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下序
第六编 电影·电视
编下序
编下序
第六编 电影·电视
据史料记载:1949年8 月,宁安农场小麦丰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派人来农场拍摄《前进中的公营农场》纪录片,辑入《民主东北》第六辑。同年10月,新闻电影制片厂派人来永安机械农场拍摄纪录片《联合收割机收割大豆》。1950年秋,八一电影制片厂派人来鹤立河农场拍摄纪录片《荣军农场》,反映荣复军人艰苦建场的实况。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曾将该片带到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指战员。1951年11月,长春电影制片厂一行30人,在尹升山、崔嵬率领下,到查哈阳农场拖拉机大队和修配厂体验生活。第二年4 月,该厂派人来农场拍摄机械化农业的新闻纪录片。1952年7月25日,北京电影制片厂派人来九三机械农场拍摄麦收纪录片。同年10月,长春电影制片厂来通北农场拍摄《麦收》。1953年8 月,八一电影制片蒋先德等人来九三荣军机械农场,在第五作业区(现荣军农场)拍摄纪录片《九三荣军农场》。
到了195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一批经过部队培养的电影工作者转业来垦区。原牡丹江农垦局筹建了“北大荒电影摄制组”,从此,开始了自己拍摄纪录片的新阶段。在“边组建、边拍摄”和“自编、自拍、自导”的方针指导下,先后完成了《麦收》、《狩猎》等8部纪录片,供新闻电影制片厂以《新闻简报》的形式,向国内观众播映。其中有2部纪录片译成外文出国播映。
与此同时,为了反映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在中央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的关怀下,八一电影制片厂派来了摄制组,来北大荒拍摄了第一部大型彩色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脚本创作由该厂的谷芬担任。于1959年在全国范围内公映,获得了好评。此外,还拍摄了《北大荒的春天》、《雁窝岛上丰收忙》、《登上长林岛》等电影纪录片。
1959年,我国第一部反映北大荒题材的彩色故事片《老兵新传》,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片在全国公映,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部影片由著名作家李凖担任编剧,他是在1956年深入友谊农场,采访了众多人物后酝酿写成。影片中的主人公——场长战长河,取材于原通北机械农场场长周光亚(当时调任友谊农场分场场长)的原型。人物形象生动,深得观众喜爱。影片由著名导演崔嵬执导并主演,在银幕上第一次塑造了北大荒人的光辉形象。后来,该片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奖。
1960年8月,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的话剧《北大荒人》在京演出, 获得成功。在王震部长的关怀下,该剧改编电影,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来垦区拍摄。该剧编剧由范国栋担任(集体创作,晓范执笔)。导演崔嵬,副导演陈怀皑、张荣(北大荒文工团团长),主要演员除北影崔嵬、张平担任外,均由北大荒文工团演员担任,其中有著名演员于绍康、袁玫等。这是北大荒第一部借助外力,自己编写、拍摄的彩色故事片,于1963年在全国公映后,获得好评。
1962年,北大荒电影摄制组人员先后调离垦区,垦区纪录片的摄制工作就此搁浅。至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成立,仅有一名电影摄制人员周居方留在宣传部,主要精力从事摄影工作,兼顾电影纪录片的资料拍摄。不久,周居方调往中央电视台,垦区电影摄制工作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
兵团初期,尽管兵团领导十分重视电影电视工作,但仅限于出面接待外来摄制人员、审定合拍项目,或安排放映等工作范围,垦区电影电视摄制工作仍处在无专人管理的状态,这种状态延续到了1970年才有所改变。兵团宣传处、总局宣传部先后指派刘绍强、吴乃华专门负责垦区电影电视的摄制工作,使垦区的电影电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1年,与北京电视台合作拍摄了电视专题片《放鹿》,在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现黑龙江电视台)播出,并被周恩来总理亲点在尼克松招待会上放映。1972年,垦区独立完成电影长纪录片《雁岛新歌》的拍摄任务,时任兵团政治部主任段景岳亲自带片到各师团放映。随后又独立拍摄了2部电影纪录片《谢拜和》、《扎根边疆十年》,并同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于1974年、1975 年,完成了3 部35MM 彩色电影短纪录片《反修前哨》、《海伏特牛》、《红色女炮兵》和1部35MM彩色电影专题片《林海娘子军》。其间,曾有2次应电影制片厂的邀请,改编剧本。一次是1973—1974年,兵团五师作者郑加真、金康民应邀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长篇小说《江畔朝阳》电影文学剧本,前后去长影3次,剧本改至第4稿,未投入拍摄。另一次是1974年,兵团一师“知青”作者蒋跃先应邀赴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郭先红的长篇小说《征途》。该剧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是垦区第一部反映知识青年题材的彩色故事片,并在全国放映。1975年7 月,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和兵团宣传处在兴凯湖农场举办了全省首届电视插转机学习班。友谊、克山、曙光、八五三、兴凯湖5个农场派人学习, 并购买了呼和浩特生产的50瓦黑白电视插转机,建起了垦区第一批电视差转台,标志着北大荒电视事业开始起步,也为电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成立黑龙江省农场总局。1978年,总局决定在宣传部内设展览办公室,负责垦区摄影展览和电影摄制工作。先后抽调栗连、杨凯生、吴乃华等人,栗连任组长。1979年,由吴乃华等同志完成电影纪录片《垦区新貌》第一集,内部放映;以后,又先后完成第二、三集及《建设中的洪河农场》、《这里充满希望》等。这些纪录片的完成和在各农场放映,为配合生产形势和反映北大荒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沉寂了10多年之久的垦区纪录片摄制工作,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此同时,当时分工负责文化工作的宣传部副部长郑加真,为了推动垦区的电影创作,曾于1979 年和1984 年,组织了2 次电影剧本创作,并在《北大荒文艺》开辟了电影电视故事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作者的热烈响应,先后发表了史方、平青、郑加真等人撰写的电影文学剧本和电影故事《云雀》(史方著)、《追求》(平青著)、《老顾问的自述》(郑加真著)、《五月雪》(平青著)、《小老黑上任记》(郭力著)。以上电影剧本和电影故事,虽未投入拍摄,但对推动垦区电影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81年,李德仁、于安学在红兴隆管理局开始使用JVC-88E 彩色摄像机,拍摄了电视专题片《多种经营纪实》。当时尚未配备编辑机,只能对着画面直接配解说词,合成电视片。1982年转为电视片,由王凤麟、吴乃华拍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80年,吕向全、邱文彬、王凤麟拍摄了电影纪录片《建设中的洪河农场》,接着吴乃华又独立拍摄了电影纪录片《英雄又胜北大荒》,随后转为电视片。在以后的几年里,垦区的电视艺术工作者迅速学习和掌握了电视节目制作的规律,用电视这一综合艺术形式,反映北大荒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由于80年代北大荒题材,特别是“知青”文学的推动,各电影制片厂纷纷来垦区拍摄电影故事片。垦区先后接待拍摄的电影故事片有:《春眠不觉晓》(编剧张笑天,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我们的田野》(导演兼编剧谢飞,青年电影制片厂),《神奇的土地》(导演高鸿鹄,长春电影制片厂),《今夜有暴风雪》(导演孙羽,长春电影制片厂)等等。进入90年代,总局党委指示宣传部和北大荒文联,要着力组织反映北大荒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希望垦区能拍摄90年代的《老兵新传》来。总局党委副书记、北大荒文联主席邓灿,对此十分重视,并筹集资金,物色剧本,1992年,经他邀请,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编导郭岭梅等一行5 人,来垦区拍摄纪录片《黑土地足音》,公映后获得好评。由于没有理想的电影文学剧本,加上资金短缺,及电视的冲击,垦区的电影故事片未能投入拍摄。相比之下,垦区的电视片的创作却蓬勃地发展起来。
1983年以后,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垦区的电视事业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各管理局、农场陆续建起广播电视台(站),买了电视摄像机、录像机、特技机、字幕机等设备,并摄制电视新闻和专题节目。到1994年底,垦区已经建立83座电视转播台,70多个有线电视台(站),配置摄、录像设备100多套。在电视采、编、播和工程技术岗位上的专业人员已达900多人,成为电视艺术发展的一支生力军。1994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以《飞速发展的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事业》为栏题,刊登了一组文章,系统介绍了垦区广播电视事业的概况、经验、节目设置等情况。垦区的电视艺术工作者在北大荒的电视艺术园地上有了用武之地。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创作了上百件电视艺术作品,不仅有纪实性电视专题片、风光片、音乐电视片、科教片、文艺专题片、电视散文、电视小品等10多个门类的作品,而且于1991年拍摄了4 集电视连续剧《黑土上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又与外地制片单位合作,拍摄了《黑土地·黄棉袄》、《爱在冰雪纷飞时》、《破天荒》、《龙抬头》等一大批电视连续剧,进一步繁荣了北大荒的电视艺术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