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共青团和少先队 一、机构沿革
农场共青团工作始于1956年,铁道兵八五○九部队战士转业建设农场,共青团组织随部队直接完整转入农场。初为青年科,成立八五九总场后设立共青团委员会,分场设共青团工作委员会,1964年成立共青团饶河农场委员会,隶属政治处。文革期间团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69年组建廿二团,恢复共青团组织,由团政治处组织股内一名青年干事负责。1972年成立团委,作为政治处一个工作部门,各营成立了团工委(无专职人员)。1977年恢复饶河农场后成立团委,由饶河农场党委直接领导,受红兴隆管理局团委业务指导。
二、历届团员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廿二团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74年11月23日至28日在团部召开。出席大会代表205人,代表全场1,500名团员及3,700多名青年。团党委委员政治处副主任李松波致开幕词;党委副书记、团长袁德全代表党委作了指示;团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李连庚代表党委作《坚定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沿着毛主席的青运路线奋勇前进》的报告。大会选出了第一届委员会委员31名,常委11名,两名书记,一名副书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饶河农场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79年9月11日至12日在场部召开。出席代表146名,代表全场960多名团员。大会议程:(1)听取和通过团委书记满泽海代表第—届共青团委员会所作的题为《全场青年团结起来,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奋斗》的工作报告;(2)选举产生共青团饶河农场第二届委员会;(3)通过《关于争当新长征突击手(队)红旗竞赛的决定》;(4)表彰先进共青团员、先进团支部。
1983年4月1日至7日在场部召开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大会议程:(1)
各时期共青团专职领导人
团委书记季殿君传达共青团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和共青团红兴隆管理局五次全委会议精神。(2)布置1983年度团的任务。(3)学习张海迪事迹。大会增补了5名委员。
1983年6月23日至25日在场部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饶河农场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45人,代表着全场985名团员。列席代表4名,农场党委副书记满泽海代表党委作了题为《农场的锦绣前程是属于你们的》的讲话,团委书记李殿君作了题为《全场青年英勇奋战,为农场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15名委员,7名常委,1名书记。
1984年3月26日饶河农场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在场部召开,历时三天。团委副书记孙代军传达了共青团红兴隆管理局工作会议精神,布署了1984年度团的工作。大会通过了《关于争先争优活动方案》、《关于广泛开展百日文明礼貌竞赛方案》。管局团委书记王喜臣、副书记刘永琦、农场党委副书记满泽海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会议增补了15名团委委员和3名常委委员。
1985年3月28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饶河农场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农场场部召开。大会历时两天。大会代表141人,其中女代表58人,列席代表8人,代表全场72个团支部,1,450名共青团员。
这次大会是在全国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兴办家庭农场,团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引导教育带领青年走致富道路的新形势下召开的。
大会的指导思想是:“振奋精神,开拓前进,投身改革,立志成材,建设农场,繁荣农场,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动员全场广大团员青年满腔热情地自觉地适应并积极投身改革,为推动我场全面兴办家庭农场,振兴农场经济发展做贡献。农场党委副书记满泽海代表农场党委作题为《富有理想,锐意改革,开拓前进,振兴中华》的报告。团委书记孙代军代表第三届委员会作《全场青年团结起来,为振兴和繁荣家乡,实现农场经济腾飞而英勇拼搏》的工作报告。大会授予张文真、成建平、刘知礼三青年为“优秀家庭农场场长”的光荣称号,表彰了一批优秀团员和先进集体。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创万元争百元致富竞赛活动方案》,并选举产生了共青团饶河农场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4人,常委11人,书记1人。
三、组织活动
建场初期及文革开始。铁道兵八五○九部队青年战土来场后,1958年三千余名青年军官转入农场;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二千多人先后进入总场,青年转业官兵成为当时农场建设的主体。他们以艰苦为荣,以苦为乐,开发边疆,建设边疆。1963年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农场青年积极响应。在建设农场的伟大事业中作了应有贡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共青团工作被迫停止活动。
1968年先后大批城市知识青年进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68年至1975年农场先后接收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佳木斯五个城市及其他农场调入青年4,943名,占全场职工总数的87%。青年思想教育成为当务之急,团组织着重于引导教育青年热爱边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为边疆建设贡献青春。广大知识青年在“北大荒人”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革命传统熏陶下,思想上稳定,生产技能迅速提高,广大知识青年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从事工业生产有519人,农业生产2807人,文教85人,卫生42人,交通、邮电72人,商业40人,机关工作155人。班、排长、会计、统计、技术员、拖拉机手、康拜因手、汽车驾驶员等由青年担任近70%,青年已成为生产主力军。城市知识青年先后有250余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579年加入了共青团,36人担任了连队以上领导干部,242名青年被送到大、中专业学校学习,有50名青年立功授奖,有2名青年出席了省青年积极分子、绿化代表大会,有10名青年出席师首届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有1名青年出席了兵团党代会,有7名青年出席了师党代会。哈市青年徐军力,舍身拦军马荣立三等功,天津知识青年马玉莲,孤身战群狼保护羊群,荣记三等功一次,并出席了沈阳军区1973年召开的学习雷锋经验交流会和天津市第六次团代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播了她的录音讲话,《天津日报》刊载了她的事迹。哈市青年姚桂荣,被三师党委授予“坚持乡村干革命”的标兵,并被选拔为兵团领导成员。在参加三师会操比赛中,22团荣获了全师青年女子射击集体第一名,四○火箭筒操作集体第一名,上海青年樊天球被誉为“乌苏里江神炮手”,北京青年王维和在射击比赛中荣获兵团男子射击第二名、省第三名并出席了全国比赛。
1977年开始,大批城市知识青年返城,农场各项工作受到极大影响,团的基层骨干力量削弱,使团的工作步入低潮。1984年统计农场尚有知识青年217人。
恢复和发展时期
自1979年,重点抓了团组织建设,配齐了基层团支部班子,能够较好地发展各项活动。1979、1981年农场连续三年农业遭受严重灾害,团组织在全场青年中开展以生产为中心的“一年恢复”立功活动,九队东方红75—54号车组、水利队东方红60—17号车组受到共青团合江地委的通报表扬。有3名同志受到合江团地委的表彰(有1名立二等功,2名立三等功)。
有31名青年光荣入党,涌现出225名优秀共青团员,41名优秀团干部,有798人评为农场先进工作者和先进生产者。1882年有2名被管局授予“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有1名出席了总局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蓬勃发展时期
为了巩固和加强团组织的战斗力,团委抓了团干部的选配和培训工作。全场75个团支部的正、副书记,每年脱产培训3~4天。基层团支部相继建立了“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发展”制度、“青年之家”活动制度、“请示汇报”制度、“团费收缴”制度、“团干部考核”制度、“推荐优秀团员入党”制度、“团员承包青年”制度和“三簿一册”、“创先争优规划”,“团干部岗位责任制”等各项制度,使团的工作走上正规化、系统化、制度化。健全了团的领导,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983年再次治理“瘫、散、乱”支部。在各级团支部中实行“工作有分考核制”,达标,兑现,着重成效,奖罚分明,从而调动了基层团支部的积极性,使89%的团支部进入—类行列。涌现出19个先进团支部,22名优秀团干部,l86名优秀共青团员。九队团支部在1984年度被总局团委
授予“先进团支部”称号。十四队、十八队团支部和场直中学团总支在1985年度被管局团委授予“先进团支部”光荣称号。有3名同志被总局团委授予1985年度“优秀团干部”称号。
自己动手,筹集经费。几年来,通过植树造林,采集草种,种植青年田,拣废钢铁等有益活动。仅1984年一年筹集经费达三万余元,建设青年之家42所,订购各种报刊、杂志4千多份,图书1.2千多册,文、体器材近百件。
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青年,注重爱场教育,开展学习张海迪的活动。全场成立了220个雷锋送温暖小组;40个帮教小组;122个扶贫助耕小组;25个为您服务小组等。送温暖小组给退休老工人、老干部锯柴,种莱,为孤寡老人买粮、送药,好事近万件。基层团组织开展“助耕包产”、“三优一学”和“三组一对”活动,收到良好效果。以文明礼貌月为重点的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全场团员青年种花、清排水沟,改变了场观、队貌,全场上下建立共青团卫生路67条,红领巾卫生街62条,修垫路面一万多米,清除垃圾3,740吨,种青年田925亩,义务献工时5,600个,植树造林50万株。
针对青年特点,活跃青年文化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了四期集体舞、交谊舞学习班。“十一”的“营火晚会”和以《在父辈们开垦的土地上》为题的“五四”征文比赛,召开“春之歌”、“党是阳光我是花”、“欣城之夏”等月末晚会,活跃了团组织和职工的业余生活,促进了青年思想上的进取,有11名团员光荣入党。廿一队共青团员温成就冒火救牛光荣立功,江防林场团支部副书记程福军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荣记三等功,并受到总局团委的通报表扬。
紧密围绕生产建设中心开展团的活动。1983年开展“抗涝抢播突击手(队)”活动和“龙口夺粮”立功活动。崔显英日割小麦4亩,受管局团委通报表扬。
1984年在广大青少年中掀起了“绿化家园,植树造林”活动。“五四”为植树日,场直地区近两千人参加,植树1,500亩。全场青年生产造林39,000余株,共计二千余亩。有11个团支部被管局评为先进单位。有326团员青年被管局团委授予“绿化垦区尖兵”称号,管局政治部为11名同志荣记三等功,农场团委荣获管局授予的“集体三等功”,并授予“绿化垦区尖兵突击队”光荣称号和黑龙江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的“绿化祖国突击队”锦旗一面。
采集草种,改变甘肃面貌。
在为绿化甘肃采种,为团组织添彩增荣,为采种锻炼我们自己,为建设四化出力的口号下,开展了采种立功活动。1984年全场采集草籽5,831斤,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任务,被管局、总局评为“采种优胜单位”和“采种红旗单位”。1984年有10个团支部被管局党委授予“采种支甘红旗单位”。14队团支部被总局授予“采种支甘先进集体”称号。场团委被管局政治部荣记集体三等功。有57名青年立三等功,有164名青年受到农场的通令嘉奖,27名青年被授予“采种支甘能手”称号,有64名少年儿童被授予“采种小能手”称号。
1984年底农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团委迅速把全场团的工作转移到引导,教育和带领青年走致富路。1985年针对青年想致富缺知识,有本事无门路,想富又怕冒风险的问题,团委购买饲养家禽、牛、羊、鱼、貉和种植蔬菜等多种书籍二千余册送到青年手中,帮助青年开辟门路,解决困难,有些青年想富心不托底,怕冒风险。1985年3月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青年开发性家庭农场场长成建平、刘知礼、张文真,为他们记功戴花,作报告传授致富经验。
1985年3月青年农场成立,场长鲁开三,顾问申作彪、团员青年共29人,拥有东方红75一台,康拜因一台,农机具一套,55胶轮拖拉机一台,耕地面积两千余亩。青年农场的成立是探索新时期团的工作的新途径和一次有益赏试。
共青团工作在建设农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场团委1984年荣获红兴隆管理局授予的“青年工作先进集体”锦旗一面。
四、出席上级团代会代表
出席管局(兵团三师)第一届团代会代表:
尚丽华、陈晓龙、李松波、姚桂荣、顾为民、王增茹、方玲玲、周介静。
出席第二届管局团代会代表:
满泽海、赵淑霞、陈立军、王广达、姜广林、叶德君、王淑艳、赵滨、谢弟才、丁连喜。
出席管局第三届团代会代表:
李殿君、王国富、王玉、叶德军、张旭玲、岳立华、李平、李丽、钱连花、李冬梅。
五、少年先锋队工作:
农场少先队工作自1957年(859农场)有小学教育开始,相继建立少年先锋队组织。初为零星、个别的队员带上红领巾,由所在校老师负责,所在单位共青团支部分工1名支委管理。活动不很多,以讲故事、做游戏、为公共事业服务、劳动等作为队日活动。1958年以后,儿童逐年增加,组织逐步健全,根据在校学生多少,确定成立大队、中队或小队,组成队委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1964年西通地区成立中心小学,相应建立组织。因人员太少,仅成立少先队中队委员会,有一名老师兼职任辅导员。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少年先锋队改称“红小兵”、“小八路”,并聘请西通边防守卫部队战士为兼职辅导员,教学军事知识和组织活动。1976年后恢复少年先锋队名称。场直学校学生较多,成立大队委,并配备专职辅导员;生产队各校以学生人数多少,成立中队或小队,由所在校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并由所在单位的团支部负责领导。聘请老工人、老转复官兵,作为兼职辅导员。在老师和辅导员指导下,进行植树造林、打扫卫生、慰问军烈属、帮助困难户、种植试验田。农忙时为田间职工送水、拾穗、护院、边境线放哨、站岗等工作,既促进儿童思想教育,又锻炼儿童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情操,农场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少先队员受到省,总局,管局等领导部门的奖励。场直小学四、二中队被省团委授予“省优秀少先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全场各级团组织发挥全团带队的光荣传统,支部专设一名少年委员,具体抓所在单位的少先队工作。1984年场团委为了加强少先队工作的领导,使少先队工作落实到实处,召开了隆重的表彰聘请少先队辅导员大会。为了调动社会力量,扩大社会对少年儿童工作的支持和关心,向退离职老干部、企业领导、科技人员发聘书给予荣誉,造成良好的“社会都来关心儿童做少儿工作光荣”的社会风气。几年来,每逢“六·一”前夕,场团委号召并召开展为“小弟弟、小妹妹做件好事”活动,“送礼物”活动,捐款、修桌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