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方言、谚语、歇后语

第三十二章 风俗习惯

第一节 方言、谚语、歇后语


一、方言土语
  创业农场群众语言不一,众调纷纭。农场组建,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有建场老职工、转业官兵和下乡青年。
  上海话属吴语,语言特点是有清浊音字母的分别,如“冻”和“洞”读音不同;北方话的语言特点是古全浊声母读清音,如“洞”和“冻”读音相同。北方话内部一致性很强,只有部分分岐。
  北京话语音标准,土话成分较多。语音纯正、清脆、明快。北京人善说,捷而不简,清而冗繁。语音最大特点是儿化音多,如“花儿”,给人听觉是“欢儿”的音,其他如“鸟儿”,“门儿”等等。土语丰富,如说“跑”,就有“颠了”、“撒丫子”等说法,说“办不到”为“老老”,小孩随便吃点东西叫“揩点”,少吃一点叫“垫巴垫巴”等等。
  天津话口头语多,明显的就是同东北语言特点一样,平卷舌字分不清。如“三”读成“山”,“长”读成“


”,“什么”习惯说成“嘛”,如“干什么”说成“干嘛”,“有什么”说成“有嘛”。
  东北话发言粗犷率直,无余音、尾音或颤音,特征表现为平卷舌字音分不清,“支”、“翅”、“师”与“资”、“此”、“思”混淆,发音颠倒。如“热”读成“夜(


)的音,“肉”读成“又”(


)的音。叫黑熊为“黑瞎子”,貉子叫“孬头”,孵雏母鸡叫“老抱子”。哈尔滨人称“最”为“贼”,如“贼好”,“贼多”,“贼棒”等等。
  山东人以东阿和日照两县人居多。唯日照口音最有特点,鼻音浓重,混浊低沉。
  南方各省籍群众均说北方话,但仍保留有原方言基音。
  部分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居住于汉族地区,有的还能说本民族语言,有的只会说汉语了。
  农场时期,知识青年大批返城,只有少数留居本场,上海话在本场趋于绝迹。
  二、谚语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酒桌上的朋友,铁心的少。
  到处吹嘘自己的人,并不见得真有本事。
  能忍受屈辱的人,未必就是软弱。
  守本分的人永远没有亏吃。  好马不吃回头草。
  在什么地方跌倒了,就应当在什么地方爬起来。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总怕事的人,成不了大业。
  什么都有卖的,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
  没有真本领,干啥啥不行。  干啥钻啥,干啥有啥。
  云往西就下雨,云往北一阵黑,云往东好起风,云往南水涟涟。
  春冻骨头,秋冻肉。  雨天雾阴,晴天雾晴。夜情无好天。
  三、歇后语
  1谐音类:
  老虎拉车—谁敢(赶)。  心坎子挂笊篱—多劳(捞)。
  罗锅上山—钱紧(前进)。老太太不吃肺子—来干(肝)儿。
  电线杆上挂瓶子—高水平(瓶)。
  2喻事类
  一家人穿一双鞋—没大没小。 两个哑巴见面—没说的。
  横垄地撵瘸子—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凉锅贴饼—溜了。  鸡蛋掉进油锅—滑蛋一个。
  半天云里打灯笼—高明。  瞎子害眼病—没治了。
  碟子里扎猛子—不知深浅。  二齿钩挠痒痒—硬手。
  财神爷甩神子—镚子皆无。  过年吃豆腐渣一没啥。
  秃子打伞一无法无天。  黑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
  豆腐掉灰堆一捧不得,拿不得。  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吹喇叭仰脖—起高调。  老妈妈坐飞机—抖起来了。
  提眼皮


鼻涕—有劲使不上。 老太太性性


鼻涕—手拿把掐
  笼子里的鸟—有翅难飞。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有麻花不吃—单看这个劲。  奶妈抱孩子—人家的。
  骑毛驴吃包子—乐颠馅了。  沙锅里捣蒜—一锤子买卖。
  偷来的锣鼓—打不得。  武大郎卖棉花—人熊货也囊。
  劁猪割耳朵—两头受罪。  嘴巴抹石灰—白吃。
  狗撵鸭子—呱呱叫  船到江心—补漏迟了。
  3喻物类
  七月的麦子—黄了。  磨道驴—听喝。
  铁路警察—管不着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