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整理各县公营农场的指示》

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整理各县公营农场的指示》



          
                 (1951年2月19日)
  一、全省县营农场从1949年起,开始由供给制的机关生产性质的经营方式逐渐向着企业化经营方式过渡,而且农场的建设与经营也是由小到大逐年发展,并由畜力农场部分发展成为使用机械和马拉农具的农场。1950年全省县营农场已发展到72处(各机关企业部门和区营农场未计),其中示范农场23处,共耕地面积2.1 万余垧。仅六七处农场统计,耕畜农具已发展到耕马2018匹,牛、骡、驴1399头,拖拉机25台(均系修理旧的),拖拉机农具68台,汽车6 台(以上机械设备黑河农场较多),苏联新式马拉农具313 件,改良农具233 台(新式改良农具半数未用),胶皮车、大车429 台,农场员工共5247人。
  由于农场全体员工的努力,对农作技术上的改进已开始注意,并已获得一些成绩。据1950年六七个农场统计,近1.8 万垧耕地在遭受旱灾情况下尚收获18500 余吨粮。商品粮占绝大部分。而且农场在结合副业与牧畜业方面也有些成绩,已有牧牛417 头,羊1947只,猪2228口,养蜂223 箱。此外并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劳畜力进行了手工业、运输等多种多样的副业生产,增加了农场收入,积累了资金,扩大了农业生产投资。因此对巩固与发展农场也起了很大作用。在推广优良品种与使用改良农具、新式农具和提高技术上、改进耕作方法上已与周围部分互助组和农民取得一些联系,起了一些示范的作用。
  目前各县公营农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对农场的经营方针尚不够明确。第二、尚未建立严格的企业化管理和经济核算制度。部分仍是供给制的经营方式,种地多,耕作粗糙,不愿使用新农具。因此农场产量低、质量差、开支大、浪费多。大部分农场年年投资年年赔钱,有的讲“农场是填不满的坑”。第三、是依靠农场职工搞好农场生产的思想不明确。没有贯彻民主管理农场的工会,党团工作一般均很弱,有些尚未建立工会和党的组织。第四、党政对农场领导尚重视不够。农场干部事业心不强,责任心不高,认为“农场工作没有前途”。工人中认为是给“官家大院扛活”,对农场和地主大院的根本区别认识模糊,因而新的劳动态度尚未确立。员工的流动性较大。有的农场领导喜铺大摊子,贪多、分散、机关化作风,领导不深人。但总的来讲各县公营农场“过去组织多余人员去生产、增产粮食、解决机关经费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对整顿和改进农场的意见
  1 、必须首先明确公营农场的经营方针,应该是以生产有利与示范作用相结合的方针。因此,除用一定的人力、耕畜、农具耕种一定面积的土地,精耕细作多打粮食外,还应实行农副结合。有条件的实行农牧结合,以增加收入,达到对生产有利的目的。同时农场应在提高农业技术上起示范作用,从而指导与影响群众的生产,但必须首先做到生产有利,才能示范群众。为此,1951年各县公营农场应以巩固现有农场数量和耕地为主,稳步地逐渐发展。要求在最近三五年内能“积累经验培养干部”,打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目前各县公营农场,基本上应以经营畜力耕种为主;并应积极地逐渐地增设和学会使用新式农具。县公营农场使用拖拉机,事实证明,多数是因领导经验不足,经营分散,技术水平低,机械陈旧赔钱。因此,目前县一般不宜经营机械农场。
  2 、改进农场经营管理,实行企业化经营,克服供给制经营方法,试行成本管理,贯彻经营核算制。为此必须克服机关化,建立企业化组织,精减机构,减少非生产人员,固定场址,领导接近下层,集中和收缩分散的摊子,建立生产负责制,试行各种定额管理制度。目前贯彻经营核算的关键是使农场生产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节约开支,克服浪费,降低成本,教育职工建立爱护国家财产的观念,树立经济核算的思想。
  为了发挥农场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必须正确掌握工资政策。目前各县农场工资有三种形式:工薪制、分粮制、混合制(工薪、分粮、分红混合制)。因农场生产成品有季节性,现金开支困难,故采用分粮制较多。但当国家投资增多,单位产量提高,对半分粮制国家即吃亏,如遇灾年欠收,工人分粮少,即无法生活。因此工资形式仍需研究。有的县农场,根据公私兼顾原则,按农场成品生产季节性特点,基本采用工薪制,但秋前6 个月缓支40%工薪,于秋后补齐,可供各地研究参考。
  3 、实现农场管理民主化,贯彻依靠职工搞好农场的思想。加强农场党群工作,吸收场内积极分子建立和健全农场管委会,加强职工教育,改变职工对农场的不正确认识和雇佣观点,树立新的劳动态度和主人翁观念。通过职工中的先进分子去团结全体群众,发扬全体员工的生产积极性。领导上应倾听群众建议,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农场生产的计划应通过农场管委会和职工大会或工人代表会民主讨论,以吸收工人意见,激发生产热情,发动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并定期评奖劳模。
  4 、公营农场主要应在繁殖优良品种,使用新式农具,改良和提高农作技术上,起示范推动作用。因此,农场应加强技术研究,把农民原有的生产经验和新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在农场内部也应分工分业,按技术分工,使公营农场成为改进和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站。因此农场必须密切群众联系,与群众的劳动互助结合起来,指导一定数量互助小组和村屯提高技术,增加生产。正如××同志所指出的过去对改良与推广优良品种,推广改良农具与新式农具,推广农业科学,从而指导与影响群众的生产工作上,做的还很不够,今后在这方面要多做些工作。首先要与其周围的互助组与农户取得联系,以便使公营农场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多起作用。
  为了更集中的进行农业技术的研究试验,各县可选择一个土质较好的小型农场,作为示范农场,其主要任务是培殖优良品种,使好新式农具,试种冬麦、棉花和特种作物,研究改良土壤和耕作法,研究提高农业技术,培养初级的农业技术推广干部。坚持试验任务。为此应集中一定农业技术干部和新式农具,确定一定的生产投资。示范农场均不负担财政任务,以其生产利润扩大农业试验。农业试验场归县农业科领导,一般公营农场归财政部门领导,负担一定的财政任务。
  5 、加强党、政对农场的领导,必须认识公营农场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目前规模虽还不大,但他是象征着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新的经济形态。因此,县委必须加强领导,绝不能采取放任自流态度。首先要求县委在春耕前,派人检查整理和讨论一次农场工作,明确农场的方针任务,今后党委亦应定期讨论和检查农场的工作。其次帮助农场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再是加强农场于部的教育,派强的干部到农场去工作,并教育他们树立坚强的事业心,学习和掌握技术,深人生产过程。再次应加强农场的党群工作。农场应尽量使工人固定起来,减少流动性,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加强工人教育,有条件的建立青年团的组织,在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中,发现与培养积极分子,个别、慎重的发展党员,建立党的支部。
  各县委关于公营农场工作应在3 月份向省委作一次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