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畜禽饲养与改良一、猪的饲养与改良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饲养管理采用猪帽子和土坯房相结合的圈舍;舍饲和放牧相结合的饲喂方法;大锅煮料和蒸料相结合的调料方法,饲料加工是手工操作和机械粉碎相结合,养肥猪是先喂架子后催肥;母猪单养,肥猪群管。精料以玉米、豆饼、麦麸子为主,粗料以农副产品茎杆为主。
1955年八五七场农民出身的畜牧场长陈春林,按照东=1匕农村的简易猪舍“猪帽子”的结构形式盖起90多个,它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干燥、保温、省钱,每个只花9.30元。这个办法推广全场三年共建2545个。l957年王震部长和苏联专家来场视察时说:“猪帽子”很好,既省钱又能养好猪,很适合发展要求。苏联专家也表示赞赏。
品种改良上,引进的种猪有苏白、哈白、巴克夏、吉林黑等品种。宁安农场畜牧师闯恩涛首先用巴克夏、约克夏原种与当地民猪杂交,进行有计划育种试验,为统一猪种体型、外貌,提高生产性能,于l955、1956年两次从吉林农科院引进223号种公猪,对猪群进行杂交改良。经过几代精心培育,到l958年基本成型,由于血缘清楚,生产性能稳定,全身黑毛,具有六白特征(鼻、尾尖;四蹄)属肉脂兼用型,窝活平均8头以上,60天离奶重l5公斤以上,被命名为“宁安猪”除本省外,并向北京、山东、山西、新疆等省推广。
六十年代末期,开始实行科学养猪,提高饲料标准,房舍砖瓦化,把春秋产仔改为冬夏产仔,躲过雨季,使仔猪成活率提高30%。l970年学习叶洪海霉曲发酵饲料喂猪,虽然一度走向偏激,过多的降低精料用量,给生产带来损失,但给人们一个有益的启示,粗料发酵软化,可以提高猪的适口性和消化能力。同时采用了集中配种、集中分娩、头月抓奶膘,二月抓料膘;直线催肥的饲养方法。对母猪群结构规律,摸索出:l—2年龄20—25%;2—4年龄50一60%5年以上不超过l5—20%;确保五年更新一次。对配种规律:老母猪发情后12 小时配;后备猪30一36小时配;中年猪24小时配。顺口溜: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间,使配种率高,产仔多。
七十年代中期,推广生干料,喝凉水,平面喂,通栏养,卧满圈,厚垫草及简易封闭养猪法。后来又改成半干湿料,夏清水,冬温水,全部舍饲。使平均每人饲养5.6头提高到30 多头。这时期的改良工作:主要利用英系长白公猪进行杂交改良,实现公猪良种化,母猪杂交化,肥猪三元化,提高产仔数。育肥期l50一180天出栏,料肉比3.4—3.8:1,哈白猪(香坊种猪场培育)杂交改良,选白去杂,其特征是全身白色,耳小直立,短蹶嘴、双脊、耐寒耐粗饲,适应性强,窝平均产仔10—12头;从友谊引进的瑞系瘦猪肉型长白猪和垦区自育的瘦肉型“三江白猪”也做了试验。
八五一○农场助理兽医师王锡贵试验成功的简易封闭养猪法:育肥期从过去的240天缩短到l50—190天;料肉比从5:1下降到3.5—4.1:13母猪产次从1.5增到l.8产次;窝活从5头增到7.7—8头;一头母猪育出肥猪从4头提到8—9头,最高年达ll头。l977年推广全局后,群众评价:“封闭养猪好是好,就是房盖受不了。由于湿气太大,房盖容易腐烂。改双曲拱三合一屋顶才能解决。因此,有的改为半封闭饲养(室外排粪)。
1977年开展双月断奶窝重200公斤攻关活动。1978年八五一○农场科研站26产次,云山农场三连21产次。分别达到206公斤和213公斤,全局从l978—85年共有18群猪;307 产次超过了攻关指标。他们的主要措施是:优良的种公猪和杂交的母猪,比较合理的杂交组合,全价饲养,严密防疫,饲养人员较强的责任心。
猪群发展统计 单位:头
集体养猪。在1968年前,主要是食堂充分利用下脚水养猪,在节日改善伙食用。自1969年起,知青来场,家属劳力组织集体经济养猪,因此,l970年是集体养猪的高峰,l974年实行工分制,家属生产纷纷解散,集体养猪又下降了。随着青年结婚的增多,食堂日益缩小,l980年分离劳动力,又组织家属集体养猪,1984年起专业承包,转到以户养为主上来。
户养猪的发展,受价格影响,发展缓慢。l984年放开经营,价格上升,发展就决。八五一一场十二队养猪专业户宋茂仁,全家三口人起早贪黑,一心扑在养猪上,母猪产猪时,晚上不回家,三顿饭都在猪舍吃。自购一头黄牛,运饲料、积肥,购一台水泵抽水用,多留十几头后备母猪,卖仔猪增加收入。打水泥地面,搞封闭养猪。年出栏肥猪l54头,纯收入3000元,平均每人l000元。其劳动报酬不如奶牛高,而劳动量大,故发展不如奶牛快。
二、乳牛的饲养与改良
开垦初期饲养的奶牛,是为解决职工家属生活所需。1963年八五一一农场引进大批奶牛后,转到工业原料生产上来。饲养方式采取舍饲和放牧相结合;精料以玉米,豆饼、麦麸子为主;青料以青贮为主。
牛群改良工作,成立配种站,以上海黑白花公牛为主,隔日采精存于冰水,人工授精法,受胎率50%左右,只注意防止近亲。l968年配种站解散,各队自养公牛本交,质量低劣。1973年重建配种站,饲养种公牛,每周采精两次送至各队,保存在深井里,鲜精配种,配种率达90%以上。这时,对公牛进行选择,对母牛摸清血统建立档案,开始有计划地选种选配,进行正规的育种工作。
1976年引进奶牛冻精技术,集中精力搞颗粒冻精制作,在稀释、平衡、滴定,温度控制等方面,反复改进,经总局技术鉴定:自制颗粒冻精活力为0.5—0.6,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比外购冻精的受胎率高6%。雷云国所写《冻精配种体会》登载于《情况反映》杂志上,推动冻精技术的开展。
冻精技术。一头公牛可给十几万头母牛输精,并可长期保存。可选国内、外优秀公牛精液,使一代强过一代。新产牛群普遍表现健壮结实,乳房体积大,前伸后延,附着良好,排乳速度大,体型大。第三胎成年母牛平均体重610公斤,肋骨开张,背腰平直,采食速度快,耐粗饲,有提高奶量的内在潜力。
人工授精的输精方式上,改变使用开膣器输精法为直肠把握输精法。输精部位在子宫颈深部。开始时难度较大,经反复实践后,比前者要方便得多。同时,此法可随时发现子宫生殖器官疾病,及时治疗。使受胎率达95%以上。
在饲养管理上,八五一一农场六队,l982年3101号奶牛在305天产奶10120公斤,中国黑白花牛育种研究协会给他们发了奖状。其主要经验分述如下:
一、对犊牛的培育打好基础,从出生到配种,从产奶到干奶,各个环节,都要一视同仁,根据季节来进行调节,注意抓好秋膘,一年四季都保证中、上等水平。
二、采用高能量、高蛋白的口粮。夏季每3公斤奶配一公斤料,冬季每2.2公斤奶配一公斤料。豆饼比例30—35%;粗精料比例(干物质)60:50或58:42。粗料以玉米青贮为主。为使。粮中粗纤维含量不低于17%,以保证瘤胃的正常发酵,杜绝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要在运动中心设置一个30平米的干草拦,供自由采食。
三、合理催奶。对母牛产后五天,只充分按摩乳房,不挤净牛奶,15—20天内不准催奶。催奶方法是加强饮水,加喂精料,加补粗料和自由采食千草棚结合。这样使奶牛既高产稳产,又健康无病。
四、加强矿物料、微量元素的补给。每天每头补给食盐,骨粉各l00—150克。从11月5日起补饲:硫酸亚铁100克、硫酸铜100克、氯化钴1.5克、碘化钾100克、硫酸锌100克、硫酸镁150克、亚西酸钠l5克、硫酸锰150克,做到全价饲养。
五、做好舍内、运动场和牛体的卫生及冬屎温、夏避暑的工作;除在运动场自由活动外,每天赶运八里路程。
对奶犊牛的饲养:过去采取人工喂乳的方法,一头母犊牛需900公斤乳,放犊公牛全部屠宰。1978年八五一一农场畜牧师吕国英,反复试验“l00公斤奶培育母犊牛”成功,l979年全局推广,l980年在全国推广,受农垦部和省科技三等奖。其经济效益:
—、每培育一头母犊牛可节约商品奶800公斤,
二、减少疾病,提高成活率。由于减少犊牛高奶量的胃肠负担,代乳料有收敛和杀菌作用使犊牛的下痢发病率由原来的80%,下降到20%,并且病程缩短;
三、节约劳力。哺乳期由135天缩短为30天,而代乳料又以生干料喂饲,日哺乳量只有4.5—2公斤,代乳料可隔数日投给一次。可节约劳力50%。
四、代乳料的配置。甩玉米面、豆饼、麦麸、高梁面、骨粉、石粉或生长索、食盐等配合,不需用温水稀释,而是用生干料形成饲喂。
五、可定向培育出健康高产奶牛。犊牛因早期断奶而大量补饲代乳料和干草,促使瘤胃得到锻炼,增强了采食量和消化机能。
六、为大量留养公犊牛、扩大肉牛出口闯出一条新路。
对青贮饲料的封窖法,在1978年前是:铺麦秸后复土l5—20公分。1979年八五一一农场四队革新为不封土、表层有12—15公分腐烂层,形成保护膜,起隔绝空气作用。经几个冬天观察,其优点:一、取用方便;二、不影响青贮质量;三、不增加青贮浪费量;四、减去复土工序。
奶牛发展统计
(续)
户养奶牛,是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首先在八五—农场发展起来的,他们提出“坚持以国营为主,积极发展集体,扶持个体和周围社员养奶牛”的方针,进一步放宽政策,采取发放贷款,以优惠价格售给成母牛和公犊牛,保证饲料供应;同时,建立个体奶牛管理站,给予技术指导、配种、医疗等服务,大力扶持家庭养牛和专业养牛。到1985年末,有35%的家庭,饲养奶牛1680头,使农场的奶牛头数比1978年增长1.3倍,产奶量增长1.7倍。养一头奶牛的纯收入在千元以上,如果出生的是母犊,那就发财了,要买糖分送亲友,表示庆祝。实践证明,发展个体养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公养奶牛每头需要生产性及非生产性投资2972元。青贮饲料地6亩。私养就自力更生解决了。这一经验推广后,垦区各场都发动起来了,以平均年增长2倍的速度递增。
八五一一农场待业青年王群力,l981年开始饲养奶牛,到1984年共养14头,其中产母犊8头。已出售9头,产奶32.5吨,现有5头奶牛,纯收入3万元。劳动的汗水,换来了幸福的生活,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置办了家用电气设备,购置了小四轮、摩托车,成为管局劳动致富的标兵,曾授予管局、总局劳动模范、总局青年标兵、科学养牛致富青年标兵等光荣称号。
三、役畜的繁殖与改良
开垦初期,役畜全是外购,缺乏大牲畜的管理制度,在使役中累死、压死、骨折、勒断马舌,打瞎马眼、勒死马、涨死牛、有病不治等现象不断发生,死亡淘汰有增无减。逐渐为各级领导所重视,拟定了“役畜饲养,使役专责制度”和“交接班制度”。规定每天每饲养与使役人员互相检查,并由领导和兽医主持,十天一小评,一月大评比一次,进行表扬和批评。使事故明显减少,死亡率迅速降低。这一经验,1955年在八五七农场取得成功,l957年在全局推广。
在实践中认识到,靠从外地买马补充农业生产:动力,不是长久之计。注意役畜的繁殖与改良,增购了母马与种马,各场先后建起配种站和人工授精站。确定改良方向为挽、乘兼用型,以重型种马为主;牛为役肉兼用型,以朝鲜种牛为主。口号是“牛不空怀,马不空肚、车耕配种两不误"。在初期,春耕一忙,就把配种挤掉;又提出“繁殖第一、使役笫二”的口号。同时规定“适时准驹、准犊、驹犊成活有奖和妊后保胎(不走长途,不驾辕、不上井、不上磨)保护幼畜等措施,使役畜很快发展起来,从而节省了外购的资金。
种畜的饲养,l960年前由牡丹江种畜场培育“佩尔休龙”种公马调拨各场。1960年龙头马场引进苏联莫洛托夫马场小型贸易进口的纯种苏拉车挽马14匹,其中种公马2匹,种母马12匹,l961年又进20匹,从青山马场调入苏种马“巴龙”一匹和繁殖母马80匹,开始了种马的培育。1974年正式按省育种要求培育体量丰满厚颈长躯、筋肉坚实干燥、关节明显、结构匀称、性情温顺、有悍威。具有挽力大,肢蹄坚韧、运步轻快确实,耐粗饲、适应性强,以栗毛色为主的重挽马。当年选四个系祖,进行品系繁育。从14匹发展到262匹,出售250 匹,支援了东北三省、河北等地的养马事业。
良种马用“先轻后重”的改良方法,效果明显。龙头农场经过20年的改良,从l00匹发展到625匹,出售570匹。公马体高l46—156公分,马体各部结构匀称,挽力大,持久力强,耐粗饲。各地用户赞扬:“马的个头大小使役正好,毛色美观,好饲好喂,易恋膘,这样的马就是抗造”。各场也调入龙头种马,取得较好的效果。
黄牛的饲养管理是很粗放的,除役牛舍饲外,其它散放野牧,饲草饲料无保证,大多露天圈栏,冬季总得冻饿死一些,到l973年,肉牛出口,每头能卖千元左右,才引起重视,大部建起牛舍,提高饲料标准,解决了冻饿局面。l978年由于农业机械化,掀起“压马增牛”的高潮,使黄牛存栏迅增,由于经济价值不如乳牛,又逐渐下降。
改良工作。1958年购入一批朝鲜种公牛进行杂交改良,向役肉兼用型发展。六十年代又引进荷兰牛、西门答尔牛向乳肉兼用型改良。到七十年代为适应出口需要,又引入短角、海福特,夏洛来、里木赞等肉用种牛和冻精进行改良。八十年代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局统一用黑白花奶牛进行改良,向奶牛方向发展,使工作走上正轨。
役畜发展统计
户养大牲畜是从1980年开始,大部由公养转作户养,公养赔钱,私养都盈利。上交菜牛是从1966年开始向佳木斯提供的,到l972年共送出l079头,l973年开始外贸出口。
四、鹿的饲养与驯化、加工养鹿业始于1958年,由兴凯湖农场从北京动物园引进的,所产茸,支头园大,红底挺拨,肥嫩毛细、造型美观,到外贸口交茸深受欢迎。品种有花茸、锯茸三岔、二杠、独角和再生茸;还有砍茸二杠和三岔。副产品有鹿胎膏、鹿鞭、花心、鹿血和鹿皮等,均为著名中药和高级营养品,经济价值高。
1963年宁安农场从吉林双阳县购入梅花鹿,请来原鹿场技术人员作指导,把鹿视为掌上明珠。当时的配种方法是群公群母配种法,即按1:5的比例,每年九月初向20支母鹿群中,同时放进4支公鹿,一直持续到年末。因公鹿间的角斗激烈,损伤较重。以后改为单公群母配种法;其后又把一周一换公鹿的办法,变为一跟到底的办法。这样做可以发挥优良种公鹿的作用,提高鹿群的质量;同时多数公鹿不受配种的干扰,为翌年产茸奠定基础。其次在锯茸时选毛色好,茸型端正,产茸量高,年龄健壮的公鹿做为当年配种用的种公鹿,锯茸后仍给以优厚的待遇,达到营养良好,体质健壮。l982年该场鹿茸上交,在全省取得“产量第一,利润额第一”的荣誉。
饲养上,开始以舍饲为主,进行调教驯化后,夏季以放牧为主,解决粗料不足的困难。驯化主要是反复调教和人鹿亲合的过程。根据鹿的群性、食性的可塑性。使用锣、哨的刺激信号,建立稳定的条件反射。配种期公鹿性欲旺盛,性情暴燥,停放圈养。
管理制度严格,建立鹿茸档案,剪茸编号,圈舍固定,随时清除粪便,发现异常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死亡尸体彻底焚毁。鹿舍出入设消毒槽,放生石灰或25%来苏水。
放牧坚持三不放的原则:一是临产前的母鹿不放,防止母鹿找安静的地方去产仔,不能跟群回牧;二是配种期公鹿不放,防止外逃;三是哺乳期仔鹿不放,这时仔鹿喜睡眠,防止熟睡后丢到牧野里。还要坚持由近及远,晴天可远,风雨天不要远走,以免雷雨闪电造成炸群外逃。
饲养标准要根据不同生产阶段和营养状况随时调整,才能求得最高经济效益。主要对母鹿的泌乳期,公鹿脱盘前40—50天;要调高标准,对锯茸后的公鹿要减料和断料,以减少性欲冲动。
收茸时采取吊圈保定,用钢锯,锯口在角盘上2厘米处,锯时防止掰裂茸皮,用止血药封锯口。
鹿茸加工工艺。1965年前是煮炸加工,应用热涨冷缩原理,排除茸内残存血液,经过高温能消毒防腐,加速干燥,保持茸皮的形状和颜色;1970年排血前改用真空抽血,减少回水次数;1972年兴凯湖农场马茸带血加工,把茸1缸中色素和干物质全部保留在茸内。加工顺序是封闭锯口后,多次连续水煮与烘烤。通过茸皮渗透作用,快速散失茸体大部份水份,获得干燥成品—带血茸,1982年发展到微波加工,由烘箱改为装有红外线的烘箱烘干,效果良好。宁安农场l982年的蒸茸法,提高效率,节约燃烧,缩短干燥期和保证鹿茸质量。获得管局三等科技奖。
兴凯湖农场由于管理严格,茸不生病,产茸量高。l972年227号花鹿一次产鲜茸分别为2.8和2.35公斤,创高产纪录。经总局 、八一农大专家鉴定,正式确定为全总局“种公鹿基地”。
鹿群公母比例。宁安的经验:开始时为求扩大,定2:8逐步缩减到5:5,最后到l983年实现8:2,使鹿变为生产鹿茸为主的唯一产品,增强养鹿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鹿群发展统计
五、羊的饲养与改良
创建初期,引入蒙古羊和杂交细毛羊,采取放牧为主,舍补粮料为辅的饲养方法,定期进行剪毛、药浴。其品种弱点是:体型小,产毛少而短,经济效益低。曾引进美利奴、斯达夫,高加索等良种,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杂交改良,使羊的体重、毛量有所增加。l966 年农垦部引进纯种“考力代”羊,作为东北半细毛羊育种基地,分配宁安、海林两场。
1974年海林农场参加了东北三省联合进行的“东北半细毛羊”育种工作,采用考利代种羊对杂交羊进行改良,同时增加精料,喂饲青贮等措施。经过多年努力,种羊的产毛量平均7.5公斤,体重76公斤,毛长12厘米,成母羊产毛量平均7.5公斤,体重57公斤,毛长11.3厘米,产羔率l27.9%,纯繁殖率l05.5%。l975—80年连续五年实现百母百羔,已推广种羊1.4万多支,年获利润3—5万元。各场也开始向半细毛方向发展。
兴凯湖场l978年从海林引进考力代种羊85支,用人工授精与本场细毛羊杂交,经1982 年测定培育出来的后代,合格率已达93.2%,平均毛长从5.50厘米,提到9.03厘米,产毛量从3.19公斤提到4.0l公斤;活重从43.56公斤提到48.48公斤。育种方法:以自群选育为主,进行横交固定。对异质毛羊,用考力代羊进行改良杂交,或先用细毛杂交一代,再用考力代杂交,达理想型要求时,转入自群选育,横交固定。
羊的饲养。一是与农业争地,适合放牧的地可以开垦为农田;二是与林业有矛盾,毁坏幼林多;三是与养鹿争树叶;四是经济效益低。因而日趋衰落。
户养羊的发展快,主要是奶山羊的经济效益高,每头日产4公斤,每公斤町售0.5元,就是2元,而且天天收益;二是饲料好解决;三是投资少,有500元就能购5只好羊,而收入和奶牛同;四是省力气。如果能引进高品种,饲料标准提高,其经济效益会高于奶牛的。
羊群发展统计
六、禽、貂、兰狐的饲养
禽的饲养。开垦初期是自给性生产,数量不多,1958年王震部长从IJ本考察回来后,决定发展速效养禽业,为杨岗食品厂每日提供鸡鸭76.53吨,年11032吨的产品。各场大建孵化楼、从上海购入电热孵化器,牡丹江种畜场办养鸡训练班,各场新建养鸡队。l959年4月,王震部长视察八五一一农场第七养鸡队,看完装上不久的电气孵化器后,有力地说:“光孵化电气化还不够,要实现整个养鸡过程的全盘自动化、电气化,要使我们的劳动成为一种享受,这才是我们的理想。”
该场养鸡姑娘隋玉展,参观学习,结合具体情况,设计出自动化养禽生产线,雏成活率85%,产卵率80%,评为省三八红旗手。
1958年9月,农垦部从北京拨来2万只北京鸭,大多是3—4月龄的。全部舍饲,从1959年1月18日开始产蛋,到3月25日止,日产卵率49.67%。根据八五一一农场畜牧技师欧阳敏的饲养观察记录:
一、必须分成小群,每群200支,在喂料时不致拥挤践踏,鸭的腿很软弱,跛后不易治愈;
二、划出30平米地方设饲槽水盆,适200支鸭轮班喂饲,每顿只需5分钟就能吃饱,
三、垫草每隔一天换一次,使鸭舍保持干燥;
四、要有运动场,放几个大水盆,让鸭子洗洗澡;
五、饲料多样化,产卵率40%时每只给玉米100克,麦麸20克,豆饼l5克,菜75克,贝壳粉5克,盐0.5克,日喂三次。经饲养初步证明:北京鸭有坚强的适应性,在严冬仍能表现其优良的生产性能,欧阳敏撰写的《北京鸭在北大荒冬季的饲养》论文,在《中国畜牧学杂志》1959年6期上发表。
养禽业因l960年的农业受灾,饲料无保证而解体,以后没有发展起来,仅处于自给性的养殖,1984年有所发展,由于不能保证收购,’仅限于做烧鸡、烤鸡的范围内。
鹅是草食家禽,和养鱼、养貂结合,鹅肉出口,鹅蛋喂貂和蓝狐,皮张又出口,羽绒可制衣服,是经济效益较高的良性循环生产。是把自然优势化为经济优势的宏观经济布局。
貂和银狐,仅限于八五七、兴凯湖两场水产品多的地方,是食肉动物。因肉源缺乏,成本较高,外贸又不给补贴,经营亏损而发展不起来。1969年水产养殖场并入兴凯湖场使养貂业又发展起来。
禽、貂、银狐的发展统计
七、蜂的饲养与改良
蜂的饲养,一是受自然影响,产量不稳,(箱产25—40公斤);二是蜂农生活艰苦,长期住深山老林,或南下采蜜。六十年代初,以发展户养为主,在“文革”中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被全部收交。因此,长期处于停滞阶段。
1974年八五一一农场建立种蜂场,从国外引入意大利的优良蜂,利用杂交优势,到l976年实现全场蜂群良种化,箱产提到62公斤;王浆由0.15公斤提到0.25公斤以上,增加了经济效益。该场九队周翠花养蜂班75—78年四年平均单产达l00公斤以上,王浆0.3公斤,1978年创箱产l35公斤,王浆0.54公斤的最高记录,种蜂场每年向各场提供优良种蜂600多只,为垦区蜂种改良作出贡献。
1984年,养蜂师杨澍使寒冷地区蜜蜂室外简化越冬技术通过多年探索成功,经省鉴定,在全省推广。他所撰写的《多王同巢的组织与利用》在《中国养蜂》杂志l982年2期发表后,美国约翰逊大学来函,征询合作试验与转载,表示赞赏其科技成果的成功与大胆的创新精神。因操作技术比较复杂,尚未推广应用。
蜂群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