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一一农场大力发展场办工业
八五一一农场大力发展场办工业
魏少勇 陈惠华 易鼎勋
八五一一农场地处黑龙江省密山市和虎林、宝清二县的交界处,北依完达山,南濒兴凯湖,场部坐落于密山市兴凯镇。哈东铁路穿境而过,方虎和密宝公路在场部汇合后纵横穿越全场,交通便利。全场土地总面积为l07 万亩,其中耕地28万亩,林地34万亩,草原4 万亩,水面2万亩。
八五一一农场始建于1956年3 月,其前身为牡丹江市青年垦荒队集体农庄,1957年2 月划归铁道兵农垦局,更名为青年农场。1959年11月按铁道兵番号排列定名为“八五一一农场”。
场办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八五一一农场的场办工业伴随着农场的建立与发展,走过了整整36年的历程。开始是为满足自己再生产的所需和解决生活必须的吃住问题,对部分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实现由小到大、由单一产品结构向多种系列化,由自给性工业向商品性工业的三个转变,经历了一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
1、食品工业
八五一一农场的食品工业,是在王震副主席的关怀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1963年1 月,为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农场更名为“完达山食品厂畜牧场”,将虎林东风种畜站和密山化验室划归畜牧场建制。当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调东北农垦总局生产处长、畜牧专家张源培任场长兼党委书记。畜牧场的主要任务:一是繁殖与供应种奶牛;二是搞农牧结合的科学研究;三是培养畜牧业的干部和工人;四是向完达山食品厂(原杨岗罐头厂)提供原料;五是用有机肥改良土壤。1963年6 月,王震部长在上海休养期间与市委和农垦局商定了购买部分奶牛事宜,并电召总局刘伯增副局长、张源培场长赴沪汇报建场工作和办理接牛之事。王震部长指出,垦区发展养牛的目的一是要吃些奶、肉之类的食品,好让后代增强体质;二是种地上粪多打粮食;三是增加收人。北大荒土地辽阔,草原多,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1963年8 月,从上海购进育成奶牛345 头,种公牛5 头。1966年又分别从北京等地多次购进奶牛,全场奶牛发展到1668头,建成畜牧队6 个,畜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牛养多了,牛奶加工就成为当务之急。当时,牛奶5 分钱一斤,每天推着小车走家串户都卖不出去。于是,张源培场长调大学生李影和工人李永和成立乳品加工组,在日伪时期留下的五号房加工炼乳。1965年6 月又调入食品技师龚成泰,自制夹层锅生产奶粉。8 月,总局批准农场建奶粉厂的申请,投资l0万元,于10月1 日动工兴建。1966年5 月1 日,一条日处理15吨鲜奶的生产线建成正式投产,“完达山牌全脂甜奶粉”由此诞生。对此,农垦部给予高度评价:“自力更生为农、牧、工结合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生产的良性循环走出了新路”,并奖励了l0万元。从此,牛奶有了销路,增加了现金收入,资金周转率也不断提高。他们依靠资金活、利润率高的优势,不断增加再生产投资,并以“滚雪球”为主,以银行贷款为辅的方法发展了生产。经过近30年的艰苦努力,奶粉厂由单一生产奶粉的小厂,发展成为有奶粉、啤酒、麦乳精、糖果、饮料、乳珍等6 大类42种产品和电厂、机加车问、运输队3 个辅助单位的综合性食品加工企业——完达山食品厂。
该厂现有职工874 人,年总产值4000万元、年利税500 万元以上,已成为垦区、省和全国乳品行业中的先进企业。
1969年2 月,轻工技师孙广文来厂组建年产1500吨的啤酒车间,后又增加了生产冰棍和三合素片、酵母片等项目。1984年啤酒车间经二次扩建,达到年产5000吨的生产能力。
1975年,麦乳精销路看好,效益高于奶粉。他们自制两台烘箱,生产麦乳精,投资2.7 万元,当年创利5.3 万元,至1988年形成年产1500吨的能力。
为保证生产用电,该厂建立了自备电厂,1978年8 月1 日正式发电运行。1982年与国电联网,并实现按用气量来控制电量。现年发电量为550 万度。
1979年又建成糖果车间。次年从上海请来两位有40多年糖果生产经验的名师来厂传授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83年生产能力达到年产1500吨。
1986年投资550 万元,从瑞典引进东北地区第一条利乐无菌软包装饮料生产线,1987年10月投产,年生产能力达3000吨。
1992年,该厂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高营养的保健产品——乳珍,并与港商合作,成立中港合资富达食品有限公司。产品销往上海和东南亚等地。
完达山食品厂逐渐发展成为八五一一农场工业的龙头,有力地带动了其他场办工业的发展。
2、彩印包装
八五一一农场的彩印与包装工业是随着完达山食品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建立发展起来的。主要项目有:塑料彩印、塑料包装、纸箱包装和铁罐制造等。这些工业项目没有独立的企业,属多种经营或辅助生产项目。
1980年,随着完达山食品厂纸箱需求量增大,砖厂建成纸箱厂车间,提供食品包装纸箱。
1982年完达山牌麦乳精产量扩大,铁听需要量增加。于是修造厂建成制罐车间,提供铁听,并将制铁听的边角料用来生产各种瓶盖。1993年又上了塑料罐生产项目。
1983年修造厂集资建成塑料车间,生产奶粉包装内袋和农用塑料管。1985年又投资31万元购进一台四色塑料彩印机,生产彩印塑料复合包装袋。现又购进一台六色彩印机,生产的花色与品种不断增加。整个彩印与包装工业年总产值为400 万元。产品除部分供应完达山食品厂外,还大量外销。
3、粮油加工与农机修造
粮油加工与农机修造是八五一一农场的基础工业(过去一直属于自给性工业)。70年代末,食品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粮油加工和农机修造工业的发展。
1958年9 月,建起了粮油加工厂。创建初期仅有3 人和几台手工作坊式的机器,任务是加工自用粮油,后经多次扩建形成规模生产。1972年该厂建起白酒车间,因质量稳定,1983年被垦区确定为“北大荒”牌白酒14家定点生产厂之一。1984年随着农场的发展建立起饲料车间;1988年又新建一座日处理百吨的粮食处理中心。现已拥有面粉、制油、白酒、饲料、糕点和粮食处理6 个车间。现在职工已有298 人,年总产值ll39万元,利税23万元。自1984年以来连年盈利,1989年和1990年连续突破利税60万元大关。自粮食市场开放后,现所有产品均已走向市场。
1958年4 月农场组建修理所的时候,只有3 人和3 台简陋设备。到70年代中期,形成规模生产,主要从事农机修理和生产小型农机配件。1980年以后,研制生产出玉米精量点播机、茎秆还田机、青贮饲料切割机等多种农机产品,并承担对外农机改装的任务。现已拥有机加、修理、铸造、塑料制品等4 个车间和1 个水利工程队,年总产值达453 万元,年利税45.5万元。自1981年以来连年盈利,成为垦区农机修造行业中效益较好的企业之一。
4、建材与煤炭
八五一一农场的建材工业是随着农场的经济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农场工业中的骨干行业,也是创经济效益的重点行业。
建材工业是从一个小木棚和一台小圆盘锯加工木材开始发展起来的。1958年3 月为营建生产和生活用房建起了制材厂;5 月,建窑生产砖瓦和石灰。到70年代中期才形成规模生产和标准化生产。80年代后,农场经济稳步发展,人民收人明显提高,厂房、校舍、医院、住宅连年兴建。
1985年一改原先只生产木制门窗和砖瓦而扩大到生产异型空腹钢门窗、珍珠岩、水玻璃保温板、水磨石地板块、地砖、水泥瓦、地板块等新的建材产品;还为天津纺纱厂生产纱锭和各种木制品。1991年,农场电子电器经销公司经理王怀青从沈阳引进新科技成果,并聘请了沈阳和山东的三位玻璃制品专家,投资30万元建起玻璃制品厂。现已达到年产60万平方米玻璃玛赛克,5 万平方米玻化地砖(仿花岗岩地砖),1 万套玻璃灯具的生产能力。现有职工300 余人,年总产值37 8万元,年利税110 万元,产品以外销为主。砖瓦厂年总产值120 万元,年利税l5万元,近几年产品以外销为主。制材厂年总产值l32 万元,年利税l2.5万元,产品以外销为主。
1967年,农场在宝密河西山建煤矿。初期镐刨筐抬,产量很低;后逐渐扩大,进入机械化正规生产。完达山食品厂自备电厂建成以后,煤矿有了较快的发展。1984年,农场投资百万元进行系统勘测,煤贮量可开采百年以上。现年产量3 万吨。煤矿还开展多种经营,年产值l32万元。
坚持自身特色 发展场办工业
八五一一农场场办工业发展的特色之一,就是把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与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相结合,以促进产品质量与新产品开发。
1974年8 月,完达山食品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经过3 年1000余次的试验,研制成“压力喷雾大颗粒速溶奶粉”新工艺;1975年8 月在东北地区乳品技术协作会上作了介绍,填补了国家乳品工艺空白,由轻工部向全国推广并被编入轻工学院乳品加工专业教材。由于工艺先进,完达山牌奶粉在70年代全省8 次行业评比中7 次夺魁,并多次获省优质产品和地方名牌产品称号。80年代还分别获轻工业部、商业部、农垦部优质产品称号。1980年9 月全国首届乳品质量评比中夺得总分第一而获得唯一的国家银质奖章;在1983年、1987年全国行业评比中又连续夺魁而蝉联银质奖章;1991年被农业部列为首批“绿色食品”、国家A 级产品,企业也被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为首批53个名牌战略产品和免检产品之一,并获省“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1992年6月作为“农业部绿色食品工程”推荐产品被选送参加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是我国唯一入选的乳制产品;1993年4 月,该产品与本厂生产的麦乳精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在全国产品质量与信誉评价调查中列为推荐产品;年底又被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确认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近几年该厂又开发出乳化奶粉,新一代婴儿配方奶粉和苗苗助长奶粉也都打开了市场,深得消费者青睐。
1976年,修造厂工人工程师崔福童首创“铸铁电弧冷焊”新工艺,被农垦部评为先进技术,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并在全国各地巡回表演。
1984年,完达山牌强化麦乳精和可可麦乳精在全国首次麦乳精质量评比中,均夺总分第一名而双获国家银质奖章。此后,又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出“人参麦乳精”、“寿”字麦乳精、强维麦乳精和维力可系列高级营养补品。
1981年,在名师指导下利用本地蜂蜜资源开发生产的蜂蜜蛋白糖、快乐奶糖、果味奶糖和什锦奶糖首次参加全省糖果质量评比,参评的4 种糖果分别获第一、第三、第四名,省新闻界惊呼“异军突起”;1982年又参加全国质量评比,蜂蜜蛋白糖夺得总分第一而获国家银质奖章,成为继上海“大白兔奶糖”之后又一国优精品;快乐奶糖和酥心糖获“部优产品”称号;此后又开发了花生糖、水果糖和哈哈奶糖等10余个新品种,分别获部优、省优和垦优称号。1987年研制的“膨化食品”——奶圆,获国家专利,市场销路好,年增利润10万元以上,该产品现已形成系列产品。
1987年,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利用本地黑豆果资源开发的黑加仑果汁饮料获省级新产品和垦优产品称号,并成为垦区第一个出口的工业产品,尔后又相继开发出苹果蜜汁饮料、巧克力牛奶、天鹅可乐、渴望桔汁饮料。1993年又开发出保鲜牛奶新产品,一上市就打开了销路。自1988年以来,黑加仑饮料、渴望饮料和健儿酥糖、哈哈奶糖等产品连续向前苏联出口,由此结束了垦区工业产品无出口创汇的历史。
此外,啤酒除了12度还开发了11度啤酒和黑啤酒等产品,乳珍作为引进的国家专利产品也开发出了“8511乳珍营养液”、乳清饮料和酸奶等新品种。至此,农场食品工业实现多品种、系列化,其包装档次也不断提高。
1991年11月14日,农场电子电器经销公司玻璃制品厂研制开发的“熊猫牌彩色玻璃玛赛克”
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省内空白,获省科技成果奖,成为创效益的拳头产品。
八五一一农场工业发展的特色之二,就是强化管理、抓住市场、提高效益。
完达山食品厂坚持抓企业管理,抓产品开发,保证产品质量,打开市场销路,抓联营促销,抓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发展后劲,使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1989年跨入国家二级企业行列,并定为国家二级计量企业、国家二级标准化企业、省质量管理奖企业、农牧渔业部质量管理奖企业,被授予省大庆式企业、全国农垦先进企业、省六好企业、省级先进企业。完达山牌商标获“省著名商标”称号。乳品一厂获“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近几年,该厂还获国家“六五”技术进步单项奖、农业部“七五”技术先进企业、省级重合同守信用先进企业、总局文明单位标兵和管局经济效益特级企业等荣誉。在它的带动下,修造厂粮油总厂、砖瓦厂、制材厂等企业也实现了计量和标准化定级,从而使场办工业走向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提高了经济效益。为此,农场荣获管局和总局“管理兴工先进农场”称号。
场办工业兴,农垦事业旺36年来,八五一一农场办工业为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始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场办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八五一一农场的
特点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l7亩。为摆脱单一经营农业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畜牧业、食品工业,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奶牛业为重点,以食品工业为龙头的农、牧、工相结合,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格局。30多年来,食品工业的发展不但带动了其他工业,也刺激了畜牧业迅速发展;奶牛存栏从1966年的1668头发展到1993年的6677头。而畜牧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生态效益的提高;粮豆单产“八五”期间前3 年比“六五”期间提高了76公斤,农业的发展又保证了奶牛业的发展,奶牛业的发展又促进了食品工业发展,使农场经济走上了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走出了狭小的天地。他们在京、津、沪和全国55个大中城市建立了309 个销售和信息网点,加上优惠的促销政策,使农场工业产品销往27个省市自治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由于工业收入不断增长,工业与农牧业产值比重发生了根本变化。1965年,全场农牧工的比例为66.7:10;23.3,1991年为29.2:16.3:54.5. 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农场工业创办36年来,盈利总额为3508.4万元,尤其是1977年以后,工业经济效益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1977年实现总产值639 万元,利税100 万元;1981年实现总产值l542万元,利税283 万元;1987年实现总产值2814万元,利税483 万元;到1993年总产值达到6141万元,利税626 万元。工业利税占全场利税的70%,而食品工业利税占工业利税总额的70%。工业职工2217人,占职工总数的31.2%。场办工业效益的增长,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1965年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前,9 年连续亏损,亏损额达802.1 万元。到1978年农场经济有所好转,1993年农场经济随着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和工业效益的高速增长而有了根本性的好转,l5年盈利总额2985.2万元。农场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有效地增强了综合抗灾能力,1991年虽然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但是农场仍获纯利润126.5 万元的经济效益。
2 、经济发展带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实现了同步发展,场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场区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柏油路宽阔笔直、花坛草坪清新优雅、楼台亭阁点缀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文化、卫生、教育等设施功能齐全,基本上达到了标准化,农场已成为“省级文明单位”。在全国边境文化长廊建设活动中成绩显著,受到文化部表彰,被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场办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65年,全场人均收入只有172 元,1978年提高到284 元,1992年增长到1554元,高于垦区人均收入水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回顾场办工业的发展历史使我们看到:发展场办工业是国营农场经济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