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地、土壤
第二节 土地、土壤
土地 汤原农场地处小兴安岭余脉丘陵地带,海拔最低86米,最高20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波浪形状,地面坡度为1/20—— 1/5000,岗洼相间,山地、平原、丘陵兼有。土地划分为四类;山坡地 9,742亩,占总面积的5%,漫岗地107,049亩,占55%,平地40809亩,占24%,沟谷河滩31,246亩,占16%。东部及松花江沿岸地势平坦、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地上水源充足,宜于灌溉,适合水稻种植。
全场土地总面积为270,000亩,可耕地180,000亩,占总面积的66.6%(其中已耕地133,584亩)。牧地805亩,滩泽地70,847亩,荒山荒坡1,800亩,水面63亩,道路、房屋、建筑占地2,440亩。境内间杂在岗丘和泡泽之间大小不等,分散零星的草场,大的几百亩,小的几亩,合计约有八千余亩。草场上生长有小叶樟、黄花草、猪毛草及无名草等。春夏两季,植株幼嫩,牲畜嗜口,秋季草质老化,适应性差。每平方米年产草0.75公斤,载畜量可达每公顷牛10头、羊40只,但尚未充分利用,亦未经妥善保护、管理,部分草场有植被脱落现象。
由于地形起伏,凹凸不平,低洼处塔头丛生,旱年干枯,涝年积水,长期未被开垦而形成泡塘约有十余处,近千亩,分布在山麓、河旁。虽不易耕种,但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物理性状好,是发展林、农的有利资源。
汤原农场地处三江平原的边缘,开荒建场前已有部分本地及外地农民在此开荒生产,建立村屯,因而农场土地与汤原县五个乡镇, 54个村屯土地插花交差,犬牙交错,常有土地争端发生。
土壤 全场耕地土壤性状共分草甸白浆土、沙质棕壤土、草甸土、沼泽土四类。
1、草甸白浆土:发育在漫岗地的顶部和边缘地区,是本场耕地中分布最广最多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一、二、三、四、五、六、七、九队和十一队。黑土层一般在12—25厘米,下部为白浆土。由于土壤透气不良,土质粘重,不易散碎,干后板结坚硬,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产量。
2、沙质棕壤土:主要散布在山坡漫岗边缘及平地较高处,良种队、十队较多。黑土层较薄(一般在10——15厘米),是粒状结构,黑土至下部为风化沙和岩石碎块,个别地区黑土层被破坏,露出黄沙土 (场部地区耕地有黄沙土分布)。地表面生长植物较多,以阔叶灌木为主,土壤肥力低,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宜于造林。
3、草甸土:多分布在平原地区,如格节河左岸九队此类土壤较多。黑土层一般在20——50厘米不等,下部为沙层。土质含有机质较多,物理性状好,透水、透气适中,质轻,升温快,适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为本场最好的耕作土地。
4、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区,面积很小且分散,土壤水份含量大,常饱和,有机质多。经排水措施后可以变为良田。
地质情况根据历年打井资料记载,地下水流向与地表水一致,由西北向东南。岗地的地下水位,一般在10——15米。靠山漫岗部分属新生界第三系更新统,上部为粗砂、质页岩、粉砂岩组成,中部以质页岩为主,有时挟有小砾石,下部有页岩、粗砂岩及底部砾石颗粒,往下变粗。平地部分属第三系砂岩及第四系新统砾卵石层,表面为亚粘土,水位一般在1.5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