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交通运输 一、陆路运输
八五九总场时期,分场无汽车队。1964年饶河农场成立后,八五九总场汽车队分出一个排给饶河农场。1964~1965年饶(河)宝(清)尚未修成,陆路运输只在场内负责麦收、秋收、上交粮和基建备料等运输。随着饶(河)宝(清)、饶(河)东 (方红)公路通车以后,农场主要运输线是场部至东方红火车站、迎春火车站、饶河、小佳河粮库、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佳木斯。近年来,场部至换新天(创业农场)火车站的线路也打通了。
1、货运
1968年饶(河)东(方红)公路通车以后,汽车货运量逐年增加。1965~1985年21年间,汽车货运量达10万余吨。货运物资主要有大豆、小麦和部分工副业产品;运入物资以化肥、油料、材料和商品为主。近年来还常有大米、水果等运入,以调剂群众生活。
历年汽车货运情况统计表
2、客运
1969年以前,农场无客车。群众外出办事,用货车代客使用。场部至关门公路修通以后,1970年农场购置解放大客车一台,开始场内客运。1971~1972年农场又购入两台客车,至此,农场内部客运线路形成。每天客车往返场内一周:上午场部至西通经五队、六队、八队回场部,再由场部经廿二队、关门、大岱、廿四队、二队、一队至饶河;下午再从饶河返回场部;再由场部经八队、五队、西通、十二队一周把旅客送回各生产队。此线路全长113公里。场部至饶河62公里(票价2元),场部绕六队、西通一周51公里(票价1元6角)。七十年代初期,每逢元旦、春节期间客流多时,客车还直接通往东方红火车站,这一时期为了方便职工春节回家探亲,西通地区客车还跑大圈(即场部——西通——六队——十八队——十七队——二十队——十九队——八队——场部)。此线路跑了两个冬天,终因六队至十八队和十七队至二十队两个桥不通,夏天又不能跑而停止。
1983年场部至小佳河公社粮库道路修通之后,由于场部至换新天火车站(创业农场)运距较近(115公里),农场客运开始通往“换新天”,1984~1985年采取不定期运行,1986年正式开辟客运线路(由农场办公室管理小客车运行)每星期一、三、五下午客车往返接送旅客。1987年改由农场客运站管理,大客车运行,逢双日下午发车送至换新天火车站。此交通线路打通后,大大方便了外出旅客,缩短了旅程,减轻了劳累,节省旅差费用。
3、汽车运输队
1966年5月,饶河农场组建汽车队(当时为车船队)当时仅有职工35人,汽车8台(船两艘)。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到1985年止,汽车队工增加到118名(其中:汽车驾驶员57名,修理工26名,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职工35名),货运汽车5台,油槽车4台,客车3台。1981年客运站正式成立,并修建有候车室。1985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客运站由集体承包,经营成果较好。
汽车队修理设备有:立钻1台;车床1台;小型塘缸机1台;生产锅炉1台;汽锤1台;桥式吊车1台;冲电机1台。
二、水上运输
以西通码头为起点,沿乌苏里江分南北两条航线。南线从西通至饶河,航程36公里。北线经抚远入黑龙江,松花江至佳木斯,航程890公里。
1965年以前,饶、宝公路尚未修通,农场所需物资的运输全由水上运输。
1964~1969年期间,农场船只停运,所需燃料(油,煤)均由佳木斯航运局负责运输。1969年农场自制自动油轮一艘。1970年后,油、煤、化肥的运输任务全由农场自己的船队承担。每年平均航次8次左右。年水上总货运量在6000吨上下。是农场物资吞吐之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