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概述
概述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国有农场群,经过60年的开发建设,已建成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下辖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北安、九三、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9个分局、104个农牧场,分布在全省67个市县(区)境内。地处北纬40°10′~50°20′,东经123°40′~134°40′之间,北以黑龙江、东以乌苏里江、东南以兴凯湖与俄罗斯为界,西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南与吉林省毗邻。土地总面积543.9 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36.3万公顷,形成了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三大独特的农垦综合农业经济区域。
气候概况垦区所处地域属中、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寒冷干燥而漫长;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温热湿润而短促;春季多大风而少雨,夏秋多暴雨,也有阴雨连绵之时,春秋气温变化很大。
垦区降水较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540 毫米(由西至东为450~600毫米)。但年际间变幅较大,多则800毫米以上,少则不到300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也不均衡,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大田作物有较充足的水分,但小麦收获期常因多雨而受影响。春末夏初即5~6月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0%~15%,常出现干旱。年平均蒸发量900~1 400毫米,相对湿度66%~74%,夏季可达75%~83%,春季至少在50%以上。
垦区幅员辽阔,南北横跨10个纬度,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在-0.9~4℃之间,最高7月平均气温为20~22℃,极端最高气温达36~40℃。最低1月平均气温为-19~-22℃,极端最低气温为-36~-40℃。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东部为2 400~2 500℃,北部为2 100~2 200℃。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00~120千卡/平方厘米。初霜期东部为9 月下旬,北部为9月中旬,终霜期东部为5月中旬,北部为5月下旬。无霜期东部为120~140天,北部为100~120天。
垦区农作物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度大。全年日照时数为2 400~2 900小时,4~9月日照时数为1 500~1 700小时。春季500~700小时,夏季为650~850小时,秋季为250~400小时。
土壤概况垦区土壤由暗棕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水稻土、沼泽土、泛滥地土壤、风沙土和盐碱土十大类型组成。其中以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和沼泽土五种类型为主。
棕壤分布在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和丘陵区。在三江平原的高平地和砂丘,砂岗上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93.3万公顷,占垦区土地总面积的17.2%。 其生产特性:一是物理性状好,质地轻、易耕作,通透性能强,土温高,养分分解快,但保肥保水能力差,易出现旱象;二是黑土层薄,养分含量低,有机质含量3.18%~4.6%,易失自然肥力;三是侵蚀严重。
白浆土主要分布在建三江、牡丹江和红兴隆三个分局,北部的北安分局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140.1万公顷,占垦区土地面积的25.76%。 其生产特性:一是土质黏重,保水供水能力和透水性很差,易旱易涝;二是黑土层薄,一般在10~18厘米、心土瘠薄,表层有机质含量6%~10%,但腐植质储量很低,是低产土壤。
黑土主要分布在九三、北安、红兴隆、绥化和齐齐哈尔5个分局的丘陵漫岗地。总面积93.8万公顷,占垦区土地总面积的17.2%。 其生产特性:一是土体深厚,结构良好,黑土层30~60厘米;二是水稳性团粒含量占50%~70%,供水保肥能力强。耕层有机质含量5%~7%;三是地势高燥,土性温和,种植适度性广,产量高而稳定。
草甸土分布在平地、低地和江河沿岸,以宝泉岭和红兴隆两个分局为最多,其次是牡丹江、齐齐哈尔和绥化分局。总面积115.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2%。其生产特性:一是黑土层一般为30厘米,养分含量与黑土相似;供肥能力较强。有机质含量4.3%~7.6%;二是土壤深厚,保水供水能力强,耐旱耐涝。但大部分土质黏重,通气性能差;三是冷浆、土温低、养分呆滞,不发幼苗,作物生育后期贪青。
沼泽土分布在低洼地、江河沿岸及沟谷水线,总面积93.2万公顷,占垦区土地总面积的17.1%,80%分布在三江平原地域之内。生产特性:一是地表有草根层或泥炭层, 下面有一黑土层或腐泥层,养分含量丰富,有机质含量4.1%~12.2%, 但有效性很差,经过排水疏干,草根层逐年分解,可成为良好耕地。
土地资源垦区土地总面积543.9 万公顷,按地形地貌分为山地、丘陵、漫岗、平地和沼泽地五类。其中:山地面积63.07万公顷,占11.4%;丘陵面积155.99 万公顷,占28.2%;漫岗面积139.33万公顷,占23.9%;平地面积88.97万公顷,占16.1%;沼泽面积113.19万公顷,占20.4%。按使用状况可分耕地、林地、畜牧草原、水面、苇塘和荒地6类,其中:耕地212.4万公顷、林地89.1万公顷、牧地草原36.4万公顷、水面27.3万公顷、苇塘3.8万公顷、荒地47.6万公顷。
水资源垦区的河流分属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大水系,还有大小兴凯湖。流经垦区汇水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6条。河流年过境水量2 700亿立方米以上。垦区水资源总量为97.57亿立方米,人均拥水量6 401立方米,耕地公顷平均拥水量4 770 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56.6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40.93 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33.04亿立方米。水面面积27.3万公顷,其中可养殖面积2.44万公顷。
林木资源垦区林地总面积89.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55.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4 92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7.6%。
综合农业区划垦区根据地形地貌、资源状况、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及经济发展特点,按照国家农业区划要求,共划分为3个大区,9个亚区。
三江平原区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4个分局的54个农场,占垦区农场总数的52%。其中耕地面积为133.10万公顷,占垦区耕地总面积的68.6%。主要为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冲积下形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南麓穆棱河、兴凯湖的作用下形成的低平原。该区土壤多为棕壤及白浆土。无霜期125~145天,有效积温2 300~2 500℃。年降水500~65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在2 300~2 500小时,年辐射量约120千卡/平方厘米。区内水源丰富,分布均衡,且水质较好,但地表水年内分配不均,易产生春旱秋涝,年际变化大。按农业区划要求,三江平原区分为:沿江三角洲、完达山、松花江下游平原、穆兴低平原四个亚区。
松嫩平原区总面积为45.1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6.6万公顷,包括齐齐哈尔、绥化和哈尔滨分局的23个农牧场。该区分为3 个亚区,其中半山间亚区由小兴安岭余脉山前漫岗、山间盆地以及沿江阶地组成。气候属半湿润类型。土壤以黑土为主,棕壤、草甸土次之,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主要问题是春旱和低温冷害;西南部干旱农业亚区地势低平,干旱少雨,热量资源好,干旱对农业威胁最大。但地下水资源较好,草原面积大、草质好,发展牧业条件得天独厚;哈尔滨城郊亚区,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生产条件优越,以农牧业及加工业为主,生产肉、禽、蛋、乳、蔬菜、水果,以供应城市市场。
小兴安岭区总耕地面积43.6万公顷,包括北安、九三分局所属26个农场。小兴安岭贯穿北部,地形复杂,属低山丘陵,海拔高度在1 000 米左右。耕地多分布在山前台地,土壤肥沃,黑土占50%,但土壤侵蚀严重,无霜期短,北部山区仅95~100天,热量不足,积温小于2 000℃,易受低温早霜危害。
黑龙江垦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到2005年,已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现代农业技术最先进的国有农场群,已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耕地面积已发展到236.3万公顷,粮食总产达到1 026.5万吨,单产达到5 389公斤/公顷。提供商品粮904.4万吨,商品率88.1%,农业总产值达到148.5亿元,占垦区生产总值(269.8亿元)的55.0%,人均纯收入6 179元。
回顾垦区开发建设的60年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创建开发的初期(1947—1960年) 1947年6月垦区第一个国营农场——宁安农场建场,相继通北、赵光、查哈阳等第一批17个国营机械化农场拓荒建场,第一个牧场——萨尔图种畜场于1947年11月1日在安达县建场。到建国时,黑龙江地区已建国营机械化农场60 余个,耕地面积已达1.4 万公顷。建国以后,1955年创建了友谊、克山等农场,1956年铁道兵农垦局成立后,以八五○农场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八” 字号农场先后创建。1958 年,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先后在东部和西部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国营农场。至1960年垦区国营农场已达92个,耕地面积达106 万公顷,播种面积达87万公顷。这阶段国营农场建设实行的是“边开荒、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开荒初期,1955年以前主要以人畜力为主,1955年友谊农场成立时,当年接受苏联农机具2 000 多台(件),进入了机械开荒新阶段。种植业主要以麦豆生产为主,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落后,粮食单产处在690公斤/公顷的低水平,总产量只有60.0万吨。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小麦各主要环节初步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使用的全为进口农业机械,其中拖拉机3 786台、联合收获机1 443台、机引农具14 900台;农田水利主要结合开荒种地进行一些简易的排、灌工程建设,查哈阳农场修建了日伪时期遗留的查哈阳灌区,1958年开展水利大会战,兴建水库50 余座;垦区从1952年开始植树造林,至1960年共植树造林8 700公顷,一些农场陆续成立了林业分场、林场和苗圃专业基地;畜牧业主要以养马为主,1960年马匹总数达到74 415匹。1959年职工家庭养猪存栏数达25.8万头。
曲折发展时期(1961—1975年)垦区在已有农场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又新建了一批国营农场。1969—1973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了第六师,共9个团(现建三江分局部分农场),1975年,垦区农场总数已达115 个,累积开荒面积达205万公顷,耕地面积达166.5万公顷,播种面积160.8 万公顷。此期间,种植业生产技术水平在20世纪60年代基础上有较大提高,耕作技术逐步成熟,普遍推行了机械化综合灭草技术。引进推广了良种,增施有机肥大有成效,1975年达到1 888万吨,化肥使用量有所增加,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1 575公斤/公顷,总产达到254.1万吨,比1960年增长1.3倍和3.2倍;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1963年黑龙江省列为国家农业机械化重点省份之一,当年就将国家投放黑龙江省的东方红-54拖拉机3 330台中的2 000台投放给垦区各有关农场。同年2 月农垦部会议决定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上优先武装农场,当年共装备了100 个农业机械化生产队。以后垦区又相继引进了东风自走联合收获机和推土机、铲运机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并且先后建立了迎春机械厂、红旗机械厂、八五二清选机厂等自己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大大推动了垦区农业机械化进程,至1975年垦区已拥有拖拉机15 206台、联合收割机5 894台、农用汽车4 374台;农田水利建设1963年提出了“以治涝为主、以维修配套为主、以近期受益为主”的治水方针,重点抓了友谊农场东部和西部、 向阳等涝区和100个农业机械化生产队的水利建设项目。江川、二九一、梧桐河、普阳等农场的松花江堤防和三江平原中小河流堤防等防洪工程建设也在各农场组织下广泛进行施工;在林业上,植树造林初期曾一度受到“大跃进”极“左”思想影响,取消了专业队伍,植树造林进度受到一定冲击。又由于知识青年大批来垦区,急需大量木材盖房,曾出现大面积毁林现象。后期经过调整,自1972年开始植树造林步伐逐年加快,至1975年4年共造林2.5万公顷,从1948年建场到1975年,全垦区共造林7.02万公顷;畜牧业生产由于受到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潮干扰,前期曾一度处于低潮,发展缓慢,但后期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75年马匹达到11.58 万匹,养猪87.0万头,奶牛业生产在八五一一、八五○等农场也开始发展。
健康发展时期(1976—1985年) 1976年2月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同时撤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统一管理其所属的153 个国营农牧场。至此,垦区农业生产步入健康发展时期。至1985年,垦区耕地面积达194.9万公顷,播种面积177.6万公顷,粮食单产1 530 公斤/公顷,总产253.5万吨。此期间,种植业科学种田水平有较大提高:一是化学除草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1978 年国家支持垦区大豆生产,拨出专项外汇(500万美元)引进国际先进除草剂,对大豆实行大面积化学除草,基本解除了长期困扰垦区大豆生产的杂草危害。二是坚持培肥地力。此期间,全垦区共播种翻压各种绿肥28.7万公顷,广泛推广了八五四农场研制的麦秸抛撒还田机,实现大面积小麦秸秆还田,并于1980年开始实施“培肥地力资金制”,有力地保证了垦区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制度一直坚持到今。1984年全垦区秸秆还田面积达41.0万公顷,2005年增加到86.7 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3.3%。三是全面推行了耕作改制。实现了以深松为基础,以秸秆还田培肥地力、以调节水分运行为中心,以高产、低耗、高效为目的的科学种田。主要内容包括改连年耕翻为“翻、松、耙、卡”相结合、改季节耕作为常年耕作、改同层耕作为间隔深松、打破犁底层,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四是实现了种田良种化。全垦区对种子管理实现了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并逐步实现了以场为单位统一供种,即“四化一供”。垦区已逐渐建立健全了各级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已建各级原种场100个、良种队400个,良种繁殖面积10万公顷,良种年生产能力35.0万吨。已建种子加工厂82处,年加工种子能力达到30.0万吨,其中包衣20.0万吨,机械化加工率97.5%,统一供种率达到93.4%,到2005年垦区优质专用品种的覆盖率已达到98.1%;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垦区开始打破封闭状态,逐渐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生产机械和加工技术,加快了垦区农业现代化进程。1978年4 月,农垦部决定在垦区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进行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试点,并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设备62台(件)。经过一个生产周期,创造了劳均生产10万公斤粮豆的劳动生产率,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一引进不仅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1980年总局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利用日本政府贷款350 万美元,建设拥有30万亩耕地的洪河农场,引进美国万国公司的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圆型喷灌机及配套农具,总计297 台(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国有农场。相继于1984年,又成批量引进民主德国、苏联、罗马尼亚、丹麦、波兰和南斯拉夫等国的联合收获机、喷雾机和喷灌机共4 455台,有力地促进了垦区农机设备的更新,推动了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1983年6月开始,垦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7 000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2.6亿元,实施了开发三江平原的“黑龙江农垦项目”。其中,从国外引进具有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生产的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获机、自动割晒机、工程机械、粮食烘干设备和各种配套农具总计3 852 台(件),武装了建三江分局新建的浓江、鸭绿河2 个现代化国有农场、1个分场和6个生产队,扩建了23个分场和35个生产队。由于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使这些项目单位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职工人均年生产粮豆能力提高1.6 万公斤,种植业工人人均年创产值0.93万元。同时“黑龙江农垦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有2 000 多人成为操作和维修进口机械设备的技术能手,对发展壮大垦区农机队伍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坚持了以防洪治涝为主的治水方针,在资金投入上主要来源于小型农田补助资金,即“小水”。各农场和分局都制定了本单位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开始走上了按流域分涝区全面治理之路。由于1975—1979年垦区连续发生了5 年干旱,水利建设重点曾一度转到“以抗旱为中心”,截至1978年全垦区打各种旱田灌溉机电井3 296 眼,但由于受地形影响和灌溉方法限制,灌溉效益很小。1981年垦区又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农田受灾661万公顷,占播种面积79.8%,其中绝产68万公顷,损失粮食8.75亿公斤,自此水利建设重点又转移到防洪治涝上,至1985年期间重点整修续建了三江平原上的挠力河、七星河、梧桐河等中小河流域堤防,到1985年底全垦区江河堤防已达到1 704 公里。在三江平原治理上,黑龙江省编制了“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在此基础上,“蜿蜒河近期防洪治涝骨干工程”,经松辽委批复后,于1984年开始实施。1986年底,骨干工程竣工,1987年经国家验收为合格工程,完成总投资1 840.82万元。“别拉洪河上、中游治理工程”于1977年经水电部批准开始实施,上游段治泽地开挖新河道49公里,一次截流入挠力河,中游段开挖河道61公里,二次截流入黑龙江。开挖工程于1977年7月开始施工,全垦区组织7个分局的500 多台推土机和2 000余人进行水利会战,至1979年两条人工河全线挖通,开创了垦区大规模机械化土方施工先例。1982年“别拉洪河治涝续建工程”经水电部批准后,列入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开始续建,1986年10月竣工,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完成总投资1 477.71万元。“七虎林河防洪治涝近期骨干工程”1984年经水电部批复,当年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牡丹江分局成立七虎林河建设指挥部组织施工,1990年9 月竣工,1991年经国家验收为优良工程项目,完成投资2 908.10万元。三江平原防洪治涝工程实施大大提高了该区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和促进了该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植树造林工作排除了各方面的干扰,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1976年恢复农场总局体制后,总局党委提出了一个响亮的战斗口号:“全党动手,全民动员,上下齐心,大搞会战。”同时制定了政策,培训了技术人员,同年9 月在绥化管理局和平牧场召开了植树造林现场会,刘文举副局长代表总局党委、总局首次发出“一年准备、两年大干、三年扫尾”的决战林网化的响亮口号, 从而开始了全垦区植树造林会战。1977年2月,总局、管理局和农场400 多名干部在克山农场召开了农田防护林建设现场会,保证了年度造林计划保质保量的完成。自1977—1985年全垦区9年累计造林29.9 万公顷,是1976年以前22年造林总面积4.7万公顷的6.4倍。为满足垦区林业发展对林业技术人员的需要,总局党委决定,于1979年7月,在富裕县成立了农垦林业学校,1984年搬迁到庆安县柳河农垦干部管理学院,2003年升格为大专更名为农垦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多年来为垦区培养了3 000多名林业技术人员,有1 500 多名毕业生在垦区各级林业部门工作,成为林业战线骨干力量;畜牧业生产,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垦区兴起了养牛高潮,每年以20% 速度增长,到1985年奶牛养殖数量突破了10万头大关。渔业由过去的捕捞为主转变为人工养殖为主,产量逐年上升,到1985年产鱼量达到1 650 吨,成为垦区商品鱼主要来源。养猪业保持稳定发展势头,1985年年猪存栏数达到90万头。
跨越式发展时期(1986—2005年)自1986年垦区农业生产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全面推行了以办家庭农场为中心的经营体制改革,有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全垦区农业生产步入了持续、健康、快速的跨越式发展时期,至2005年粮食单产由1985年1 530公斤/公顷提高到5 389公斤/公顷,增长了2.5倍。粮食总产由1985年的2 520.36万吨增加到1 026.5万吨,增加了3.0倍,商品粮达到904.4 万吨,商品率达到88.1%。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24亿元,增加到148.5亿元,增加了6.2 倍。职工家庭人均收入由1985年的453元增加到6 179元,增加了12.6倍。垦区以兴办家庭农场为中心的农业改革从1984年起步,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践,共办了20多万个家庭农场,完善了以“两自理、四到户”为主要特征,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打破了长期的计划经济办场模式和管理体制,使家庭农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稳步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种植业生产提前实现百亿斤商品粮生产目标,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步伐。一是大规模的开发了水稻生产,水稻面积由1985年的2.6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73.7 万公顷。在种植技术上由于大力推广了旱育稀植及“三化”栽培技术,彻底改变了水稻种植方式,单产由1985年2 773.1公斤/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7 776公斤/公顷,增长了1.8倍。2005年水稻面积达73.7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总面积(190.5万公顷)的38.6%,总产量达573.4万吨,占粮食总产量(1 026.5万吨)的55.9%; 二是提前实现“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经国务院批准,于1991年在黑龙江垦区开始实施“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目标是到2004 年耕地面积达到200.6万公顷,粮食总产达到670万吨,年提供商品粮450万吨。实际上1996年垦区粮食总产就达到了715.6万吨,商品粮达到552.6万吨,提前4年完成了计划项目;三是粮食作物全面推行了模式化栽培。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技术经验总结、创新,于2000年总局制定了小麦、大麦、大豆、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模式”,至2005年粮食单产由2000年的4 477公斤/公顷提高到5 389公斤/公顷,增长20.4%;四是全面推行了农业标准化。即在种植业生产队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的推广农业生产标准化,到2001年垦区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就达到了100%,平均年节本增效10亿元,为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五是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垦区的乳、米、面、油、麦芽等已发展为垦区的优势产业,2002年垦区十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面积达200 万公顷,带动农户达50万户,基地农户直接增收达5.0 亿元以上;六是利用垦区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了绿色食品产业。到2005年垦区绿色食品生产遍及70个农牧场,57个企业,绿色食品产品累积达200个,有350个生产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定基地面积133.3 万公顷;七是为保证垦区农业生产安全,从1996年开始实行“风险互助”政策,通过14年的实践,于2003年10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垦区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成立,12月22日通过检查验收,12月27日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垦区发展农业保险14年,累计保种面积1 766.6万公顷,赔付率高达106%,支付赔偿金10.8亿元,148万户家庭农场直接受益,使634万公顷受灾农田迅速恢复生产。
在农业机械化上,以农机产权制转变为重点的改革不断深入,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不断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及时总结了友谊农场加强农机管理和绥滨农场农户联合体的经验,推行了以“六统一、七加强”为主要内容的农机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成为农机投入的主体,购买和更新农业机械,使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垦区农业机械化不断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自己研制一大批适合垦情的配套农具及种子加工、粮食处理、环保节水等设备,使其得到长足发展。如粮食处理中心的建立,使垦区粮食处理实现了“工厂化”,1983年,通过“世行项目”点上的八五二农场七分场和五九七农场四分场工程项目试验,1991年,垦区建设现代化粮食处理中心95座,日处理能力达4万吨,至2005年全垦区拥有178座粮食处理中心,日处理谷物7万吨,年粮食烘干能力达200万吨。1985年垦区农航实验站,开始全面应用航化作业新技术,在作业范围上由开始的麦田化学除草和黏虫防治,逐步扩展到了大豆、水稻、玉米和甜菜等多种作物及小麦、水稻的富硒作业。2005年航化面积达到71.9万公顷,而且还承担增雨防雹、航拍航测、护林防火和抢险救灾等多项作业任务,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三是在垦区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中购置了国内抗灾增产新机具7 600 余台,使原有的2 463 台老式收获机和5 500台东方红-54拖拉机被淘汰,改善了垦区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提高了田间机械化作业水平。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大力推广了新机具、新技术。购置适应大豆“三垄”栽培技术的精密播种机4 000台、挠型割台2 000台,购置全方位深松机、圆盘耙、玉米垄作精播机和秸秆还田等机具总计10 750台(件),这些机具的投入,不但增产效果明显而且每年可节约作业成本1.23 亿元;四是1999年,利用日本政府2.0亿美元贷款,购进一大批国内外农业机械,装备了2个示范区(友谊农场四分场、浓江农场一区)、4个现代化农场(洪河、二道河、鸭绿河、浓江农场),1个旱田机械化分局(九三分局)、100个旱田和100个水田机械化生产队,2002年和2003年分别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和大西江农场进行了农业部“精准农业试验示范”项目,2004年和2005年共组织实施了105 个现代农机装备试验示范区项目,相继从美国购进了一大批先进的大型和特大型农业机械,使垦区农机装备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提高了一个很大档次,某些环节和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五是在水田、玉米青贮机械化和经济作物机械化等方面都有新突破。2005 年,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8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玉米青贮机械化率达100%,白瓜子、亚麻、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六是积极开展“场县共建”,农机跨区作业,充分发挥了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4年来,跨区作业面积累计达133.2万公顷,农垦农机创收2.80亿元,使农民增收1.29亿元、节约机耕费4 500万元,促进了场县区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垦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一是水利工程建设得以快速发展,至2005年已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水保生态环境四大工程体系,累计完成投资64.79亿元,完成工程量22.23亿立方米。建成江河堤防2 829 公里,大中小水库153座,防洪保护耕地面积74.8万公顷。治理涝区99处,除涝面积137.01 万公顷。建成灌区242处,有效灌溉面积94.54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05万公顷,种植水保林1.8万公顷,初步建成自然保护区17处。这些工程的建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生态效益;二是深化了水利改革,在工程建设上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制四项制度改革,保证了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运行管理上进行了“小水库、喷灌机、机电井、小抽水站和小拦河坝”五小工程产权改革,实行了宜租则租、宜售则售、宜股则股、宜包则包的有偿有限转让;三是强化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全垦区大力推行了“八五四农场末级工程到户管理责任制”、“格球山农场水库公开竞价租赁制”和“二九一农场水利工程维修保证金制”四种成功的管理模式,确定1998年为“水利工程管理年”,先后以总局文件制定颁发了垦区灌区、涝区、堤防、水库、抽水站等工程及喷灌机、喷灌井等设备设施管理办法,使垦区水利工程管理得以健康发展;四是强化了水利法制建设,1993年总局决定全垦区配备198名水政监察联络员,派驻各分局农场执行水政执法任务。2001年3 月总局成立了“黑龙江省农垦水政监察大队”,至2005年,全垦区共有水政执法人员471人,装备车28辆,摄像、通讯等设备200 余台套。共查处水事案件964起,维持了正常水事活动秩序。
垦区林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至2005年全垦区人工造林面积达55万公顷,其中人工林中用材林26.3 万公顷,经济林1 590 公顷,防护林27.5 万公顷。森林面积达90万公顷,森林资源覆盖率17.6%。全垦区233.3万公顷耕地全面实现了林网化,营区实现了绿化、美化、香化,实现了以生态型向生态效益型的转变,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50多个县团级以上单位受到省政府、国家林业部、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农业部的表彰,1993年,农垦总局造林绿化获得“全国造林绿化300佳”称号,1994 年,垦区生态林体系建成,被省政府授予“造林绿化先进总局”,同年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95年省政府为垦区造林绿化建“营造600万亩森林纪念碑”1座,原国务委员陈俊生为纪念碑题词,省领导为纪念碑写碑文。2003年垦区造林绿化事业又一次获得“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单位”称号,2005年黑龙江农垦北大荒集团再一次获得“全国造林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在坚持植树造林的基础上,林果生产、山野菜采集与种植、食用菌生产和野生动物养殖等林业经济也有较快的发展。垦区从2001年开始,将植树造林纳入国家退耕还林计划,至2005年全垦区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1.0万公顷。
垦区畜牧渔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垦区经济的支柱产业。200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31.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27.9%。 由于经营机制进行了改革,畜牧业个体经济已占畜牧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并逐渐建立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以“两牛一猪”为主的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至2005 年奶牛已达到30.4 万头、肉牛49.7万头、猪174.1万头。渔业生产也取得显著发展,年产鱼量已突破1.0万吨。
垦区农业生产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呈现出跨越式快速发展的好形势:一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垦区以办家庭农场为重点的农业改革,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及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三是垦区各级农业、农机、种子、水利、林业、畜牧、水产等各业务职能部门的积极工作和密切配合;四是国家、黑龙江省等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对垦区农业生产的关怀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