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灭草杂草种类
农田杂草与作物竞争水、肥、气、热等,直接恶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农场有危害的杂草有数十种,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有十余种。一般旱年及岗平地以灰菜、红蓼、狗尾草、野苋、稗草、刺菜等为主;涝年和低平地以稗草、鬼针、柳蒿、问荆等居多;根系强大的苣荧莱、苍耳、鸭趾草(兰花莱)等,在不同地势均有分布。从田间杂草总密度,生长速度与危害程度来看洼地超过岗地。
一般农田第一批杂草在4月上、中旬,耕层5厘米,地温达0.5~6℃时,荠菜、蒲公英、苦莱、蒿类、问荆(繁殖枝)等越年生与宿根性杂草萌发出土;第二批在4月末至5月上甸。地温达5—10℃,一年生早春性杂草灰菜、红蓼和多年生的苣萤菜,蒿类等大量萌发出土;第三批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耕层5厘米地温稳定:在10—16℃,大多数晚春杂草,如稗草、狗尾草、苍耳、鸭趾草等大量出土;后两批杂草密度大、来势猛,形成田间杂草第一个出土高峰,杂草与作物基本同时出土,竞争剧烈,危害严重。第四批杂草出现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耕层5厘米,地温稳定在16—20℃时,喜高温杂草如野苏、苋菜等大量出土,同时中耕作物田间因土层翻动,伏雨来临,潜伏的稗草、狗尾草、野苋、灰莱、苣荬莱等再度大量出土,形成中耕作物田间第二个杂草出土高峰,7月末,8月初高温速生性杂草马唐、画眉等大量出土,这批杂草数量最多,但作物已接近成熟,危害不太严重。9月下旬,有越冬性荠菜等杂草再度出现。随着耕作水平和灭草技术提高,化学灭草普遍应用,化学灭草剂种类的增加,灭草效果越来越显著,基本控制草荒。
人工灭草
一、人工灭草
建场初期,全部采取人工灭草,50年代中期,引进除草机械以后,逐步实行机械灭草,苗眼杂草仍不能除灭,但中耕管理期间,配合机械进行人工锄草仍是综合除草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玉米人工除草应进行2~3遍,大豆l一2遍,人工除草以除灭苗眼草为主。中耕后,漏除大草,要人工拔大草(拿大草),时间在7月下旬前。
二、耕翻灭草
50年代初,使用五铧犁,但由于技术水平低,耕翻质量差,作业粗放,草荒严重。50年代中期,强调伏秋深翻,伏秋翻达到20~22厘米,大犁全副武装。60年代,逐步实行深浅交替,翻耙交替原则,8月中旬小麦收割后,麦茬耕翻越早越好:深耕对灭草有明显的效果。
三、苗耙灭草
出苗前后灭草的主要措施是浅耙
1956年,农场开始采用红星钉齿耙灭草。1957年调入苏式钉齿耙,农场总结出二套耙具配合灭草的经验。
苗耙分苗前耙和苗期耙地。苗前耙地主要消灭春性先出苗杂草,苗耙应选天晴地干进行,禁止顺耙,不拐急弯。采取对角交义耙,条件限制时也可横耙,一般耙1—2次为宜,适当增加播种量10—15%。
四、中耕灭草
50年代中期开始,机械灭草的主要措施是中耕灭草,60年代中,提出“头遍开口,二遍拉手、三遍碰头”的主张,以后又提出“早中耕、深中耕、早上土”的主张。中耕作业主要在行间松土,灭草,也埋灭苗眼草。第一遍中耕用单翼齿护苗、浅松土,行间用鸭掌齿与杆齿分层深松土。深度12~15厘米。早培土做到“土碰头”消灭前期苗眼草。一般要求6月20日前后,大豆株高12~15厘米前做到土碰头,培土厚度为3~5厘米。正常中耕,一般年份中耕培土2~3次,草荒地需3~4次。
五、封闭除草 50年代末,农场开始采用灭荏耙(长16.6米),在秋季或春季封闭除草,60年代初,开始采用中耕机在播前封闭除草。播前封闭除草采取中耕机全面封闭,中耕机后带钉齿耙,安装大鸭掌、配齐翼型齿。封闭除草在结束整地后12—15天,待播种深度内杂草大部分露头,尚未生出次生根时进行。时间一般在5月20日-25日。
封闭除草与耕翻方向呈斜向或横向进行,机具锄齿间重叠4—5厘米。
六、蒙头土灭草
6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大豆蒙头土灭草,10队搞得最好,东总各场来参观,队长王子新介绍了经验。因气候与整地播种措施安排等影响,每年有不少大豆地出现草苗齐出的局面,此时苗耙伤苗严重。根据老农“趟萌生”的传统经验,利用大豆与杂草出土能力。不同的特点,采取蒙头土的灭草措施。如掌握得当,,对稗草可除灭90%以上,对苍耳等出土能力强的杂草也可除灭50%左右。尤其对除灭苗眼草有良好效果。但技术要求严格,在苗、情上要掌握在大豆子叶开始露土(勾头期)至子叶与幼根呈30—90度时效果最好。杂草真叶展开1一2叶期效果最好,过早过晚灭草率均降低.蒙土厚度2~3厘米。
七、轮作灭草
60年代,逐步实行“麦一麦一豆”和“麦一杂一豆”的轮作制,密播作物和中耕作物进行合理轮作,是防治恶性杂草和伴生杂草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八、严格灭草制度
农场为了搞好灭草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灭草制度:严格种子精选制度;严格厩肥腐熟制度;严格收获处理草籽制度;防止地边草籽蔓延制度;保护田边草原制度;建立杂草检疫制度(防止毒麦、燕麦草、麦仙翁、兔丝子等检疫性杂草的传播)。
九、化学灭草
农场在60年代中,曾进行过小面积麦田化学灭草,选用的除草剂是2.4D丁脂。1978年,引进了化学除草剂拉索,利谷隆、氟乐灵等,大豆、玉米、小麦等各种作物的化学灭草迅速普及推广,化学灭草是农场灭草的主要措施。50年代中期开始,草荒基本被控制和消灭。农场选择的化学灭草剂主要有:氟乐灵:剂型为48%乳油。主要用于大豆、向日葵、胡萝卜除稗草、马、唐(抓根草)、狗尾草、牛筋草、画眉草、早熟禾、千斤子等单子叶杂草。也能防除一些小粒种子的藜、苋菜、驻齿苋、藜蒺等双子叶杂草。
苯达松:也叫灭草松。剂型为48%乳油,50%可湿性粉剂。主要用于防除大豆田,水稻田的苍耳、鸭趾草、马齿苋、荠菜,苣荬菜,问荆、牛毛草、“鸭舌草、野慈菇等杂草。
敌稗:又名叫斯达母。剂型为20%乳油和20%高效乳油(敌稗、柴油及汽油混合剂)。敌稗主要用于水稻田和旱稻田除草。对稗草、鸭舌草、野慈菇、牛毛草、马唐、狗尾草,千金子、藜苋菜,铁苋菜、马齿苋、蓼等单、双子叶杂草均有良好的触杀作用。
禾大壮:又叫草达灭、还草丹。剂型为5%、7%、10%颗粒剂、72%、84%、91%、96%、乳油,禾大壮主要用于防除水稻秧田、直播田、本田的稗草、牛尾草等,但对多数阔叶草无效。
2.4D丁脂:主要在麦田、稻田、玉米田防除藜、蓼、苋、铁苋、荠菜、问荆、苣萤菜、刺菜、苍耳、茴麻、旋花、马齿苋、眼子菜,野慈菇、雨久花、三棱草、鸭舌草、等杂草。
附:历年化学灭草面积及各类除草剂总用量。
化学除草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
注:%表示占本荚作物当年播秆比例数
除草剂使用量统计表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