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房屋建设一、建设历程
创建初期,执行“就地取财、因陋就简”的方针,场部利用日伪残留房框、房基修复使用。生产队建拉哈辫、土坯房,宿舍是马架子。
1953—1957年,均按“房区标准规划图”进行。这个规划图,居民点均为四户一栋或六户一栋的平房。每户1间半,计30平米,栋距前后25—30米,左右各15米,取横成排,竖成行的布局。由井字形道路分割成方形居住小区。室内狭窄,造价较低,但屋外宽敞,宜于饲禽养家、畜、种植蔬菜,建筑设计强调坚固、实用、保暖。那时建的砖瓦房占多数。
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进场,住房紧张,执行“百花齐放”的方针。靠山的盖“马架子”、平原地区切草垡片垒墙,割羊草苫顶,糊纸作棚,矮小狭窄,屋内潮湿,保暖性差。
1959年起陆续改进,因墙体材料各异。分为:拉哈辫、草垡片、泥又墙、树条编、土坯、干打垒等。在型式上:平原多建朝鲜式,省木料、墙宽约70公分,保暖适用,而且不用钉子,铁件,窗户上下两扇,纸糊,门窗不用合页,柳条棚顶,上铺碎草压泥,冬暖夏凉。每栋65平米,一明两暗,住两户。多请山东老太太剪窗花粘贴,美化新居。
山区多建土坯房、大窗户的农村形式,房顶披草,由于基础浅,冬季冻胀,第二年就向南倾斜,用木杆支撑。群众形容为“弯着腰、柱着棍、披头散发掉眼泪儿”的草房。
马架也有高级的。八五一一农场十五队有一栋保存到1968年,它造型特殊,前有一间平房作厨房、书房,墙用小木杆编后草泥糊实,所苫草梳理后一层一层用泥粘上,三年后均长青苔。
1964年起,生产用房均为砖瓦结构。家属住房兴起“穿靴带帽”房,即石基础、砖柱、瓦盖,墙仍用土坯以白灰厚刷,白墙红瓦,青石基,配以绿檐板,确也生机盎然。
1969年开始,执行“永久性建设”方针,设计标准为砖墙瓦盖、石基础、双层玻璃、灰棚、二室一厨、水泥地面、四壁白灰粉刷,火墙、火炕、三门四窗。后墙加宽到50公分。一栋两户或四户。
1978年起,职工家属房,因孩子均已成人,都要求住得下、分得开,平面布置灵活,采光面积大,自然通风朝阳好。新建住宅都增加仓房9—15平米;公用建筑向楼房发展,并出现砖混结构拱房。
八十年代建筑类型向小城镇方向发展,场部地区建有:老干部楼、科技楼、青年楼和公用建筑的办公楼、教育楼、住宅楼、商业楼、招待楼、俱乐部。
家属住宅也纷纷建设自来水、土暖气、菜窖、上下水道或渗水井。云山农场十一队的花园村。宁安农场四队的三化(道路沙石化、房屋砖瓦化、住区林园化)一部(俱乐部)两场(灯光球场、排球场)一家(青年之家)五室(图书、游艺、音乐、体育、文化)均成为参观学习的榜样。
八五七农场公共建筑,除主体建筑外,增建了建筑小品,包括栅栏、院门、小桥、花池橱窗、路灯。造型美观,加上环境绿化,起到步移景迁的效果。区内道路经过区划和修整,大道两侧水沟边坡用毛石砌筑,达到路边整齐、流水畅通。并新辟l000多平米的农贸市场、设置防雨金属摊棚,井然有序。l984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
1985年全国兴办家庭农场,部份房屋向用户转让产权。
1985年末房屋实有面积 (万平方米)
历年房建工程及竣工造价
1985年单位造价中,混合结构为237元,砖木结构为174元。
二、代表性建筑
八五七农场在场部建两栋砖混结构的二层楼:东侧为招待所,西侧为国营百货商店。两面临街,楼型新颖,窗面狭长,上下对称,外墙抹灰,面层不加粉饰,给人以真实朴素之感。
宁安农场商业楼:主建二层,局部三层,是一座具有现代化风格的建筑。基本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用效果与立面要求的统一。整个建筑显得实用、朴素、大方。
八五一一农场青年新婚楼:建于l982年,建筑面积2500平米,平米造价167元。三层楼房,共65户。其中三个三室户,21个一室半户和41个一室户。每户均有单设厨房、厕所和阳台。每个单元还设有垃圾箱和l0平米杂物小仓房。每户住宅建筑面积:三室户68平米,一室半户39平米,一室户33平米。
三、总结和推广使用的几项科技成果
(一)“田”字布置平房住宅,每栋4户,每户45平米以内。外墙490毫米,内墙240毫米,将一户住房平面分为4间,进门是厨房,开间是2375×4000毫米。其后是小间卧室2375×2625,厨房的一侧是起居室,用火墙间隔,开间3375×4000,其后是小间卧室(与另一卧室相通)用火墙间隔,开间3375×2625,窗子南大北小。这样布置,保温好散热慢,如使用土暖气,其效果更好,各场普遍推广。
(二)墩式基础,代替条形基础,节省基础造价40—60%。墩的立面采用锥形(上小下大)便于适应冻拔,墩上用圈梁或拱板连接。l966年起在八五一一农场修配厂首先应用,逐步普及,墩基础的材料: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块石混凝土和浆砌块石等,在冻层地段的基础表而要保持光滑、平正、基底要埋在多年平均冻土层以下20—25厘米处。
(三)爆破短桩基础:经过钻孔和爆破扩孔成形,下钢筋网,灌注混凝土而成。孔底超过冻层,上设承台与圈梁连接,节省开挖土方和混凝土量,降低基础造价20—30%。多用于楼房建筑。由于土质承压大小和爆破后的成孔情况,混凝土灌注后的质量情况不易检查,因此在1982年八五一一农场医院,八五七密山刨花板厂主厂房工程都由于设计、施工问题,导致楼板裂缝下沉,进行了补强措施,造成较大损失。所以在地质资料不全,施工检查手段不严的单位,不宜推广使用,防止产生产重后果。
(四)沙基础、浅埋基础:沙基础是利用沙冻胀量低的特点,用水撼沙或振动夯实沙代替一部份浆砌石基础,在产沙或混合沙多的单位,均有使用。多用于平房住宅。
浅埋基础的合理数值,是省低温建筑研究所于l976年分别在八五四,八五一一农场设冻土观察站并取得数据。如兴凯湖地区一般平房基础埋深1.4米,即可防冻。
(五)拱型结构的使用:l973年首先用于菜窖,解决木结构的易腐朽问题。八五一一农场的库房用双曲拱屋盖。八五七农场的职工宿舍用拱屋盖,效果均很好、又解决木料不足问题。
另一种是使用拱板和折板的钢筋混凝土屋顶,预制或现浇。拱板中间空,板下吊顶防寒,与木结构相比,可降低造价l5—20%,兴凯湖场使用过6、7、8、9、12、15米6种跨位,总而积达2.3万平米。八五一一场啤酒厂、猪舍用此法解决防潮问题效果均理想。
(六)在房屋设计,施工上为求保温,采用:住房烟囱内加陶瓷套管或用水泥砖砌;减少北窗面积,窗外覆盖塑料布;山墙和后墙加厚;天棚铺设锯末,珍珠岩、炉渣;地面下铺炉渣、炉渣混凝土,少用明石多用砖;保温省煤增大南窗充分利用阳光朝向,建双层玻璃等。
(七)锅炉集中供热利用余热取暖:首先将蒸汽供热改为由一个锅炉房统一供热。八五一○农场场部l980年扩建招待所锅炉房,取消机关锅炉房,教学楼的锅炉房不建,统一供热。原来每年平米耗煤ll9公斤,集中供热后降到55.7公斤,节省53%。现在总供热1256万平米。每吨供应31.40平米,尚有潜力。
管理局机关锅炉房l984年冬集中供热,管路用水泥珍珠岩瓦保温,2台4吨锅炉,供热4.8万平米,每吨供热面积达6000多平米。
八五一一农场l981年利用奶粉厂余热,供中学教学楼3720平米温水取暖,每年可节省1.5万元。
(八)用压力罐供应自来水,可减少水塔设备。兴凯湖场场部地区已推广860户,只用7万元,与水塔供水系统相比,可节省投资77%,在连队很有推广价值。
四、主要经验教训
(一)1958—1960年基建投资比例失调,生产性投资占83.9%。工业盲目上马的有八一钢铁厂、磷肥厂、糖厂、水泥厂、木材综合加工厂,罐头厂和14座孵化大楼,都因资源不清、勘测不周而下马,仅杨岗罐头厂即报废房建26115平米,损失278万元。34座1.5立米容积的炼铁炉、糖厂房框架等也都报废。
(二)1959年建虎林西楼办公室,基础工程砌石有700多方,因强令五天完成。只有10个瓦工,每人每天要完成l4立米砌石任务,只好把石头抛下去一灌浆就了事、基础有大小空洞。
(三)不遵守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要求,盲目抢进度。八五○农场二分场新盖成的房屋就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