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红旗岭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西北麓之三江平原腹地。大自然十分厚爱这片黑土地,赐与她独具魅力的资源优势,三河两岭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红旗岭农场地处宝清、饶河两县境内,与虎林、富锦两市相邻,位于饶河县的西部和宝清县的东部接壤处,场部设在饶河县境内,距饶河县城70公里,距宝清县城 152公里。农场东与饶河县五林洞镇相邻,南以越岭河与宝清县境内八五三农场为界,西隔挠力河与富锦市境内建三江分局所辖的大兴农场相望,北与饶河县西丰镇接壤。
  农场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33公里,总面积422.5平方公里,其中饶河县辖区178.7平方公里,宝清县辖区2438平方公里。农场在饶河县辖区的面积占饶河县总面积的2.6%,农场在宝清县辖区的面积占宝清县总面积的2.4%。
  农场地处完达山西北麓和三江平原结合部,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沼泽、河川五种。山地和丘陵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占总面积 45%。较高的山峰有红旗岭、东风岭,最高为场部东山,海拔333米。西北部为三江冲积平原,占总面积55%,最低海拔53.5米。境域内河流有挠力河、七里沁河、越岭河、大牙克河。七里沁河在红旗岭和东风岭山脚下,由东南流向西北,横贯全场注入挠力河。挠力河、七里沁河流域有众多泡沼,其中五星湖最大,面积达2 077亩。
  农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日照2 430小时,最高气温 32℃~35℃ (每年约8~10天)。最低气温-36℃~-39℃,年活动积温2 300℃。年降水量 400~600毫米,降雨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60%~80%,年平均蒸发量1 202.1毫米。夏季气温高,雨水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湿度68.5%。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平均风速为2~5米/秒,最大达38米/秒,风力一般4级,最大达8级。初霜9月中旬,终霜5月中旬。年平均冻结211天,无霜期100~127天。土壤结冻最深2.2米,冰冻厚度可达1.3米。
  农场土地资源丰富,大多分布在农场西部的三江平原上,地势平坦,集中连片,土质肥沃。全场有耕地27.5万亩,占总面积的 42.6%。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森林土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
  农场有林地135 000亩,森林覆盖率21%,木材蓄积量90万立方米。宜牧草原面积 5万亩。水面16 500亩,水资源总量0.6746亿立方米,其中可开采水资源0.0831亿立方米。
  农场是一个以经营农业、加工业、畜牧业为主的综合性国有农场。
  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唐虞时代至春秋时期,我国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曾在此散居。清王朝建立后,这里作为满族人的发祥地,成为神秘的禁区,罕有人迹。直到20世纪初,农场第十作业站北山坡才有一些朝鲜族人来此居住生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第十二作业站也曾有赫哲族人居住过的历史。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曾在这里抗击过日军并在山中设有密营。
  1946年春,八路军三五九旅王景坤团二营追歼土匪至此,胜利后在岭上插上了一面红旗,故后人称此为红旗岭。
  1957年 7月,被誉为“农垦之父”、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将军亲自率人跋山涉水,从50公里外的八五三农场场部来到七里沁河畔。当他看到这肥沃的土地和众多的鱼群时非常高兴,当即决定在这里建立八五三农场五分场(红旗岭前身)。 1958年1月15日,老铁道兵军官、时任八五三农场一分场副场长的张克法和队长胡文斗率领吴海洋、陈大鹏、杨发世、秀绍周、于富明、欧阳和、初荣和、吴少龙、杜西德、冷光华等12人组成先遣队乘马爬犁来到七里沁河北岸,建立了五分场三队,也就是如今的第十作业站。 这是红旗岭农场历史上的第一个居民点。1月19日,副队长吴臣坠带领王富文、杨再棠、罗良、李哲民、曹令合、张定荣、田庆戬、王玉琮、邓维仁、陈绳华、杨再林、肖启国、潘应安、 潘学贵等人组成的第二先遣队建立一队(现第一作业站)。3月7日,三队队长胡文斗又带领王富文等人,创建二队(现第三作业站)。
  1958年初春,十万转业大军开赴北大荒,来自哈军工、济南后勤、武汉空司、张家口通讯学院、南海舰队、沈阳八航校、北京空军、洛阳坦克预校、江西空军第四速成学校、上海第一和第二公安学校等12个单位的670名转业官兵先后进场,同原有的 55名老铁兵一起正式创建了八五三农场五分场。
  开发建设红旗岭初期十分艰难,人们初到这旷无人烟、野兽出没的荒原时,遍地是沼泽草甸。由于远离总场,冰雪融化后五分场与外界的交通被阻断,几百名职工经常出现断盐缺粮的情况,生活极其困难,口粮、种子及生产生活资料全靠人力徒步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往回背。5月25日,总场场长姜瑞元亲自带领5名机关干部,每人背15公斤盐,翻山越岭到已断盐几天的五分场,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士气。5月 30日,总场开始向五分场修简易公路,五分场也组织人力往总场修路并架设越岭河木桥。二队、三队也趟草甸子往分场建路。
  1958年7月6日,五分场又在东风岭北坡上建立畜牧队(现十七作业站),王敬轩任队长,李景林任政治指导员,开始了红旗岭的畜牧业。10月,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成立了以焦自善为队长、王珉为指导员的打鱼队,开始在挠力河的落马湖到驼腰子和七里沁河的全部水面上捕鱼。捕鱼工与开荒建点的人一样,边生产边建点,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当年捕鱼25万公斤,开创了红旗岭农场的渔业。
  1958年是红旗岭农场发展史上最值得记住的一年,英勇的转复官兵们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法,当年开荒并播种了20 410亩大豆,总产达22万公斤。
  1959年,来自山东莱阳、乳山的93名支边青年融入了这片黑土地,用青春之火燃烧了这片荒原。
  1964年10月,来自首都北京的23名支边青年加入到开发五分场的行列。
  1966年3月 18日,沈阳军区为了巩固边防加强边疆建设,万名转业官兵到垦区,五分场分到了106人,新建了一个武装连,也就是如今的红旗岭农场第六作业站。
  1968年 6月,根据毛主席批示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红旗岭农场的前身八五三农场五分场改为二十一团五营。在这一年里,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杭州、台州、宁波、佳木斯、双鸭山等地的知识青年加入到建设五分场的行列,与转业官兵一起构筑了红旗岭的英雄群体。
  从1958年初开始创业到1969年短短的11年里,八五三农场五分场建立了 6个农业生产队,开垦了71 500亩耕地,兴修了3条排干、6条支沟,完成土石方 6.2万立方米。分场还拥有了粗粮、白酒、酱油等生产单位,并建立了学校、卫生所、商店、储蓄所、邮电支局、派出所。
  1969年11月 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决定五十八团从抚远前线迁至红旗岭与三师二十一团五营组成五十八团(红旗岭的前身)。首任团长李希峰,政委王真,农业连队扩大到20个。
  五十八团总的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主要可耕土地在挠力河、七里沁河、越岭河沿岸,地势平缓低洼,平均海拔高度在 52.2~68米之间,年降水量为584.5毫米。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外水内涝,严重制约着这个新生单位的发展。70年代初,连续 3年涝灾,致使部分地势低洼的生产队减少耕地达 35%,许多住区也被淹。为了生存和发展,第二任团长郝忠彦提出了“涝患不除、大干不已”的口号,亲自带领水利工程人员进行实地勘察,规划设计,开始了与水魔征战的历史。1973年到1976年,五十八团先后组织了15次水利大会战,施工地点大多处于沿河荒野,海拔高度低,大部分处于淹没线以下,常年积水,其中还有数公里长的地段是无法取土的漂垡甸和草甸塘。施工时天气恶劣,条件艰苦,机械力量差,主要靠人工,最大一次会战出动职工近 4 000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职工们不怕风雨天冷,不怕水深泥黏,在荒草甸上安营扎寨,风餐露宿,以战天斗地的气概在河边筑堤,堤内挖沟,先后筑起了挠力河、七里沁河、越岭河、大牙克河4条2~4米高共152公里的防洪大堤,兴修排干3条,支沟6条,斗沟56条,截流沟2条70公里,新开垦土地14万余亩,完成土方量3 000万立方米,致使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河水倒灌情况得到解除,呈现出堤外汪洋一片,堤内麦浪翻滚,堤外张网捕鱼,堤内喜庆丰收的景象。
  治水为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兵团时期的 7年中增加耕地两倍多,1976年底,农场耕地达到了19.4万亩。1977年3月7日,兵团番号取消,五十八团更名为红旗岭农场。恢复农场体制后的1977~1978年两年间耕地面积增加到了26万亩。
  进入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农场加快了建设步伐。1985年试办家庭农场工作在全场全面铺开,建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兴办家庭农场出现反复后,农场坚持“稳定、完善、提高”的方针,巩固完善了家庭农场经营责任制,使家庭农场不断稳定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连续三年的涝灾,给农场经济造成严重困难,农场党委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提出了“以稻治涝”的发展新思路。确定了以种植水稻为主,发展经济作物及畜牧为辅的方向,一方面加快“两费”自理的步伐,一方面大力扩大水稻面积,迅速使水稻成为农场的支柱产业。2002年农场遭受罕见的雪灾,农场大部分水稻被埋在雪里,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2003年在严重的雪灾面前,在水稻市场价格疲软,农垦系统水稻面积下滑,土地难出租,有关部门要求水改旱的不利情况下,农场坚持稳定水稻面积不动摇,积极帮助种植户贷款 1 886万元,群策群力,建立了高标准科技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带、作物良种展示区。建立科技实验站两处,良种加工厂一个,粮食处理中心一座,以科技指导农业种植,经过8年的努力,至2005年,农场水稻面积达到20万亩,年产优质水稻12万吨。农业总产值达27 879.5万元。在扩大水田的过程中,农场更新了与水田作业相配套的机械,同时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其中拥有目前世界较先进的美国产约翰·迪尔大马力联合整地机车,2005年农场农机保有量达3 637台套,农机总动力 76 861千瓦,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多次被总局、分局评为机械管理标准化先进单位。
  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上,农场坚持科学发展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立了排涝、灌溉体系。建有灌区工程5处,总装机容量19 695千瓦,灌溉面积18万亩;涝区工程4处,涝区总面积43.94万亩,治理标准为五年一遇;建强排站6座,排水干、支、斗沟全长1 035.66公里。拥有蓄水0.28亿立方米平原水库一座,日臻完善的水利工程为农场水田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红旗岭人“以稻治涝,以稻致富”的目标得以实现。
  水稻及玉米等经济作物面积的扩大,大量的秸秆和粮食为畜牧养殖提供了饲料,全场 5万亩宜牧草原又为畜牧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农场具备了大力发展绒山羊、生猪、禽类和肉牛等畜牧养殖空间。1996年农场引进绒山羊,投资建了高台圈舍3处,绒山羊养殖基地7个,使绒山羊养殖迅速发展起来。2000年,农场又建立高标准肉牛养殖小区 5处,场内肉牛实现科学化、标准化饲养管理,初步形成肉牛养殖良种产业化。狐、貉、梅花鹿等特色养殖规模也逐步扩大。截至2005年,全场绒山羊存栏1.3万只,牛2 400头,猪1 300头,狐、貉3 000多只,梅花鹿38只。畜牧业产值达6 909.5万元。
  农场利用境内资源优势,指导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其中人工栽培林下参、中草药、地栽木耳等项目年创产值230万元。东北黑蜂蜂群发展到1 560多群,年产优质蜂蜜15万公斤。依托20万亩的水稻种植基地建设和丰富的林业资源,农场转入民营的工业企业中以大米、木材加工为主的民营加工业不断壮大。依靠优质稻而建立的8个大米加工企业拥有先进的大米生产线 10条,年创产值 1.5亿元,其中“五星湖”牌大米畅销全国各地,出口俄罗斯。木材、木器加工厂年加工量1.2万立方米,创产值300多万元。“张记水上漂”、“皇冠”汤圆畅销佳木斯、双鸭山等地区,年创产值近百万,成为黑龙江东部地区的品牌。农场加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交通运输、商业、餐饮服务市场的繁荣。2005年农场拥有个体运输户120多家,拥有各种车辆125台,年货运量15万吨/公里。客运线路3条,日过往客运班车 11辆。商业网点遍布全场,个体工商户298家。自1998年农贸市场开放后,年商业集市贸易额达1.65亿元。
  农场在建设发展的进程中,重视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教育上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初,全场就集资375万元,建设小学教学楼,投资 70万元扩建中学教学楼,在垦区率先实现中小学集中办学。1996年、1998年又投资56万元建立各类实验室、活动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2004年农场又自筹资金建设了两栋中小学生宿舍楼,维修改造了中小学教学楼,使农场的两所学校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环境幽雅,成为省级教育示范校。农场多次被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农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单位”、“双高普九单位”。在医疗上改革了医疗保险制度,修整职工医院大楼,并多方筹集资金 300余万元购进目前垦区东部最为先进的 CT机、数字化X光机,新建了一个先进的生化室。农场职工患病后,也可以不出场门就能接受到先进医疗器械的检测,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和清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农场每年派医务人员外出进修、轮训,使农场职工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农场通过实施小城镇建设发展带动战略,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按照“科学规划、现代设计、多元投资、场民共建”的发展思想,本着“打开场门、放开经营、市场运行、借力发展”的运行思路,引资3 000多万元,建居民商业综合楼9幢,修建场区水泥路 4条。公路的畅通,拉动了农场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人员、物资、信息流通加快,区域经济逐年上升。目前过境农场车辆由过去的200余台/日猛增到800余台/日。农场饭店、旅店增加了20余家,修理服务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职工出行更加方便,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创业环境更加宽松。农场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年产值达 5 500万元,占到了“十五”期间第三产业产值总量的50%。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农场注重抓好公益事业建设,利用有限的资金,逐年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1万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广场,配备了近百套健身器材,完善了4处活动中心,面积1 040平方米,建立中心公园1处。在场部地区安装路灯 130盏,使场直地区全部亮化。农场还筹资160万元,完成5个人畜饮水安全项目工程,解决了农场场部及基层作业站3 5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使场部居民都喝上优质的岩层矿泉水。农场小城镇建设带来的商机和拉动、带动效应凸显,发展了一方经济、造福于一方百姓。
  2005年农场有5个管理区,21个作业站,9个工商运建服企业。有汉、满、回、苗等13个民族,1万多人口。场区处处呈现出政事通顺、百姓和乐的景象。
  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人文基础,发达的通讯交通,宽松的投资环境,红旗岭人奋进的精神,农场党委人才兴场、科技富民、深化改革的发展战略,将使农场的明天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