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干部工作一、历年干部构成情况
历年干部情况统计表(一)
历年干部情况统计表(二)
历年干部情况统计表(三)
二、历年干部调入调出及考核使用情况
垦区是1956年建立的,当时有铁道兵部队转业干部2813人,后来接收了省公安部门的几个地方国营农场、劳改农场和一部分地方干部,到1957年各级干部总数共4729人,l958年又接收大批复员转业官兵,其中各级干部达40076人,加上原有的干部,总计为45000人。1959年农垦局又与虎林、饶河县合并,干部队伍增加到五万余人。但到1958年下半年开始,大批干部调往其它各省市和垦区,支援各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到l962年底,共调出干部三万人左右。
1956年建局初期,局党委特别重视干部的培养,在勃利县成立集训大队,开办了会计、统计训练班,培训学员275人。
1958年10月,全局开展了审干工作,全局干部总数55762人,应列入审查范围之内的干部是33448人,其中确定为审查对象的l600人。通过对干部的政治历史全面审查,为以后的培养训练、提拔、使用打下良好基础。这项工作到1959年底基本结束,最后确定审查对象为1363人,已查清的干部l228人。但当时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在审干工作中,存在着逼、供、信和扩大化的偏向。
在干部的使用上,l958年12月,农垦部决定抽调一批农场、分场、生产队级干部到北京双桥农垦部干部学校学习,从垦区抽调300名学员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学习,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为了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从垦区又调出大批转业干部,仅在1958年就调出5600人去富拉尔基参加工业建设,l959年又调出9804人到黑龙江、内蒙、甘肃、新疆等地,参加工农业生产建设。
1959年前后,由全国各地送来垦区劳动锻炼的所谓“右派分子”共2016人,其中属中央各部的有1236人,属局县各农场的780人。l959年国庆节期间,按当时政策摘掉右派分子帽子的有266人,占全部总数的l3%,到年底止,对所有“右派”都摘掉了右派帽子。
1960年局县委发出《关于干部下放劳动锻炼和在职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精神规定:局机关在职干部每人每年必须保持四分之一的时间参加体力劳动,总场(厂矿)以下的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年要保持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参加劳动并指导生产。这项措施对改变干部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克服主观主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961年以后,对干部采取边考核,边调整,边培养,边提高的方针,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和离职学习等方法,使垦区广大干部不仅在劳动上得到锻炼,而且在思想作风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966年“文革”开始以来,给广大干部带来了灾难。到l968年四师组建时,全师98名场级干部中,被“打倒”的就有46名,“靠边站”的32名,“解放”并结合到班子中的仅仅18人。
从1974年起,领导班子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全师共选拔24名青年干部进入场处级领导班子。到l975年,全师已选拔培养了l278名中青年干部(其中青年515名),并注重了女干部的培养(281人)。
1979年根据垦区建设需要将全管局5837名以工代干人员转为国家正式干部,其中处级干部l4人,科级干部97人。l984年管局又将3624名以工代干人员转入国家干部。
牡丹江农垦局系统专业军官情况统计表(一)
1960年2月28日
牡丹江农垦局系统专业军官情况统计表(二)
1960年2月28日
外调干部情况统计表
到1984年,全局共有知识分子干部5507人,占全局干部总数50%,其中高中级科技人员676人,初级科技人员3746人,另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392名干部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彻底平反,对91人被错划为右派的全部复查改正。对l08人在历史上受各种处分的重新进行了复查和改正,作出公正的结论。此外,对他们的住房,子女就业,两地分居等方面的问题都做了妥善的安排,使他们心情舒畅,积极为垦区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其中有601名知识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按照中央把各级领导班子逐步建成革命化、知识化、年青化、专业化的要求,经过实际考察,全局共选拔784名年富力强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充实到科级以上领导岗位,其中局级8人,场处级161人,科级615人。
从1983年起,管局第三梯队建设工作已纳入工作议程,局、处(场)、科、队四级后备干部队伍逐步建立起来,数量质量逐年提高,初步形成了制度。l983年处级后备干部110人。l984年处级后备干部142人。到1985年底,全局后备干部局级15名;场处级203名;科级401名。
三、老干部工作
1973年9月,四师政治部发出《关于老弱病残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问题的通知》。
1980年12月,管局党委又发了《关于妥善安置老干部的补充规定》实行了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从优的原则,几年来全局干部退居二、三线及易地安置情况见下表:
老干部工作,全局各级党组都很重视,本着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从优的原则,到1984年底,农场均成立了老干部活动室,并建立了老干部管理机构,专人负责他们的政治学习、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同时还安排他们每年定期体检和疗养,积极开展先优评选活动,使老干部工作逐年走向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