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四、地名考录

四、地名考录

四、地名考录


 
  四方台农场——建场初期在现双鸭山市四方台区所在地,当年建场先遣人员收拾四个遗留破马架落脚,后来在此建立场部。因这个地区西南方向有一座形壮似四方形的山,因此而得名。据笔者走访调查四方台农场正式称谓使用时间是1949年10月~1951年7月。
  集贤农场——1945年12月24日由集贤县当时主要领导县长王候山,县委书记韩天石率队选场址,第二年春天,派人组织建点,1947年12月 3日正式称谓集贤公营农场。集贤示范农场,集贤县四方台农场,国营集贤机械农场,国营集贤农场,1947年到1966年 4月近20年间始终未离开集贤冠名的称谓,其主要原因是对农场历史的纪念。
  炮手营——在现在二队西南约 5公里处。建场以前因此处居住几户以打猎为生的炮手而得名。建场初期为农场的“外青屯”,归农场管理,第一任屯长是离休干部马清江。50年代中期划归双鸭山林业局西宝山林业经营所管理。
  外青屯——建场初期,在三队的东葫芦头沟,西葫芦头沟和泡手营建 3个“外青屯”,由农场拨给土地,并供给生产工具进行种地生产。到年终结算,收获产品按七、三比例分成,农场七、个人三。外青屯除炮手营划归林业外,至1953年并入农场管理,成为全民所有制单位。
  跃进屯——现二队,在1954年农场加工厂创建之初,这里人员增加。有从集贤县、友谊、笔架山等先后调入技术工人,随后大量家属来场住房告急,为了尽快解决职工住房难题,农场在1957~1958年出台家属房自建公助办法,即农场给部分建筑材料,产权归职工所有,大张齐鼓号召职工大量建房。当时按统一规划由干部、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班组互相帮助,很快建起整齐有序草辫混合土房,后来大家习惯叫跃进屯。寓意此屯产生在全国大跃进年代,同时是纪念利用业余时间建设起来的。
  王哑叭店——原五队队部,现为农场场部。据传说在解放前这地区有王姓夫妇在路边开个店铺,备有烟酒食品供来往拉粮,运木材大车老板及行人歇脚“打尖”。女店主待人热情办事泼辣,善于察言观色,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相比之下,男主人憨厚朴实,少言寡语,只顾干活,被人送以“哑叭”绰号。另一种传说,开铺店主人姓王真是个哑叭,女主人身高体壮,相貌端庄,心灵手巧,生意不错,因此而得名。故事真伪无资料考证,直到建场初期,群众一直管这里叫王哑叭店。
  馒头山——在一队地界北原作业站附近。建场初期,这地方归农场管辖,因双鸭山矿务局修建矿区铁路将铁路北划归四方台矿区管理,此处四周是平地,中间突起一个不大光秃孤山,因形状象个大圆馒头而得名,群众称馒头山。此山距四方台区约 2公里,在“双七”公路和矿区铁路北边约200米远,是到四方台境界的明显地理标记。
  李津围子——现在七队附近在解放前的三十年代,这里已形成小屯,有六七十人,多为地主李津之家族长工、佃户。村中有房舍、马厩、粮囤,并修筑大院围子,建有护院岗楼,还有护院炮手,李津在村内开设油坊等,在这些地方有一定影响。后受伪军、国民党压榨,土匪骚扰,40年代初期,地主庄园相继瓦解,居民弃舍外逃。故建场时这里很少人烟,但群众应习惯称叫李津围子。主要是因地主李津庄园名字而得名。
  幸福村——现十二队。建场初期叫“东岗”或“马架屯”,到1958年 5月解放军预备四师十二团的部分官兵来到这片灌木杂草丛生荒原,执行屯垦戎边任务。经过 4个多月艰苦奋斗,一排排马架建起来,为了表示建设幸福美好未来,在大家给村子起名时,有人提议叫幸福村,大家一致举双手赞同,幸福村从此诞生了。
  哈青庄——现九队。1956年哈尔滨市动员组织一批青年,响应党提出开发建设边疆号召,其中一批 500多名男女青年来到现在九队前身落户,他们是当时生产、生活主力军。他们到来这里后发生很大变化,逐渐将东瓮泉改称哈青庄。
  炮台山煤矿——在场部东北14公里处。因建场初期该山上有一个炮台遗址而得名。1970年农场在该山西北坡建矿采煤,因此叫炮台山煤矿,兵团时期编制为采煤二连,煤矿和国家七星矿相临,有丰富煤炭资源。
  陶瓷厂——现十六队(原一砖厂)。1958年 6月农场在此开始生产,烧制缸、瓮、坛、盆和涵管等陶瓷产品,到1978年3月因产品销路不好改烧红砖,因当年生产陶瓷而得名。
  石英矿——在现在十六队(原一砖厂)西北,于原水利队正南方向。1958年双鸭山市地质局在此探明石英矿蓄藏量很大,后来还上马简易方法试制玻璃生产,不久因矿石质量原因下马。原址遗留房屋逐渐有人居住,当时形成三不管,到80年代初已经发展20几户的自然屯。有一段由水利队代管,农场负责安装照明,现在归十六队管理,人口大部分是场外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