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养猪状元 做“猪经济”龙头
争当养猪状元 做“猪经济”龙头
争当养猪状元做“猪经济”龙头
苏 立 田
我叫苏立田,是曙光农场种猪场场长,1982年毕业于红兴隆农业技术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在生产队担任过兽医技术员、种畜场技术员、种畜场场长等职务。1994年在农场首批实行租赁经营的体制改革中,我竞争上岗担任种猪场场长,现已有5年多了。
5年来,在总局党委、分局党委、 农场党委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种猪场已由原来的亏损经营,濒临倒闭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400多万元,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共有厂房6 100平方米,存栏猪2 215头,其中母猪300头,肥猪300头,育肥猪800头,仔猪800头,公猪 15头。1997年实现总价值200多万元,盈利值100万元,1998年猪市下滑,由于我科学预测市场,及时调整养殖计划,仍有较好的盈利。1999年猪市行情空前低迷,在大起大落波动的冲击下,我及时采取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转变销售观念、改变营销策略等措施,终于顶住了市场冲击。截至10月底,出栏肥猪2 000头,出栏仔猪4 000头,预计实现利润10万元。
种猪场作为农场畜牧业的“龙头”企业,在几年来生猪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为农场职工发展养猪业起到了示范、指导、服务作用,保住了农场较有名气的生猪市场,促进了农场畜牧业的发展,我个人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1997、1998两年,我被农场评为科技示范户,1998年被红兴隆分局评为十佳青年,被总局授予星火带头人和总局级劳动模范称号。
科学繁育
“九五”期间,曙光农场的“猪经济”已形成千家万户饲养的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挑战,生猪市场波动很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要使生猪质量逐渐提高。
农场经多方考证,先后从红兴隆分局科研所、鹤岗市种猪场和、哈尔滨市种猪场引进丹麦长白、大约克夏和杜洛克种公猪,采取科学杂交组合与梅哈母猪杂交,建立起长—梅哈,大—梅哈,杜―梅哈的三元瘦肉型商品仔猪和肥猪,这种新的组合猪的特点是生产力高,表现在生产数量多、泌乳力强、饲料报酬高、生长快、抗病力强、胴体瘦肉率高,很受市场欢迎。当时农场仔猪和肥猪售价每公斤比市场高0.5~1元。1997年农场通过总局申请国家投资项目,得到农场和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总局申立国书记、孙勇才副书记,分局郭维和局长等多次到农场给予指导,给我很大鼓励。1998年立项被批准,又引进基础母猪300头,种公猪 16头,优良种猪“杜大长”。
1999年向农场职工以优惠价格出售优良仔猪 4 000头,统一农场的生猪品种,对内形成高效益的生猪产业链,对外形成曙光特色的生猪集团,使曙光农场的“猪经济”真正成为富场富民的龙头经济。
科学管理 规范饲养
1、重防疫,饲养讲科学。养猪也要科学化, 注重增加养猪的科技含量。一是在防病上下功夫。每年都对猪群进行重点防疫,与哈尔滨兽药研究所取得联系,事先购进“五号病”、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细小病毒、K88、K99等疫苗,进行注射预防。二是饲养上讲科学。种猪场的母猪、仔猪、肥猪都实行严格的配比饲料法,仔猪60日龄断乳体重达20公斤,窝断乳成活平均10头,育肥猪4月龄体重达100公斤,料肉比为3.6:1。三是加强对养猪户培训。
2、降成本,跟着市场走。近几年, 猪市行情十分不稳定,尤其是今年春节过后,猪价一直下跌,持续时间之长、价格之低是10年来没出现过的,引起了养猪户的一片恐慌。而当时,我猪场内育肥猪1 000多头,重的已达150公斤,如果在价格低于 2元时卖出肯定赔钱,养着不卖亏损也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我果断决定上马一套糖化饲料生产线,从七台河请来烧酒专家,雇了几名工人,建起一座了700平方米、日产糖化饲料 2吨、生产白酒1吨的糖化饲料车间。每天降低成本400元,确保在一个生猪市场周期中出售1头肥猪可盈利100元,出售1头仔猪可获利50元。
3、上规模,增强竞争力。在租赁前,猪场连续多年亏损,6栋猪舍中,4栋是 30多年前建的老猪舍,其中有3栋大猪舍2 400多平方米已成为危房;猪场年育肥猪 100多头,没有特点,没有规模,很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我租赁猪场后,在逐渐改良生猪品种的同时,逐年扩大猪场规模。5年来,投资20多万元,维修和改建猪舍2 560平方米,逐渐扩大猪群,基础母猪由98头增加到300头,公猪由10头增加到16头,育肥猪由原来的年出栏100多头增加到年出栏肥猪2 000头,增加近 20倍。随着猪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猪品质的提高,种猪场的名声也越传越远,猪场的仔猪被北京、大连、吉林、辽宁等地客户成批买走,附近县、市收购肥猪的客户也愿意到猪场买猪,一次就能装满一车,比零星收购省时省力省事,有时价格高一点,他们也愿意到猪场收购,使我尝到了规模饲养的甜头。
4、综合利用,促多业发展。 今年我尝试在猪舍中层吊鸡笼养鸡,鸡粪喂猪,效果很好。由于猪舍温度高,空间大,采光强,鸡的产蛋率最高时达 95%,一间房舍既养猪又养鸡,综合利用互为补充,效果可观。明年我计划买进 3 000只鸡雏,大规模饲养蛋鸡,增加效益,猪场前景将更加可观。
科学预测 顺应市场
如今是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没有市场和信息观念是不行的。我每年都订阅大量的科技书刊,除《科学养猪》、《黑龙江畜牧兽医》、《猪病诊断与防治手册》外,还订了《全国市场行情分析》等杂志,了解市场行情与信息,帮助自己科学预测市场行情,科学果断地采取应变措施。
1996年我在经营亏损的情况下,没有颓废和盲目决策,而是面对市场变化冷静地思考。我了解到由于上年玉米价格上涨,刺激了农民1996年大面积种植玉米,秋天玉米大丰收,价格要下跌。1996年全国性的“五号病”导致许多养殖场经营亏损,纷纷倒闭,1997年的猪价一定会上涨。于是,我果断地决定,不仅坚持养下去,而且还要扩大规模。所以在玉米便宜的时候,我通过信息,到江川农场购进 300多吨玉米,在自己的仔猪不足的情况下买进大批仔猪。由于预测准确,1997年猪市的大好行情被我抓住了,不仅翻了身,还有了积累。
涨潮必有落潮时。1997年全国性的养猪过热,必然导致1998年养猪业过冷,这在1997年秋季我就预见到了。所以在1997年秋季猪价高时,我“该出手时就出手”,把仔猪全部出售掉,而且还把妊娠母猪50头高价卖出,不仅挣了笔钱,还避免了1998年卖猪难的局面。在1998年猪价低迷生猪难销的情况下,我没有发生憋猪现象,轻松地度过猪市疲软关。
根据专家分析,1998年的养猪低潮会持续到1999年的 7月份,因此,我在1998年秋季自留后备母猪120头,引进20头种公猪,在十三队买100多吨小麦、玉米,在桦南县买进60多吨稻糠,又到北兴、八五二、八五三、红旗岭等农场联系小麦和大麦,最后在军川农场低价购进 240吨大麦,为1998年渡过养猪低潮打下了基础。
今年上半年出现了全国性的养猪低潮,猪价从春节后一直下跌至每公斤 3.2元,有的养猪场和养猪户顶不住了,在猪价跌至每公斤 4元左右时纷纷出栏,造成亏损局面。我当时预测,根据历年当地经验在油豆角大批上市的八、九月份至“十一”国庆节前,会有个猪市小高潮,猪价肯定会回升。虽然我的肥猪已达 200多公斤,有人担心大猪不好销,但是我通过几年来观察猪贩子心理,他们愿意买大猪,原因一是大猪出肉率高,有账算;二是屠杀一头大猪顶两头小猪,能省去一半的屠宰费和其它费用;三是猪长到 150多公斤后增重慢,但是我上了糖化饲料生产线,降低了成本,还是能合上账的。于是我坚持等到猪价上升到每公斤44元之后开始逐渐出栏,当猪价上升到7.2元时,将圈内1 000头肥猪全部售出。在亏损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形势稍有好转。
经过1999年超历史的猪市低迷之后,必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螺旋式”运行轨道。我通过考察市场,预测2000年猪市会有所回升,猪数量会满足不了市场需要。于是我正积极做准备,在现有的两栋现代化猪舍的基础上再扩大两栋猪舍,扩大猪群,加大优良品种数量,待下一个养猪高潮到来时,也正是我的猪场肥猪满圈时。
经过 5年多的租赁经营,我的种猪场不断改变面貌,生产水平逐年提高,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种猪场33名员工,除12名职工外,安排下岗待业人员21人,职工工资按月兑现,奖金年底一次兑现,年收入最高的可达一万多元,平均年收入7 900多元,比1995年前增加收入50%以上。5年来,种猪场累计向农场交缴纳租金和费用 30多万元。除了改建猪舍外,还改建办公室、会议室、食堂、宿舍3 000多平方米,打水泥晒场1 200平方米,总投资40多万元。
种猪场每年可转化玉米1 500多吨,为农场解决3 000多亩玉米的销售难题,同时在玉米价低、难销售的情况下,我购买职工手中玉米不压等压价,不拖欠粮款,职工愿意把玉米卖给我,而且玉米作为饲料,实现了过腹增值。种猪场每年在转化粮食方面平均增值30万元。
在5年多的租赁经营中我体会到:种猪场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 尤其是农场领导为我解决了不少难题。在我最困难的情况下,各级领导、畜牧部门给予大力支持,给了我力量和信心,树立起了曙光农场“猪经济”的龙头企业形象,规避了市场风险,安排了下岗职工,缓解了卖粮难,带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种猪场也逐渐走向扩大规模,科学管理,增值增效,跨进市场的良性循环轨道。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我并不满足,我的计划是达到年出栏万头猪的规模,并将曙光农场的生猪品种达到品种优良化、供种统一化、经营集团化,占据省内外市场,建成一座规模化、规范化、花园化、现代化的养猪场,来报答多年来垦区各级领导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也为垦区的畜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作者1999年12月在总局党委扩大会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