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章 垦区第一个苏联援建的农场——友谊农场

第二章 垦区第一个苏联援建的农场——友谊农场

第二章 垦区第一个苏联援建的农场——友谊农场



             第二章 垦区第一个苏联援建的农场
                  ——友谊农场
  1953年初,随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出,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4年我国国庆期间,苏联政府代表团致电毛泽东主席,提出帮助我国建设一个拥有2 万公顷播种面积的国营谷物农场,并赠给建设国营谷物农场所必需的机器和设备。为了给予组织上和技术的帮助,还准备派遣一批苏联专家来我国担任顾问。同年12月12 日,毛泽东主席代表我国政府复电苏联政府代表团, 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指出:“这是苏联政府和人民的重要的、巨大的、友谊的援助。这个国营谷物农场不仅在推动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会起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且也会帮助中国训练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人才和传授苏联开垦生荒地的宝贵经验。”
  同年10月22日,我国农业部作出积极反应,组成了以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魏震五为首的东北国营农场管理局副局长张省三、黑龙江省农业厅厅长王操犁等同志参加的国营谷物农场场址调查组,前往黑龙江省佳木斯以东三道岗地区进行场址调查。这个调查组于11月7日完成了调查工作,并向中央做了汇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在三道岗地区创建大型国营谷物农场。
  1954年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决定》指出:这个大型谷物农场设在黑龙江省集贤县的三道岗地区。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作为中苏伟大友谊的纪念。当时,周恩来总理交给友谊农场的任务是:“出经验、出粮食、出人才。”国务院任命王操犁为“国营友谊农场”场长,并由王操犁、魏震五、张省三、陈剑飞、洪澍、韩玉等六人组成建场委员会,在农业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下,负责农场的筹建工作。《决定》还规定,“国营友谊农场”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以种植小麦、大豆、苞米等谷物为主,并在发展谷物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畜牧业,要求在1955年内,完成农场的主要基本建设工程和2 万公顷荒地的开垦任务。《决定》最后指出,建场委员应特别注意加强农场的政治工作,团结全体职工,勤勤恳恳地向苏联专家学习,努力掌握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和农场周围的居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在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起应有的示范作用。
  1954年11月5日,苏联政府派来帮助我国建设大型谷物农场的专家、顾问共49人到达北京。这些专家、顾问包括苏联农业部派来的尼·谢·马斯洛夫,苏联国营农场部派来的马·巴·尼科连科。
  我国也组织了40名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参加大型谷物农场的勘测调查工作。其中有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宋达泉教授、黑龙江省水利专家柏德铭等。
  同年11月8日,中苏两国专家联合组成大型谷物农场土地勘测、规划、设计组(简称勘测组),马斯洛夫任组长。
  勘测组于1954年11月9日从北京出发,11日到达黑龙江省集贤县兴隆镇(今一分场场部)。13日,中苏专家进行分工,组成若干小组,17日开始分头工作。
  11月份,黑龙江已经是初冬季节。三道岗地区气温经常降到零下30摄氏度。中苏专家们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开始野外勘测工作。
  每天“三星”刚偏西,中苏专家们便顶着星光,冒着黎明前的严寒,从兴隆镇出发,前往荒原深处勘测。从兴隆镇到勘测地点约30里,最远40里。荒原无路,汽车只得慢速摸索前进。
  土地勘测的中、后期,进入了隆冬严寒季节,气温下降到零下三十七八摄氏度,野外勘测工作遇到了极大困难。《黑龙江日报》记者罗溟在当年的一篇报道里写道:“苏联专家和我国专家们在雪雾蒙蒙的严寒天气里勘测是那样的艰苦,从勘测镜里寻找着寒风中摇摆的测旗,眼睛被寒风吹出了热泪,很快在睫毛上结成了一串冰珠。脸被冻白了,手被冻僵了,做记录的铅笔顺手掉在雪地上。为了探求土壤资料,在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他们刨着冻土,光着手一层层地剥取土样。我也曾看见他们为农场的用水得到可靠的资料,在寒风呼啸的夜里,不停地一处处打钻。在这样严寒的天气里野外打钻是极其艰苦的,手拿铁器就像针扎一样疼,稍有不慎就会粘下一层皮来……”
  经过五十多天的艰苦劳动,于1954年12月底完成了野外勘测工作。他们在“大烟炮”滚滚的风雪里,踏遍了三道岗地区的荒地和灌木丛,在240公里的地界线上,埋下了164根大界桩,划分了5个分场和场界和13个生产队的地界,对现有的堤防和未来要修筑的堤防以及田间排水渠道都做了勘测。
  野外勘测结束后,中苏两国专家立即转入紧张的设计规划工作。荒原无电,中苏专家们只能在兴隆镇的草房里借着昏暗的烛光工作。1955年2月初,友谊农场土地规划设计图绘制完毕。2月22日,在集贤县县政府所在地福利屯召开建场委员会(扩大)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王操犁、魏震五、张省三、马斯洛夫、尼科连科、宋达泉、柏德铭等。马斯洛夫介绍了土地规划设计图的内容。 会议一致通过友谊农场土地规划设计图。该设计图规定:(1)国营友谊农场设立5 个分场,各分场分别设置场部,唯第三分场场部与总场部合并设置;(2)成立13 个拖拉机田间生产队;(3)实行11个大田轮作区,其总面积为20 965.9 公顷;(4)实行5个畜牧场附属饲料轮作区,其总面积为2 706.1公顷;(5)实行3个草地牧场轮作区,其总面积为1 633.8公顷;(6)实行一个水稻轮作区,其面积为1 983.03公顷;(7)规定在全面实现轮作时,粮豆作物和饲料作物面积为20 411公顷,其中春小麦为12 001公顷,大豆为5 000 公顷,饲料作物为2 593公顷。
  1955年4月1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了上述规划设计图。国内报刊对于友谊农场的土地规划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给予高度评价,《黑龙江日报》在一篇报道中指出:“国营友谊农场开荒前的土地规划工作不仅为建设这个农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而且为我国今后大规模开荒、建设国营农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选定总场部位置的工作是从1954年12月初开始的。中苏专家们在农场耕地的中心位置,选出四块较为合适的地址,然后又经过详细的勘测,互相比较,在充分交换了意见之后,于12月20 日确定下来。总场部位于农场耕地中心的偏北部,海拔较高,地势平坦,交通也较为方便。12月21日,举行了升旗仪式。这一天,在总场部的中心(今总场种畜场西侧)竖起一根十几米高的旗杆。13点30分,升旗仪式开始。场长王操犁亲手把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上旗杆顶端。五星红旗在荒原上空迎风飘扬,它象征着国营友谊农场的诞生。参加升旗仪式的有建场委员会成员、农场主要领导、中苏专家和集贤县第九区人民政府的负责人等。人们仰望五星红旗,完全沉浸在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
  经过一冬春紧张的准备,于1955年4月30日前完成了开荒、生产的准备工作。场长王操犁于4月30日召开了各分场场长、农艺师、机务工程师联席会议,检查了开荒、生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农场为了迎接大规模的开荒工作,早在1954年12月初就在哈尔滨王岗举办了农场第一期拖拉机手训练班。参加训练班的有农机工人、生产队长268 人。训练班的课程有拖拉机驾驶、农业机械的构造与修理、机务管理与技术保养等六项,全部由苏联专家讲授。学期为三个月,到1955年3月20日结业。
  1955年5月2日,农场举行了开荒典礼。开荒典礼在一分场二队(今三分场二队)的田间作业站举行。这天,一分场二队的绿色宿营车上悬挂着中苏两国国旗和两国领导人毛泽东、布尔加宁的彩色画像。参加开荒典礼的各分场代表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排成整齐的行列,坐在主席台前的草地上。会场的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平坦空旷的大荒原。
  场长王操犁在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他说:“党和政府交给我场全体职工的光荣任务今天开始执行了。能否给国家增产粮食,能否为农民示范,并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都取决于目前的开荒。”他要求全场职工要贯彻建场委员会的决议,在两个月内完成或超额完成两万公顷的开荒任务。会上,ДΤ-54-六号包车组女拖拉机手董延兰代表全体机务工人讲了话,她表示五十天内保证完成或超额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向中国共产党诞生33周年献礼。她的讲话赢得了与会同志的热烈掌声。
  大会结束后,由各分场组成的拖拉机代表队的十台机车,同时启动,霎时,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千古荒原。首先开出去的是ДΤ-54-六号机车。车上插着一面红旗,上面写着“向七·一献礼,超额完成开荒任务。”接着又有九台机车相继开出,同第一台机车并驾齐驱,荒原上翻起了一道道黑色的沃土。沉睡的荒原苏醒了。
  开荒工作从5月2日进行到6月9日13时,全场总共开出荒地2.02万公顷,胜利地完成了国家交给的开荒任务。
  1955年7月1日,农场在兴隆镇举行了开荒祝捷、总结大会。场长王操犁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开垦荒地



  农场的生产准备工作于1955年初就绪。农业组在农业副总技师方悴农的领导下,制定了农业技术措施,具体安排了生产计划,并把准备播种的麦种进行了技术鉴定。农场首次麦播于1955年4月4日开始。
  麦播开始,全场集中了13台拖拉机牵引着36台播种机在黑色的沃土上播种,情景十分壮观。这不仅是友谊农场首次播种小麦,也是我国第一次采用苏联机械和耕作法进行生产。
  1955年8月1日开始麦收。全场12个农业生产队,十个电气化和普通晒麦场,近百台联合收割机和3 000名工人,组成了友谊农场麦收大军。于8月20日胜利地完成了首次麦收工作,获得了小麦单产70.5千克,总产 2 388 500千克的好收成。
  1955年,农场共播种3 515.87公顷农作物(详见附表)。粮豆总产 3 611 000千克,经营利润12 000元。农场初创就取得了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当年盈利的好成绩。这不仅为下年生产准备了种子,提供了职工口粮,而且摸索了用先进耕作方法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经验。
                   农作物播种面积
                                   单位:公顷



  
                  粮豆作物生产总产量
                                  单位:万公斤



  
  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友谊农场已经是一个拥有9.2万公顷耕地、13万人口、5万多名职工的农牧副(业)工全面发展的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它记载了垦区历史上第一个中苏友好国际合作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