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水利工程建设

第二节 水利工程建设


一、堤防工程及防洪骨干和枢纽工程
  防洪堤修建总长:263公里,其中已达标准156公里,保护耕地110万亩,荒地37万亩、村屯95个、人口6万人。穆棱河两岸l89.3公里,占总长64%。
  (一)湖北闸、穆兴东堤,是l942年日伪时期修建的。闸和东堤构成穆兴分洪道,由闸控制下游安全泄量:150立方米/秒。主要洪水泄入小兴凯湖(记录泄入小兴凯湖的水量为:1957年1950立方米/秒,l960年1210立方米/秒,l964年2440立方米/秒,l965年3120立方米/秒。它是垦区穆棱河下游地区重要防洪枢纽工程。日伪时期修堤坝矮,标准低,危险性大。据资料记载:l960年8月24—25日,上游突降暴雨l60毫米(中游仅50毫米)28日20时洪峰到达杨岗,流量达1150立方米/秒,至29日21时,杨岗至凉水泉段穆棱河堤决口5处,31日上午9时,湖北闸身北部发生基础管涌,当时虽有高副局长及水利局胡运枢工程师率领人员抢救,但因防洪器材不足,水势凶猛,措手不及抢救无效,于下午9时闸身北、中部倒塌。当时分析事故原因:1.思想麻痹,检查不力;2.防汛器材不足;3.闸基础l0—20米下全是流沙,易被洪水淘刷。
  1960年底至1961年在原闸上游80米处,按l957年洪水水位88.47米设计施工临时泄水建筑物,恢复南北交通。
  1968年4月25日开始,新建湖北闸,控制面积l.6万平方公里,单孔过水闸,闸底高程84米,最大泄水能力250立方米/秒。由省水利设计院设计,省水利三处,虎林县、兵团四师联合组成指挥部,兵团负责施工,投资94万元,于l969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
  对大堤的维修工作,1966—69年中虎林分局及虎林县,每年组织农场、公社进行加固。1980年起管理局水利大队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对大堤加高增厚,现已建至四疙瘩,全长41.6公里,完成土方139万方,投资166万元。
  (一)穆兴西堤:位于八五七农场境东,西起平桥南至小兴凯湖,全长32.65公里,保护10个生产队,农田6万余亩,荒地5万亩,人口3300人。从1964年开始施工到l982年累计完成44万土方,投资22万元,南段工程施工困难,尚有l4公里未完。
  (三)兴凯湖泄洪闸:4、兴凯湖是穆棱河水的主要承泄区,每年洪水期中,小湖水位达70米高程时,就需炸开湖岗,扒口子向大湖泄洪,致使交通中断,l956年—l971年共炸过七次,耗资35万元。为此修建大湖岗上的永久性泄洪闸,于l974年9月动工,到1976年9月20竣工。该闸由设计院设计:闸宽96.4米,10孔,闸楼高l0米,最大泄洪量657立方米/秒。用钢材621.5吨,水泥3611吨,木料672方,投资320万元。该闸建成后,加强了防洪、排涝、灌溉能力,受益面积36万亩,保证交通畅通。全闸宏伟、壮观。雄踞大小湖的交通咽喉,与天然景色融为一体,已成为旅游胜地之—。
  (四)阿南防洪堤:l981年洪水,阿布沁河泛滥,多处漫过沿河公路,路南耕地全部被淹,八五四场组织3000人防洪抢险。l982年场决定在28—39队全长28公里处以原公路为基础修建阿南防洪大堤。于5月开工,投入推土机12台,日夜奋战两个月,到7月完成土方78万立方米,投资31.2万元。从而使阿南耕地、居民点得到保护。
  (五)八五七穆棱河(南岸)堤:是该河中游堤防的重要一段,全长33.67公里,保护8个生产队,5万亩耕地,累计土方41.6万方,投资20万元。
  (六)八五六穆棱河大桥:是该场场部通往宝东车站的公路桥,原木桥于l967年被冰排撞毁后,场组织200多人专业队,场长高文德任指挥,从四月动工到11月建成6孔钢筋混凝土大桥,桥长103.54米,是垦区目前最大的桥梁。
  洪汛灾害记录:1956、1957、1960、1964、1965、1974、1981共7次,机率20%。持续时间:中游7—11天,下游l2—30天。
  (七)兴凯湖导流堤:是使穆兴分洪道注入小兴凯湖的导流堤。自太阳岗至荒岗,全长21.5公里,保护耕地24万亩,荒地60万亩,村屯26个,人口2万人,累计土方54.6万土方,投资21万元。
  (八)八五六场穆棱河(南岸)堤:自湖北闸至通和,全长45公里,保护耕地8万亩,荒地2万亩,村屯8个,人口8.000人。
  二、排涝工程
  (一)日伪时期已建八五六农场青山排于长20公里和一些配套工程,因年久而淤塞。
  (二)1957年2月王震部长在局务会议上指出:“7月底以前,将穆棱一、二干及河南二总干全部打通”。局成立会战指挥部,分片包干。
  穆棱一千及河南二总干,全长17.61公里,土方24万方,由八五。农场负责,投入l500人施工。
  穆棱二干由铁道兵机训大队5个连750人及民工大队(劳改)800人进行施工,全长21.12公里,土方23.3万方。
  当时施工原则是:先小先通,先开挖小断面,迅速排除荒地积水后再扩大断面。1957年8月打通穆棱一千下段,l2月打通二干下段。由于未按设计标准施工,以至未达效益。l959年5月13日,王震部长亲自参加八五。农场五分场召开的水利现场会议,掀起高潮,于6月24日穆棱一干全部打通、泄水。l965年3月组织施工队加宽20米,加深2.3米,于6月完成穆棱一干疏竣工程。l965—1966年又组织施工会战,1969—70年扩建穆棱二干及配套工程。使这一地区排水出路得到解决。
  (三)八五六场青山排干,于l958,--60年组织多次会战,采用人工为主结合爆破的方法,打通一、二排干和一些配套工程,收到一定效果。但因施工断面小(不足四年一遇标准断面的2分之一),迂雨水较大,排涝效果差,加之垦建失调,排涝工程少,稍遇多雨即成涝灾。
  (四)兴凯湖主排干,由太阳岗经二道岗北端过大桥村,汇入小黑河至嘎拉通河入松阿察河,全长27公里,按一次降雨78毫米,两日排出,5年一遇标准设计。l960年爆破施工16公里,1970年人工施工3公里,1976、78、81三年机械施工8公里,因出现流砂,现有1500米下层断面未能施工,已完成总土方量267万土方。  (五)1963年始根据中央“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的治水方针和垦区的“熟地治涝为主、配套为主、近期受益为主”的治水原则。农场先后成立水利专业队,装备施工机械。
  采取专群结合的办法,在五月、十一月—三月,组织水利会战,以人工为主,机械推高地,人力搞低洼地段,并用开沟犁拉条田沟。1974年使用铲运机,1976年使用铲抛机,加快了田间工程配套的步伐。l982年使用TS—140低比压湿地推土机,移入以机械施工为主。1984年又引进一批外国施工机械:(见附表)
  (六)兴凯湖第一排涝站:又称杨水站,位于导流堤4公里处,主要为解决风Ⅱ区三角地的强行排水而设,总装机容量275千瓦,排水流量为2.5秒立方,设计排水面积2万亩,投资10万元,于l964年建成。
  (七)兴凯湖第二排涝站,位于二道岗和南岗之间的断桥处,它把五排干及东、西五排干所排泄的洪水,抽扬入焦家亮子河流入松阿察河,总装机容量600千瓦,排水流量4立方米/秒。附表:



  注:瑞典产均为牵引式
                排涝工程完成情况


  设计排水面积3.6万亩,投资30万元,于1976年建成。
  (八)兴凯湖第三排涝站:位于三用干l0排支上游,主要为解决荒岗一、二区的农田排水,原设计排水流量2立方米/秒。排涝2万亩,总装机容量200千瓦,投资l0万元,于l975年施工,因施工基础迂流砂,未进行处理,建后二年因冻涨裂废弃。
  三、水库、塘坝、蓄水池建设
  1958年的治水方针是:以蓄为主,以排为辅,蓄泄兼施。治理标准是:降雨120毫米水不下山,一次雨量200毫米不形成山洪,平地不受灾。规划兴建水库221座,灌溉水田420万亩,扬水灌溉480万亩,达到水不下山,水不出川。
  (一)水库建设:
  1.云山水库,l958年5月1日王震部长亲自奠基,5月2日正式施工,投入劳力6000 余人,到ll月11日土坝泄洪闸完工,完成土方58.3万方,人均工效2.94方。混凝土565方砌石685方。王震部长于1958年6月20日来工地视察,10月29日又给水库党委写来贺信,“这是北大荒垦区在水利建设上的一个大胜仗,它将保证不受旱涝之灾,排灌结合将会彻底实现,还可以发电、养鱼、养鹅……”。
  由于大坝施工时基础处理不符合规范要求,上坝土质不好,至今还是险库、病库。l961年10月发现坝脚散浸翻砂鼓水,当时经李孟云、胡运枢工程师到现场处理,确定采用反滤铺压,防止管涌的临时措施。即在堤脚下游20)1之延长范围的河段,全部铺以粗砂30厘米,碎石20厘米,大块石铺压50厘米,并规定水库水位控制在91.5米以内。
  1970—72年进行一期续建工程,l977—78年二期工程施工,采取保坝加固措施,总耗投资980万元。1981年夏汛,暴雨水位97.7米,7月11日大坝滑坡。7月29日一次降雨70.6毫米,险情严重,八五○农场ll连待命搬迁。
  1983年七虎林河流域治理规划设计中较全面考虑了消险加固方案,计划投资360万元,经这次复核设计:总库容5556万方,兴利库容3442万方,坝长3000米,坝高l0米,设计洪水位98.12米,正常蓄水位96.48米。防洪限制水位95.95米,灌溉面积l0.29万亩,其中水田3万亩。
  2.青年水库:位于裴德西,l958年由八五一一农场转业官兵l264名负责施工,指挥张海峰、蒋伯贵,副指挥李刚、宋连香。水利工程局机械大队配合,予7月1日正式动工。来水面积1.213平方公里,设计库容3.5亿立米,兴利库容2.03亿立方,坝长l.735米,坝高14.2米,校核洪水位129.15米,兴利水位120米,溢洪道最大泄量760方/秒,设计灌溉25.2万亩,其中水田9.96万亩。保护下游11个村屯。养鱼3000万尾。1959年5月交牡局领导,1960年底完成54.2万土方,l963年移交省水利局领导。
  3.西大岗滞洪区:为七虎林河治理的枢纽工程。1959年10月由局统一筹建,八五四场水利大队300人投入施工,完成土方8.8万方,水利工程局投入机械4台,完成0.7万方。共投资9.5万元,1961年下马。l983左F总局设计院治理七虎林河方案,经水电部批准,确定修造,库容9040万方,坝长3300米,坝高5.87米,最大泄量33.3方/秒。投资467.8万元,造成后可使十年一迂洪水不下泄,百年一遇洪峰流量439方/秒,削弱到141万/秒。l984年8月开始动工。
  4.东方红水库:为开发阿布沁河流域的大片荒源,综合治理阿布沁河,适值三边(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方针盛行,水利工程局于l959年仓促动工,由于地质情况不明,几易坝址,耗资200多万元,不了了之。
  5.八五七农场红领巾水库:是垦区首次建设的小型平原水库,1958年修建时小学校少先队员积极参加劳动,故名“红领巾”,到1982年累计完成25.9万土方。钢筋混凝土进水闸门,薄壁堰溢洪道,汇水面积57平方公里,拦蓄朝阳灌区排水,库区3.900亩,总库容176万立米,兴利库容95万立米,洪峰流量39立方/秒,设计标准十年一过,校核标准50年一迂,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其中水田1万亩,1959年种植水稻0.45万亩。
  6.宁安场迎门山水库,因干旱成灾,于1978年动工修建的,历时3年,耗资75万,1980年竣工。l981年建灌渠2.300米,l982年在4、5两个地号首次漫灌,救活濒临旱死的小麦4000亩,并获得高产。l983年引进大型喷灌机一台。试车良好。
                 水库情况统计


  
  7.小兴凯湖:湖北闸以上的迳流或洪水的出路,一是经湖北闸泄入穆棱河,二是经穆兴分洪道,一部分由四疙瘩南缺口泄入嘎拉通河,再入松阿察河到乌苏里江,另一部分流入小兴凯湖调节后入兴凯湖。因此,小兴凯湖由于修建了湖岗泄洪闸,增大了调蓄能力,所以不仅是穆棱河水的天然滞洪区,也是闸上迳流再调节利用的天然水库。确定死水位为69.5米,死库容1.96亿立米。兴利水位为70.2米,兴利总库容1.96亿立米。设计洪水位71米。设计总库容6.4亿立米。小湖面积975平方公里。可灌农田60万亩。
  (二)小型塘坝建设:
  在干旱水源不足的l975年、八五七农场12连在团长李煦斌的积极支持下,修建了垦区第一个塘坝和固定泵站。采取拦、截蓄上游灌区的排水,即“回归水”发展灌溉,改旱田为水田2.000亩。坝址位于朝阳灌区排水干渠末端,泵站设计水量0.6秒立方,农机ll0千瓦,扬程3.5米,库容6万立米,坝高4米,土方量5.2万立米。农田不用水时抽水入池,用水时放水灌田,蓄泄自如,零存整用,小水大用,养鱼又浇禾,一举两得。回归水是上游灌区灌排交替和管理不善流出的废水和干渠渗漏水,利用种植水稻,平均亩产达265公斤,亩均盈利1152元。改变了过去白浆土上种旱田,长期低产亏损局面。
  2.八五四农场5队塘坝,坝长300米,坝高4米,l.8万土石方,投资l万元,于l981年完成,养鱼2万尾。4队塘坝坝长400米,3.897土石方,投资2.897元,灌水面积200亩,1982年完成。
  3.八五一一农场10队塘坝,于1981年当年修成,库容36万方,养鱼4万尾;11队塘坝于1984年建成,库容8万方,养鱼2万尾,旱时可灌200亩小麦。
  (三)蓄水池建设:
  八五七农场于l973年开始,采取长藤结瓜的方式沿凌云、朝阳两干渠修建了五、十、八连三个蓄水池。沿大西地河修建了十八、十七连两个蓄水池;利用小兴凯湖水修建了小湖一号、二号提水工程。总蓄容288.8万立米,灌溉6.5万亩,其中水田1.7万亩。
  2.八五四农场39队蓄水池,坝长800米,高4米。6.8万土石方,投资6.8万元,由水利队投入机车9台当年完工。库容l7万立米,由于阿布沁河水源充足,可灌水田2000亩,养鱼2万尾。8队蓄水池,坝长1200米,高4米,l2万土石方,投资5.2万元,于l980年完成。库容l2万方,灌水田500亩,养鱼4万尾。
  四、灌溉工程
  垦区现有中型灌区l5处,设计灌溉面积34.88万亩,其中自流16.69万亩,机电井8.19万亩,电灌l0万亩,装机1148马力。现有喷灌机27台,分布在9个农场27个生产队,控制面积5.64万亩。
  (一)自流灌溉:
  1.八五七农场凌云灌区l952年建成。渠首在一队王家店,钢筋混凝土三孔进水闸,孔宽2米,最大输水能力7秒立米。引干长12公里,总控制面积l2万亩,设计灌溉面积4.5万亩,其中水田2.9万亩。因穆棱河水源不足,有效灌溉面积0.5万亩。
  2.八五七农场朝阳灌区位于穆棱河南岸和穆兴分洪道的狭长平原上,引取穆棱河水。西起平桥,向东转南直至东朝阳,共分布32条支线,分属5个生产队,渠首在杨岗,三孔闸门,输水能力7秒立米,拦河坝为柳石结构滚水坝,坝身长100米,干渠全长30.8公里,其中引干1l.5公里,设计灌溉而积5.6万商,其中水田4.46万亩,有效灌溉1.5万亩。l965年在灌区下游扩建水田7500亩,由于渠首河床变迁,引水困难。l974年重新在距进水闸下游3公里处开挖一条长2800米新引水干线与柳毛河闸相通。l969年修建灌区排水干渠。l978年修筑引水干渠与道路相结合的改线工程,到1982年止累计投资l91.5万元,
  3.兴凯湖农场自流灌区已建成7.6万亩:
  第一用水干渠,由导流堤9.5公里处至二道岗区,用支斗门,长15公里,其中1957年人工开挖10公里,1970年机械施工5公里。上l:I宽40米,底宽25米,深1.5米。设汁进水量10秒立方,灌溉5万亩。
  第二用干由导流堤4公里处至26队,主干5公里,上口16米,底宽5米,灌溉l万亩,1957年—58年建成。
  三用干由导流堤21.5公里处至造纸厂,全长8公里,1958年利用松动炸破人工开挖建成。上日l5米,底5米,深2米,进水流量l.5秒立方,灌溉6000亩,并供纸厂用水。
  四用干由导流堤17公里处至l9队,长4公里,1964年人工开挖建成,上宽5米,底2 米、深1.5米,进水流量3秒立方,灌溉l万亩。
  4.八五六农场l977年修建穆兴引水工程,设计灌溉面积l0万亩,其中水田l万亩,1982年基本完成,土石方110万立米,投资328万元。现已配套6100亩。
  5.云山农场自流灌区4处,灌溉4.9万亩,已配套l.28万亩。
  6.八五○农场自流灌区l处,灌溉8.8万亩,已配套2.21万亩。
  7.宁安农场水库自流灌溉1.8万亩,已配套0.5万亩。
  8.海林农场水库自流灌溉2.7万亩,已配套0.8万亩。
  9.八五四农场水库自流灌溉3.6万亩,已配套0.5万亩
  10.八五五农场水库自流灌溉l.3万亩,已配套0.9万亩。
  11.八五七农场水库自流灌溉3万亩,已配套0.4万亩。
  (二)提水灌溉
  1.八五七农场l975年建提水站4座(17、23、24、25队)1978年在26、23队建小湖一、二号永久性提水站两座。设计灌溉4.68万亩,其中小湖一号3万亩,实际种植0.21万亩,小湖二号设计1.68万亩,实际0.19万亩。
  2.八五八农场l975年建小穆棱河抽水站,设计灌溉0.5万亩,已配0.1万亩。
  3.八五六农场l974年在大青山灌区渠首建扬水站1处,投资l3.5万元,设汁灌溉2万亩,其中水田0.3万亩,配机组3台,装机250千瓦,实灌300亩,后因水源、电力不足,加之灌溉成本高而停用。l978年9队利用一排千的水源,建扬水站l处,种水稻300亩,因管理不善,l980年改为早作。
  (三)机电井
  1975年起,连续干旱,抽地下水发展灌溉。始用冲击钻打井,预制水泥管作井壁,井深20—30米,l978年开始,用SPT—300钻机打石层深水井,井深可达200米,平均每月可成井一眼,人畜饮水也都改为深井。1981年用W-550反循环钻机打井,井深30—40米,平均四天可成井一眼,还配有洗井工具2VB/8空压机一台。曾采用聚乙稀塑料管作井壁,因质量差,凡超过100米的深井,下管以后都被挤偏,后均改用钢管。
  全垦区打机电井,l983年末统计926眼,配套投产412眼,实灌面积7650亩,利用率44.5%,由于井管质量差,成井工艺水平低,加之管理不善,有306眼井报废。
  (四)废弃工程
  1.1958年8月,为开发东方红森林资源和荒源,利用阿布沁河修建东方红水库,用水库水进行运木,故提前施工水库配套工程——阿布沁至迎春运河,工程全长23公里,设计土石方36万方,竣工后即可常年运木,又可灌溉运河两岸水稻田4.5万亩,水浇地3万亩。八五四农场副场长王德山任总指挥,投入1000余人,于9月开工,当年完成土方35.6万方。1960年涝灾,东方红水库下马,本工程随之被废弃。
  2.1976年八五一○农场决定修建四级湖水上岗工程,l977年5月,由谭克信任总指挥,投入ll0余人成立专业施工队,建泵站及红眼哈渡槽100米工程,l979年竣工,共投资105.77万元,其中一泵站34.28万元。当地生产水平并未进入灌溉阶段,因而未修配套灌区,成为闲置泵站。
  五、水利队伍
  1958年第一水利支队,队长蒋伯贵、副支队长宋连香负责青年水座施工任务。第二支队负责云山水库施工,以后转东方红水库施工。
  1976年成立管理局水利大队,是l969年湖北闸竣工留下人员所组成,队长卓德玉,曾参加湖北闸、云山水库二期工程、别拉洪河会战、穆兴东堤等施工。水利大队长刘金权、书记王直敏。
  1982年3月在水利大队基础上成立工程公司,下设两个基建大队,一个水利大队,职工800余人,机械40台套。经理赵德坤,书记夏廉。l983年冬公司撤销,水利大队划归八五六农场,基建一大队划八五○农场。基建二大队组建为建筑工程公司,经理杨欣,书记夏廉。
           全垦区现有(1985)水利专业人员统计


  
             水利施工机械统计           单位:台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指导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创建时期以蓄水灌溉为主,忽视了防洪排涝,修东方红水库、运河、西大岗水库,因没有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而下马。采取的“三边”方针,强调数量,忽视质量,云山水库至今仍是险库、病库。1961—66年以防洪除涝为主,又忽视了灌溉。1975年后少雨干旱,又发展小白龙,机井,不适当地进行四级湖水上岗工程。在投资使用上和施工力量的安排上没有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到处撒胡椒面。
  (二)重建设、轻管理、至今不少骨干工程没有一个管理站,不少工程遭到破坏。
  (三)工程不能配套:有的排灌渠系有干无支,有支无斗,水工建筑物(机、泵、管、带)缺数更大,真正完成配套的工程不多,远不能达到预期排、灌效盖。各项灌溉设计面积54.88万亩,1985年实灌66,132亩,为12%。治涝面积213.58万亩,其中达到5年一遇标准的119.55万亩,实际上只是干、支沟道控制的面积,绝大多数田间工程没有配套,今后工程配套的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四)工程质量差:不少工程存在隐患,带病运行,现有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1.76万亩,实灌面积仅占4%。
  (五)工程数量大,效益低:、累计完成土石方l.1亿方。平均每亩耕地占有25立米,其中有些条田、方田沟是挖了填、填了挖,加上风沙淤积,损毁等,有效土方就不多了。除防洪工程、河道截弯取直工程等效盖比较显著外,排灌的效益都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