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野生动、植物
第五节 野生动、植物
第五节 野生动、植物
黑龙江垦区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山水秀丽,森林茂密,草原、湿地丰富,适合于野生动、植物的繁衍栖息。如:鹿、丹顶鹤、东方白鹳、人参、刺五加等都是经济价值很高的野生动、植物。
野生动物
1985年垦区受国家级和地方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45 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16种,有鸟类11种,兽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67 种,有鸟类56种,兽类11种;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2种,其中有两栖类3种,爬行类3种,鸟类43种,兽类13种。
国家保护鸟类
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就是指我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灭绝的珍贵稀有鸟类。分布于黑龙江省的一、二级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7种,其中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1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6种。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如: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鹤科
别名仙鹤、鶿。
大型涉禽,其丹顶赤目,除颈侧和次级飞羽洁白。具有腿、啄、颈三长的特点。
白鹳Ciconia ciconia鹤科
别名老鹳、水老鹳。
体型较大、嘴、脚均特大, 体羽洁白而两翅大部黑色。清代康熙年间《盛京通志》载:“鹳,水鸟,有黑白两种,其羽可为箭翎。”可见人类对鹳早就有所认识。
白鹳体形优美、姿态优雅,具有重要观赏价值,为国内各大动物园主要观赏动物之一。
金雕Aquila chrysaetos鹰科
别名洁白雕、鹭雕。
体型较大,体长近一米。后头和后颈的羽毛尖锐,呈金黄色。体羽一般栗褐色,翼下有一白斑,下体黑褐色。
金雕是一种凶猛的鸟类,主要以野兔为食,也食鼠、黄鼠等。全垦区小兴安岭及三江平原均有分布。由于金雕能捕食鼠类及小型兽类,对维持生态平衡有其积极作用,羽毛经济价值也较高。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如:
白枕鹤Grus vipio鹤科
别名红面鹤。
体型与丹顶鹤相似,体羽青灰色,枕部、后颈羽毛白色,飞羽黑色,颜面及眼周裸出,皮肤红色。
大天鹅Cygnus Cygnus鸭科
别名鹄、天鹅、咳声天鹅、白天鹅。
花尾榛鸡Tetrastes bonasia松鸡科
别名飞龙、松鸡。
花尾榛鸡是典型森林鸟类,主要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喜食杨、桦树的芽苞、嫩尖、花絮等。为留鸟,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森林区。
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鹮科
别名匙嘴鹭、大琵鹭、琵鹭。
体型中等大小。夏羽通体白色。嘴长直而平扁,前端膨大呈琵琶状,故称琵鹭。
琵鹭奇特,体羽洁白美丽,为公园中受欢迎的展出水禽之一。羽毛可供装饰用。
国家保护兽类
国家重点保护兽类,就是指全国特产、稀有或濒于灭绝的珍贵稀有兽类。分布于黑龙江省的一、二级国家重点保护兽类共16种,其中一级国家重点保护兽类5 种,二级国家重点保护兽类11种。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如: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猫科
别名老虎、大虫、白额虎。
东北虎,体型健大,毛色淡而美丽,是国内外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紫貂Martes zibellina鼬科
别名貂、黑貂、貂皮、大皮(商品名)
黑龙江省是紫貂的故乡,紫貂是著名的“东北三宝”之一,其毛绒细密,皮质较韧,素为裘皮之冠。现只分布于大兴安岭(限于北纬51度以北),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林区。
梅花鹿Ceruvs Nippon鹿科
别名花鹿,黑龙江省林区古老野生动物之一。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如:
棕熊Ursus arctos熊科
别名罴、马熊。
马鹿Ceruvs elaphus鹿科
别名八义鹿、黄臂、赤鹿。
驼鹿Alces dlces鹿科
别名犴、堪达犴。
原麝Moschus berezosRii鹿科
别名香獐子、獐子、山驴子。
麝栖息于多岩石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食性很少。以地衣、石蕊、寄生槲为常年食物。冬春季节啃食红松、冷杉、落叶松的嫩枝叶等。
猞猁Felis lynx猫科
别名猞猁狲、马猞猁、林。
猞猁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常见。喜独居。长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寒。喜欢扑杀狍子等中、大型兽类。
水獭Lutra lutra鼬科
水獭是珍贵毛皮兽,獭皮板质轻柔坚韧,毛绒厚密齐平,外观光泽华丽,又能沥水不湿,故此历来都作为名贵皮料。
省级保护的野生动物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的珍贵、稀有或数量较少,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种类。黑龙江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计62种,其中鸟类43种、兽类13种、两栖类3种、爬行类3种。
鸟类,如:
鸿雁Anser Cygnoides鸭科
为夏候鸟,每年3月中、下旬成百只大群迁来,10月上旬南迁。迁徙时,经常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飞行速度缓慢,所发出的鸣叫声,数里之外即可听见。全省各地皆有分布,但以三江平原为多。
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雉科
别名野鸡、山鸡、环颈雉。
常见鸟类,雉鸡主要栖息在广阔的灌木丛、草丛、草甸及林缘草地。秋季渐从高处迁到山麓草场,近山耕地及河边苇塘中。
啄木鸟
啄木鸟是典型的营洞巢繁殖雏的林栖鸟类。啄木鸟的本领高超,当它察觉树内有虫时,用利嘴啄破树皮,并敲打树干以舌深入,勾出害虫为食。
全国已知28种,黑龙江省常见的有黑啄木鸟Dryocopus, martius、 黑枕绿啄木鸟 Picuscanus、 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 白背啄木鸟Picoides leucotos、棕腹啄木鸟Picoideshyperythrus、 小斑啄木鸟Picoides minor、 小星头啄木鸟Picoides kizuki 和三趾啄木鸟Picoides tridacteylus。 它们的特征是嘴尖硬似凿、舌长如勾、尾硬有弹性,专门啄食树干上、树皮缝和蛀入木质部、人工难以消灭的害虫。主要有象甲蛀虫、伪步行甲、天牛幼虫、金龟甲、避债蛾、螟蛾、花蝽象、臭蝽象、各种虫卵、蚂蚁等。一只黑啄木鸟1天能吃掉400条蛀虫或各种害虫的幼虫。在1 000亩地人工林内,只要有4只大斑啄木鸟就可控制树干害虫的发生。它是治虫护林不可取代的益鸟。按科学家们计算,一只啄木鸟每天可消灭上百个藏在树干里的害虫。一对啄木鸟能保护周围数十亩森林,有人称它为“森林卫士”。
猫头鹰
别名夜猫子,猫头鹰属鸮形目,鸱科,耳鸮属,又分长、短耳鸮两种。角鸮属中的红角鸮,别名棒槌鸟,夜猫子。我国有11属23种,其中,东北有11属16种之多。
兽类,如:
赤狐狸Vulps uulpes Linnaeus 犬科
别名草狐、红狐、狐狸。
赤狐在黑龙江省普遍分布,产于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向南一直到长白山和辽宁省。中部松嫩平原及西部草原、大兴安岭南坡也有少量分布。
艾鼬Mustela euersmanni Lesson 鼬科
别名地狗、艾虎。
艾鼬历来都是民间狩猎动物之一。艾鼬是鼬鼠中最大的种类,身体背面棕黄色或沙黄色,四肢黑色,所以又称黑脚鼬。艾鼬主要栖息在草原、林缘、疏林灌丛、河谷、平原及村屯附近。最好的生活条件是草原和林木不太茂盛的丘陵山地、黄鼠和旱獭较多的地方,艾鼬数量也多。
艾鼬的主要食物是鼠类,在它生活的周围,几乎看不到鼠类活动的踪迹,对农牧业有很大益处,艾鼬皮毛柔软,品质优良,但是底绒短、御寒性较差。然而色泽美丽,特别是冬季毛皮,是加工裘皮大衣的上等原料,深受消费者喜爱。
狍Capreolus Capreolus Linnaeus 鹿科
别名狍子。建场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较多,人们常说:“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就指那个年代。
两栖类
林蛙
别名哈士蟆、田鸡。
林蛙包括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和黑龙江林蛙(Ranaamurensis)。
哈士蟆是典型的森林蛙类,主要栖息生活在森林中,整个夏季陆上生活均在森林中渡过,喜欢栖息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是森林动物区系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类
其他类动物就是指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的,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数量比较多,分布比较广的野生动物。如:
黄鼬Mustela sibirica pallas 鼬科
别名黄鼠狼、黄皮子。
黄鼬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小型动物,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各地,尤其是浅山区和半山区数量较多、密度较大。
松鼠Sciurus uulgaris linnaeus 松鼠科
别名灰鼠、灰狗、松狗。
松鼠的经济价值也是十分明显的,它在不断的取食活动中,传播和扩散红松树种子,对红松林的天然更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松鼠的皮是优质裘皮,皮毛轻暖,毛绒厚密,可做皮衣、皮帽和围巾等。松鼠的肉可食,其味鲜美,是不可多得的野味佳肴。由于松鼠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促使人们争先恐后地捕杀,造成分布缩小,数量锐减。
林下植物
垦区有林下植物约180科,2 000余种。
果实类
垦区野生果实植物众多,其中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果实植物近30种。多数富含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如:猕猴桃、黑豆果、刺梅果、山葡萄、山楂、榛子等。
黑豆果虎耳草科,黑穗醋栗(Ribes nigrum),别名黑加仑、紫梅果、斯马劳金(俄语),垦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大量种植,后因加工没搞上去而种植停止,目前仅八五一一农场尚在加工黑加仑软包装饮料。
猕猴桃猕猴桃科,为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垦区主要分布在红兴隆和牡丹江两个分局,以宁安农场最多。主要有狗枣猕猴桃(Actinidia kolomikta)、软枣猕猴桃(A·arguta)和葛枣猕猴桃(A·polygama)。猕猴桃中含有丰富的果糖、果酸和维生素,尤其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每百克鲜果中含量达140~200毫克,是最早号称“维C之王”的浆果。
野菜类
黑龙江垦区有丰富的野菜、蕨菜等野菜类资源。人们喜爱的山野菜约30多种,常见的有刺老芽、刺五加、小叶芹、桔梗、燕尾凤毛菊、蒲公英、苦菜、蜂斗叶、小根蒜、黄花菜、沙参、柳蒿、老山芹、黄瓜香、野芝麻、蕨菜、猴腿蹄盖蕨、薇菜等。
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 凤尾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老蕨菜、蕨、拳头菜、龙瓜菜、吉祥菜、乌糯等。嫩叶可食,富含营养,维生素含量比普通蔬菜高1~8倍,此外还含有大量的蛋白、糖、粗纤维及多种矿物元素,且味道鲜美、清香可口,为群众所喜食,更可加工成各种风味独特的“山珍”。蕨菜全草入药,含野樱甙、延胡素酸、琥珀酸等多种成分,有清热润肠、降温化痰、利尿安神、驱风逐湿之功效。此外,蕨菜根富含淀粉、纤维、单宁等,可制成高级滋养食品“蕨粉”及提取烤胶、制作绳缆等。
蕨菜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各山区,总蕴藏量达3 400万公斤,垦区年采集量约100万公斤。1980年采75.5万公斤;1981年74.6万公斤;1982年81.8万公斤;1983年73.9万公斤。为防止蕨菜纤维化,影响其质量,可在采后立即蘸土或少许无碘盐末,能减缓纤维化进程。近年来,又通过人工繁殖、人工复壮、划定轮采区域等方式,促进了蕨菜的天然更新,可使蕨菜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黑龙江垦区的干蕨菜在国际市场上有“中国红微干”之美称。由于蕨菜营养丰富、无污染,日本及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大量进口原料,加工成快餐食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成为获高额利润的畅销货。目前蕨菜已成为垦区内出口创汇的重要土特产品和林区人民的早春主要蔬菜。
猴腿学名猴腿蹄盖蕨(Athyrium multidentatum),是蹄盖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 米左右,叶簇生,下部叶柄及其茎都有许多黑红色鳞片状绒毛,故称猴腿,嫩叶可食,富含营养,且味道鲜美独特,无滑利感,尤其鲜食更为林区人民喜爱。
猴腿在小兴安岭及以南各林区,多生于杂木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及林缘湿润处,总蕴藏量可达9 800万公斤。除满足当地食用外,主要外销日本,每吨400美元,为国家换取大量外汇。
薇菜学名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nea),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中毛广、分株紫萁。根茎粗短斜生,有叉状分枝,叶蔟生。本种与蕨菜明显区别在于,薇菜浑身有黄绒毛,而蕨菜无毛。薇菜嫩叶可食,营养极为丰富,我国商周之际,伯夷叔齐曾经“采薇”食用;日本人民也早就以其幼叶视为“山珍”食用。同时薇菜作为药用在我国也有悠久历史。
薇菜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内各林区,生于天然林下及林缘、灌丛等肥沃湿润腐植质土上。总蕴藏量为4 000 万公斤,是历年出口创汇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自1970年将其幼叶加工成干品向日本出口以来,每年供不应求,故有“拳头商品”之称。由于薇菜经济价值颇高,纯野生资源已逐渐不能满足,人工培植薇菜已为大势所趋。
蜂斗菜学名掌叶蜂斗菜(Petasites palmatus),是菊科蜂斗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称完达蜂斗菜、高丽黄瓜、黑瞎子菜、款冬等。根状茎横走,有节。叶基生于根茎,掌状肾形,常为不同程度的浅裂或深裂。叶柄食用,富含营养,食之脆嫩爽口,色味俱佳。据测定每百克蜂斗菜含蛋白质1.21克、脂肪0.14克、碳水化合物3.03克、纤维素1.44克、钙64毫克、磷31.8毫克、维生素C 34毫克,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
蜂斗菜分布于小兴安岭及完达山脉的林间河岸两测及富含腐植质的湿润之地,总蕴藏量约1 200 万公斤。集中分布地亩产普遍在5~9公斤。对于蜂斗菜的食用,当地群众早有所认识,在北方蔬菜青黄不接的4、5月份,林区居民常以叶作凉拌菜和饺馅,其味清香绵长、饺子丰满不瘪缩,因而备受人们喜爱。
如此丰富的资源,得以利用却很少,只有少部分出口,且常受到国际风云变化影响,数量及价格不稳定。国家在“六五”科研课题攻关时,在八五○农场曾进行了专项课题研究,并获得成果奖。
刺老芽学名龙牙楤木(Aralia mandshurica),是五加科多年生灌木,又称刺龙牙、刺老鸦、老虎镣子。因其茎、枝上有锐而硬的刺而得名。刺老芽嫩芽可食,做菜、做汤,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独特风味,被誉为“山菜之王”,可与香椿芽媲美,根皮及树皮可入药。
刺老芽分布于黑龙江省内小兴安岭及以南各山区,蕴藏量较大。常生于针阔混交林内、林缘,大量群生于路旁、集材道上。每到春天职工群众上山大量采摘其嫩芽,或鲜食、或盐煮,颇受人们喜爱,常成为招待贵客的名菜。近些年开始有部分出口和出现在城乡市场,是一种兼营养、保健作用于一体的山菜。近些年来,有些农场职工冬季用其茎扦插,食其嫩芽。北兴农场在苗圃中大量繁殖,并开始在山地林下造林,集中培养。
药材类
人参(Panax ginseng) 五加科植物,又名棒槌,系东北“三宝”之首。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叶甘,补五脏,安精髓,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益寿延年。”现代医学科学证明,人参有调节血压、治心绞痛、冠状动脉硬化、心肌营养不良、糖尿病、神经衰弱、视力减退等症,同时有大补元气、养血生津、益智宁神及滋补功能。自然生长于山林中的,称野山参;人工栽培后移植于林中任其自然生长的,称充山参或移山参,人工栽种的还称园参,其药效及价值依次下降。牡丹江分局人工栽培较多。
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芸香科、黄蘖属的黄菠椤,乔木。亦称黄蘖、蘖木,其内皮入药,是国内久负盛誉的一种中药材。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黄柏内含小蘖碱、黄柏碱、黄柏酮、脂肪油及棕榈酸等,有清热、泻火、燥湿之功效。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目赤肿病、口舌生疮、小便不利、骨热痨热等症。
槲寄生(Viscum cyloratum)桑寄生科多年生小灌木,常绿,可进行光合作用,故为半寄生性质,俗称北寄生、冬青、冻青,是取其寒冬季节仍常绿之意。槲寄生古时又称作“茑”、“寓木”、“宛童”、“桑上寄生”、“寄屑”等,其药用历史悠久。经现代化学分析证明,槲寄生全草内含齐墩果酸,内消旋肌醇、槲寄生戎甲、戎乙、高槲寄生戎乙及羽豆醇、肉豆蔻酸、乙酰胆碱、丙酰胆碱、花生油酸、蜡醇及蛋白质、多糖等多种成分。
槲寄生主要分布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及完达山脉,主要寄生在杨、柳、桦、栎、山楂、梨属等树上。而以山杨属为最多,柳、桦、栎属次之。多生长在海拔300~5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或杂木林内的阳坡、半阳坡及山腹或河谷丛林中,垦区采集槲寄生始于20世纪60年代。
除以上列举的中药材资源外,垦区内林区尚有许多中草药,如山区各种野生的延胡索(元胡),每平方米多达15~20 株,经分析,其总生物碱含量为0.64%,低于关内产品,但适当增加其用量,在临床上亦可使用;可代替川贝入药的“一轮贝母”与“多轮贝母”,遍布大小兴安岭;治肾脏及膀胱结石的良药金钱草,在张广才岭、老爷岭的山麓到处都可见到;对慢性阑尾炎有消炎作用的“败酱”,生于山坡及草甸;此外,尚有刺五加、五味子、黄芪、赤芍、苍术、平贝母、灯心草、青木香、茅根、泽泻、三棱、天南星、大戟、谷精草、半边莲、秦皮、黄精、旋复花、鹿蹄草、紫菀、茜草、荆芥、黄芩、蒺藜、霍香、桑白皮、菟丝子、肉苁蓉、草苁蓉、白附子、附子、重楼、百合、藜芦等常用中草药。同时,垦区内还有多种可作为药物原料,如狗杏条,学名叶底珠(Securinega suffruticosa), 可用于治疗脊髓灰质炎所引起的瘫痪及阳痿等症;含有“小蘖碱”,可治腹泄、肠炎、痢疾用的狗奶子(Berberis amurensis);可作为止血药物的蓍草(Achilleamillefolium), 龙牙草(Agrimonia pilosa);可作为祛痰药物的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有强心作用的糖芥(Erysimum cheiranthoides),杜鹃花(Rhododendron dauricum)都能作为“合成可的松”原料。延龄草(Trillium) 和有类似人参作用的龙牙楤木(Aralia mandshurica)等。
食用菌类
黑龙江省垦区可食用的野生菌类植物约160余种,其中比较有名的有:
木耳木耳科,别名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Hook]underw全垦区均有人工栽培。过去以段栽为主,现在以袋栽为主。
毛木耳木耳科Auricularia polytricha(Mont)sacc
短裙竹荪鬼笔菌科,Dictyophora duplicata(Bosc)FⅠsch
假密环菌Armillariella(mellea Cvahl:Fr)白蘑科,又名密环菌、榛蘑、发光菌、根腐菌。秋季生长在榛柴林下。
猴头菌齿菌科(Hyldnaceae)或猴头菌科(Hericiaceae)别名猴头蘑,刺猬菌。Hericiumerinaceus(Bull:Fr)pers,一些农场有人工栽培,以袋栽为主。
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ipileatus sing侧耳科。
又名榆黄蘑,金顶蘑。秋季在榆、栎等阔叶树倒木上成丛生长。绥滨等农场均有人工栽培。
亚侧耳 Hohenbuehelia serotina 侧耳科。又名冬蘑、黄蘑、元蘑。秋季生于椴、榆、桦等阔叶树倒木上,以椴树最多。目前尚无人工栽培。
四孢蘑菇(Agaricus campestrisl.Fr.)蘑菇科。
又名蘑菇、雷窝子。春至秋季在草地、田野、路旁堆肥场、林间空地生长、常成群或单个生长。目前尚无人工栽培。
粘柄丝膜菌cortinarius collinitus丝膜菌科。
又名淌子蘑、油蘑,粘腿丝膜菌。秋季群生于混交林地下。分布广泛,产量大,味道好。目前尚无人工栽培。
邹盖罗鳞伞 Rozites caperata 丝膜菌科。
又名邹皮环锈伞、邹皮环柄菇。秋季成群或单个生在林中地上。味道鲜美,属优良食用菌。目前无人工栽培。
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 Bull.Fr牛肝菌科。
又名大脚菇,白牛肝菌。属优良野生食用菌,其菌肉厚而细软,味道鲜美。是一种分布较为广泛的树木外生菌根菌。可与冷杉、云杉、桦、栎、山杨、榆等树木形成菌根。目前不能人工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