地委委员会先后5次讨论研究干部,涉及县处级班子10个,干部223人。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重新推荐确定 158名县处级正职后备干部,充实调整确定 391名副处级后备干部。先后对地委2个批次提拔调整的干部征求意见,下发征求意见函261封,电话征询近 800人次,填写征求意见函400封,征求1500多人。指导 15个单位开展科级干部竞争上岗,66人通过竞争走上科级领导岗位。全年培训厅级干部 28人,县处级干部850人,科级干部6340人。全区20 561名党员支援地震灾区交纳特殊党费 251万元。完成调研报告4篇,撰写理论文章和信息3篇。完成干部档案管理名册更新维护工作,建立处级干部信息库,制成 PDF文件为干部任用提供服务。接收干部任免、考核、工资、学历等各类档案材料6400份,提供利用档案129人次。重点对 49个行政村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进行规划建设,建立《大兴安岭兴安党建》网站,与省委组织部开办的“龙江先锋网”进行链接。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建设发展型领导班子工作、树立和展示组工干部“五个形象”活动先进单位。承担的全省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关于组织部门自身建设问题研究》获组织工作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 制定《大兴安岭地区深化科学发展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指导意见》。将创建重点放在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开展项目建设、提高领导和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上,实现领导班子建设与促进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采取季度推进、深入督导、总结通报等形式,推进创建活动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幅由 “十五”时期的6.3%提高到11.1%,多项指标纵向比创历史最好成绩。创建发展型领导班子活动的做法分别在《组织人事报》、《黑龙江日报》刊发。
【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即时推荐和“推述测”确定拟提职干部考察对象的相关要求,组织完成4个批次53个缺职岗位的拟提职干部推荐考察工作。地委委员会先后5次讨论研究干部,涉及县处级班子101个,干部223人,其中,提职86人(提任正处级22人,副处级64人),轮岗交流59人,退长当员41人,调入调出5人,任免兼职7人,其他25人。对资源监督系统的班子、干部进行大范围的轮岗交流,涉及资源监督系统的班子9个、干部14名。提拔女干部 20人,少数民族干部7人,非党干部3人,较好地改善了部分县处级班子结构,在提拔的副处级领导干部中,后备干部占93.0%。
【干部考察】 完善考察预告制度,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述职测评办法,党政领导干部民意调查和深入相关企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对副处级后备干部实行差额推荐等考察环节。通过实行考察工作纪律公开承诺制,高配考察组规格,增加考察组长单独谈话等方式,真实准确地考察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大项目建设、园区建设、民生事业等促进科学发展的业绩。采取“民主推荐、个人陈述、民主测评”确定拟提职干部考察人选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对后备干部队伍实行动态管理,重新推荐确定由 158名副处级干部构成的县处级党政班子正职后备干部队伍,对副处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调整充实,确定副处级后备干部391名。
【干部监督】 制定《干部任用保密规定》,通过文件、报纸、电视等途径进行宣传;开展广纳贤言活动,采取开通组织部长直通信箱办法,直接听取意见和建议;先后对地委 2个批次提拔调整的干部开展征求意见活动,累计下发征求意见函261封,电话征询近800人次,填写征求意见函近400封,征求 1500多人;召开全区“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区局党委用人行为”试点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组织全区 358名县区党政一把手以及组工干部系统学习《条例》和《干部任用流程图》;对11个县区局和 2个直属县级企业党委呈报的25批次涉及714名提拔调整干部的任用工作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对1个党委2批次涉及 59名干部作出“缓议”批复意见,对拟超职级、超职数配备的2名干部作出“不同意研究”批复意见。
【公务员管理】 对图强、阿木尔、十八站三个林业局法院、检察院机关工作人员档案进行资格审查,明确考试过渡和考核过渡人员名单;组织林业局法检机关工作人员和党群系统暂缓登记人员过渡考试,建立考核过渡人员和考试过渡人员信息数据库;对地直党群系统工作人员考核情况进行审核,评出优秀等次72名,称职等次534名,不确定等次4名;完成地直党群部门和基层党群部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初审工作,党群部门中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党史研究室、党校等单位顺利通过省委组织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审批。组织2009年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对报考党群及法、检部门36个职位 400多名考生进行网上报名资格审查,完成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笔试和面试工作,首次在呼玛县探索实行“捆绑式”报名方式招录机关工作人员,有效解决个别职位因达不到报名比例被取消的矛盾。进一步加大科级干部任用事先审查和事后备案工作力度。先后对地林直28个单位的科级干部任职进行事先审查,指导行署公安局、发改委、地区职业学院等15个单位开展科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66人通过竞争上岗走上科级领导岗位,为167名符合任职条件的科级干部履行备案手续,2人因不符合提职条件而未被提拔。
【干部教育】 以地委党校为培训地,分三个层次对地级领导干部、县处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干部进行培训,培训厅级干部28名,县处级干部850名,科级干部6340名。4月开始,先后举办招商引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北药开发、工业园区建设 5个短期培训班,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250人次。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林业局干部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培训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115人。先后选派 11名县处级后备干部,分别到地区信访办、地区“家庭致富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地区“创建和谐兴安”办公室挂职锻炼;选派32名优秀处级后备干部和科级后备干部到30户非公有制骨干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包扶。
【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制定《大兴安岭地区开展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对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票决制、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四项试点工作。扩大“公推直选”试点范围,增加加林局江边管护区、韩家园林业局森调队和十八站林业局小根河林场试点。探索创新“联合审查”制,确保“两委”委员质量;实行“双会票决”制,提高准入门槛;实行“竞职陈述”制,改进介绍方式;实行“签约立状”制,实施目标管理。
【“四型”堡垒创建活动】 在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 “四型”(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堡垒创建活动。起草《大兴安岭县区 (局)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将党建工作的责任内容按项目分解到各县级党委。结合党建责任制,制定《大兴安岭地委关于建立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双向述职制度的实施意见》。全区各级党组织形成组织筑牢堡垒、党员争当先锋的局面。
【农村党建】 制定《关于做好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全区除呼玛县村党组织换届工作在进行中,其它 3个涉农县区村级党组织完成换届工作。完成大兴安岭地区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情况和农村干部任职情况统计工作。建设完工61个集农村党员教育、村民教育、远程教育、科技教育、文化娱乐教育、信息集散等功能为一体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正在建设的11个场所接近完成,尚未开工建设的7个村全部启动。
【非公党建】 在3个工业园区建立党建工作指导站,做到党组织生活有人抓, 党员活动有人管。在全面了解掌握全区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律师事务所党建工作情况基础上,分别完成调研报告,上报省委组织部。对全区25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情况进行调查,重新建立台帐。
【社区党建】 在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中,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问百家苦、解百家难”活动。社区党组织与困难群众结成“一帮一”解困对子1791对,“爱心超市”发放救助物品1.3万件(套),社会捐助物品2.8万件(套),创办 “邻里情互动中心”134个,创办“居民困难求助中心”41个,创办“老年人生活援助活动中心”31个,开展“邻里情”活动 155次,解决居民难题 5000余件。图强林业社区获中宣部、 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颁发的全国“文化先进社区”称号,获全省文明城市建设先进社区;加格达奇东山社区党工委被省委授予“先进街道社区党组织”称号;松岭区松鹤社区被省文明办评为第三届“好邻居”活动优秀社区奖;新林区委被省委授予“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先进区委”称号;漠河县阳光社区被黑龙江省和谐单位创建评选活动组委会授予“和谐十佳社区”称号。
【党员队伍建设】 开展“学党章、做表率、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围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以煤代木、殡葬改革、文明创建等重点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广大党员深入群众开展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各地新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43支,吸收党员志愿者2000余人,组织各种服务活动 200余次。全区20 561名党员在支援抗震救灾活动中交纳特殊党费 251万元。在“迎奥运、保平安”活动中一些老党员自发组织起来,为创建平安和谐的奥运环境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全区主动要求设岗定责的农民党员、工人党员、社区党员同比增长12%,要求入党的人数大幅增加,群众对学党章活动的满意率达95%以上。
【电化教育】 在2007年完成对18个行政村的试点工作后,重点对49个行政村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进行规划建设。从设备采购到站点建设,严格履行招投标手续,严把施工质量关。到10月底,全面完成全区67个行政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由电教科和塔河县委组织部共同拍摄的党员电教片《天使》,被省委组织部电教处主办的《黑龙江党员电教》2008第1—2期农村版采用。开展迎庆建党87周年活动,先后在大兴安岭日报、大兴安岭电台、电视台开辟“兴安先锋”专栏,对全区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进行系统宣传报道。建立《大兴安岭兴安党建》网站,与省委组织部开办的“龙江先锋网”进行链接。
【人才工作】 采取赴外学习、挂职锻炼、办班培训、专家讲学、在职教育、订单培养等方式,加大对各类人才培养力度。选派林产工业系统中层干部和部分林产工业企业管理技术人才46人赴南京林业大学,进行为期5个半月学习培训,选派党政领导干部126人到省内外高等院校学习。利用本地教育资源,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28期,培养人才7835人次。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培养矿产开发相关专业200余人。通过招商引智,澳大利亚、瑞典、法国等国家的6名高层次专家到大兴安岭地区专程开展野生动物调查、蓝莓优良品种引进及人工繁育研究、獭兔养殖等技术进行讲学和指导。实施“引进百名大学生工程”,全年引进本科以上毕业生 163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1名。在总结2007年“专家兴安行”活动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正式启动“专家兴安行”系列活动,组织全区科技、文化、医疗等领域 129名专家,到农村、学校、社区、林场开展服务,推广各类实用技术86项,创经济效益1000万元。建立全区六大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库,将 632名符合条件人员纳入到人才库储备管理。制定《关于服务六大产业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开展优秀青年专家评比活动,3位专家被评为全省优秀中青年专家。
【自身建设】 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在全面查摆和深入整改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重点工作专项督办、组织工作例会等19项推进工作落实制度。对组工干部实行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增强组织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的效果。以“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为载体,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全年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7件,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实事16件。部机关实行重点工作项目管理制,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明确完成时限、具体责任人、责任领导和工作要求,成立督察组定期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取得明显成效。
【信息调研】 组成4个调研组,到基层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完成4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撰写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理论文章和信息 3篇,完成省委组织部下达的《关于干部考察失真失实问题研究》等7个调研课题。在 《中国人事报》、《奋斗》、《黑龙江组织工作》、《大兴安岭日报》发表信息和理论文章30余篇。在塔河、松岭组织召开全区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研讨会。完善稿件编辑审查制度,创新改进部刊内容、栏目设置和版面。2008年编发大兴安岭党建12期,组工动态58期。组织参加全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活动,撰写征文稿件32篇。将调研工作纳入组织工作目标考核,对完成的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进行评选,在全区组织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奖励。 (艾丽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