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畜牧事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畜牧事业发展概况



   一、三级制农场时期
  1、1954~1957年:从无到有,以自给性畜产品生产为主。
  1955年组建农场时,只有铁道兵五师拨给农场的336头驮炮的马和骡子供作畜力运输的役畜。
  1955年1月,由新疆石河子引入阿尔泰美利奴半细毛羊100只。同年,先由虎林当地购入幼猪184头,进行肥育。又在虎林地区购买役马120匹,由总场部运输队和六分场饲养,主要解决拉爬犁运木,拉车和拉犁开荒。新疆运来的羊当年受胎率很低,死亡率也高。在养猪上,由于饲养管理不周,猪舍保温设备差等原因,造成猪群发育不良,死亡率高,除一部分猪供本场职工肉食外,其余部分在1956年4月全部卖出。又于7月从哈尔滨香坊农场引入哈白种断奶仔猪442头,育成后备猪在四分场饲养,1957年,这批猪迁往云山畜牧场。
  1956年,又由东北农学院引入,“考力代”细毛羊50只,1957年,迁往云山畜牧场。1956年,对羊采取多次配种和加强饲养管理以后,受胎率已达到100%,双胎率达到30%,羔羊的死亡率从29.09%降低到14.07%。1956年末,有绵羊240只,两年出产羊毛1292.36公斤。两年来共死绵羊82只(其中羊羔73只)。
  1956年,由内蒙古引入蒙古牛1,000头,以后分到五分场、四分场、云山畜牧场及六分场等单位。
  1955—1957年,农场基本上是以解决吃肉及役畜为主,主要发展猪群、羊群、牛群和马群等大牲畜,并以草食动物为主。1956年,在畜牧方面提出的任务是:贯彻农牧结合的方针,提高农业付产品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1957年畜牧业生产的方针是:重点发展、集中管理、分散经营。并根据当时基建工作跟不上和饲料不足的情况,决定以养猪为主,积极的展开母猪繁殖和牧畜的改良工作。至1957年底,已有畜群存栏数为:猪1,996头,(其中繁殖母猪360头),黄牛1,184头其中成母牛607头;马骡962匹(其中繁殖母马495匹);羊群338只(其中成母羊185只);兔群1,946只;蜂117箱。
  2、跃进中的畜牧业,大上快上的1958和1959年,为开始向国家上交畜产品打下了基础。
  1958~1959两年,在畜牧业上,无论是畜禽的绝对头数或品种都有很大的增长,1958年王震部长来农场视察时指出应大力发展养牛、养羊、养猪和养禽,尤其是发展草食家畜和养禽生产。
  1958年,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以猪为主的全面发展。措施是:改良品种,加速繁殖,改进饲养管理方法,杜绝死亡。年初仅有猪、役马、役牛三种牲畜,年底即增加了鸡、鸭、兔、鹅、蜂、蚕、以及野生动物等十三个项目。畜牧人员由200人增加到748人。各分场都建立了畜牧基地,饲养设备上也有很大改进,增设了粉碎机。电器孵化器等,并新建8,532平方米畜禽舍,其中禽舍907平方米,加上前两年所建猪舍15,973平方米,猪舍达22,029平方米。
   1958年,新增加的畜禽品种中,有朝鲜来的种牛,牡丹江种畜场来的种公马,来航鸡、内蒙古来的役牛和役马,红色草原牧场来的乳牛,辽宁来的柞蚕、北京来的鸡和蜂、哈尔滨来的鸡和猪,宁安农场引进的宁安黑猪、兴凯湖来的种鱼等。1958年,农场柞蚕的成长情况,出丝率和丝的质量并不亚于辽宁本地养的蚕,当年共收获3万多斤蚕茧,并试制出柞丝和柞绸。
  1958年底,牲畜的绝对头数比年初有很大增长,猪增长240%,役牛增长28%,役马增长35%,至年底鸡达到8,209只,鸭5,125只,兔1,239只,鱼60万尾,蚕398把,另外还有饲养狗及熊、鹿等动物64头。
  为了给机械化,电气化创造条件,1958年改变了过去分散饲养的办法,采取集中饲养,同时固定饲养员,建立责任制,加强防疫工作,进行防疫注射。四分场1头母猪年产3窝。产仔53头,成活47头,成活率88.67%。
  这一年,从复转官兵中培养一批畜牧干部和技术人员,充实了畜牧队伍,为以后的畜牧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959年,我场遵循“以农为主,大豆、猪鸡为纲”的方针及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在畜牧生产中具体贯彻重点与一般相结合,专业与付业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以繁殖为主,以猪、鸡、鸭为重点,大力发展猪鸡与乳牛,大、中、型同时并举,以大型为主,向现代化发展,做好饲料生产与采集工作,建立饲料基地。1959年,由内蒙古引进山河奶牛100多头,由北京、锦州等地引进黑白花奶牛500多头,分到五分场,云山畜牧场。猪群年终存栏了,220头,比1958年增长59.5%,其中繁殖母猪达到2,641头,比1958年增长175.7%,鸡群年末存栏18,812只,比1958年增长129.2%,其中成母鸡6,986只,鸭群年终存栏3,718只,其中成母鸭2,054只;乳牛年末存栏824头,比1958年增长40%;黄牛年末存栏1,803头,比1958年增长55%;马群年终存栏2,750匹,比1958年增长238%。
  1959年6月13日,局召开畜牧会议,在会上传达了王震部长指示,在我场五分场场部建一栋孵化楼,配了3台孵化器,全年孵化(1月冷,8月热不孵),每月一批,一年可孵化鸡45,000只。
  1958—1959年,除生产自用猪、牛、羊、禽肉共20,951公斤外,还生产牛奶63,015公斤,蛋类3l,325公斤,为改善职工生活,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物质基础。除充分利用农作物付产品做饲料外,还专门种20,632亩粗青饲料地。
  1959年,农场在畜牧生产建设上还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开展了金霉素生产,全场建立五个生产单位。幼畜、幼禽普遍喂以金霉素,因而促进了发育,减少了消化道疾病和幼鸡白痢等病症,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2)控制白肌病:根据几年来仔猪死亡的教训,仔猪和妊娠母猪必须在越冬期间喂一定数量的青料,这对于消灭白肌病,保证仔猪健康成长有直接的作用。为此,我场在越冬期间就有计划地进行青饲料的贮备和饲喂,因而使几年来严重威胁仔猪育成的白肌病基本得到控制。如1957年,我场仔猪因患白肌病而死亡的达到74.8%,1958年下降到23.7%,1959年据不完全统计在4%以下,保证了大批仔猪的育成。
  (3)推广人工授精,改良家畜品种,提高了繁殖率。如五分场全场养蒙古马,本地母马采取用主型种公马全改良培养优良马群,普遍开展人工授精工作后,大部分畜群繁殖情况很好,马繁殖率已达40%,从体尺来看,也有显著增长。
  (4)不断地深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有力地推动畜牧生产,总场组织了三次全场性的畜牧生产大检查,并召开了四次专业会议,以检查生产,解决问题,布置任务。通过这些检查和会议,不仅扭转了两个落后队的生产不利局面,而且大大地推动了全场畜牧生产工作,以点带动了面。
  (5)加强人员培训,充实畜牧生产队伍,以提高畜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组织了一次兽医训练班,培训练习生56名,基本保证每个生产队配有练习生一名,并培训了柞蚕技工5名,大大加强了柞蚕生产队伍。
  (6)为了解决畜牧发展的饲料问题,缓和当时饲料供应的紧张现象,我场除经营管理好计划内播种的饲料地外,并大力利用春开荒播种敝饲料地,建立了饲料基地,组成青贮队伍,为畜禽越冬贮备足够的青料,多汁料及干草等。还开源节流以缓和当时饲料供应不足,并动员各分场、队大力采集草籽,收集农付产品,规定畜禽大力放牧,大力培养和打捞昆虫、蛤蜊、蝌蚪等和其他动物饲料。从五月份开始,全场开展了每人每日节约一两粮食的运动,以支援畜牧业的发展,教育全体畜牧人员在保证畜禽有足够营养的原则下,历行节约,杜绝浪费。
  (7)大力进行畜禽舍建筑。1959年,共完成畜禽舍27,055平方米,其中猪舍4,968平方米,禽舍18,699平方米。总场并发动场直机关干部和职工拣旧砖40万块,价值32,000元,保证西岗大楼在10月1日前完成外部工程,以便当年冬天育雏站投入生产。
  3、1960~1962年,是灾后困难,畜牧生产受挫的三年。
  1960年,我场在畜牧生产上的方针是:以大为主,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以鸡、猪为重点,发展速效养猪业,相应的发展奶牛等,适当的发展羊、鱼、兔等。
  1960年,王震部长指示快速发展畜牧,大力发展养鸡,制作孵化器50台,总场联义(太和畜牧场)设养鸡队,进行孵化,孵化的雏鸡除联义养鸡队饲养外,其余多的分到四分场和云山畜牧场饲养,要求联义养鸡队雏鸡存栏数二十多万只,四分场一万只,云山二万只。当时五分场建设孵化大楼一栋,种鸡舍六栋,面积达10464平方米,种鸡队家禽年末存栏要达到4,364只。
  1960年,以五分场七队作为试点,进行了规化。该队的经营方针是畜牧为主,农牧并举,是分场发展畜牧业的重点队之一。万头猪场设在自然屯,并要利用队部旧房养一万只产卵鸡,当年自然屯猪舍施工总面积达两万平方米,(1961年下马,现已拆除)当年投入生产,饲养基础母猪700头。五分场养猪达5,000多头,年末存栏11,726头。
  1960年,我场还由牡丹江东升畜牧站进入纯种苏白猪50头,分给联义畜牧队做为种猪群饲养,又由八五二农场进“苏东拉”种马一匹,分到四分场饲养。但由于农业上遭受三十多年来虎林地区所未有的特大涝灾,粮食欠收,饲料紧张,再加上天气不好,畜群保有量除草食动物及用粮少的乳牛、母鸡外都急剧下降,猪群年终存栏1818头,比1959年减少74.7%,其中繁殖母猪659头,比1959年减少71.3%;鸡群年终存栏11,868只,其中成年母鸡7275只,比1959年还增长4%;鸭群年终存栏1,908只,比1959年减少近50%,其中成年母鸭1,502只,比1959年减少27%;乳牛年末存栏855头,比1959年增长3.6%,太和畜牧场畜牧队1头母牛该年1胎生2头小牛犊。
  1961年5月以后,农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组织放牧,狠抓畜牧复壮工作,对不能使役的瘦弱马群组织昼夜放牧,从而节约大批精饲料,而且保证了各种畜禽的正常生长。
  1961年6月,云山畜牧场改为畜牧繁殖场,以繁殖饲养多种畜禽改为以繁殖猪、鸡、羊为主,其它为辅,把最好的荷兰二、三代奶牛集中于西岗场直畜牧队饲养,做为核心奶牛群;羊全部集中云山畜牧场一队成立一个排,专饲养羊。从密山孵化出来的小鸡开始转到五分场孵化楼饲养,有一万多只。又从北京引进芦花鸡,萝边红,火鸡等优良品种500多只,总共饲养达30,000多只,年终存栏7,667只。
  由于1961年贯彻了两包三定一奖制度和整顿,巩固,提高的方针,正确地处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公养,集体养(指食堂)和私养畜禽工作,均处于稳步发展状态,食堂养猪养禽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由于贯彻了大集体小自由的政策,家属养禽业也有很大发展,很多家属都饲养一定数量的鸡鸭鹅,个别户还养了猪、兔等家畜。
  总之,灾后困难时期的1961年和1962年年终存栏畜群保有量更为减少,由于饲料严重缺乏,大批牲畜在1960年后由于饥饿造成营养不良,大批死亡,家禽被淘汰,主要保存了一部分公母畜。另一方面,蛋、牛奶、羊毛及蜂蜜等产品上交量也相当多,两年来共生产猪肉21.3吨,其中上交2,035公斤;牛肉36.1吨;羊肉11.8吨,禽肉4.8吨,其中鸡肉3.4吨,鲜蛋4.6吨,牛乳214.2吨:羊毛1吨;蜂蜜3.8吨;还有羊皮870张,牛皮192张,其他皮张375张。
  8年中,我场共为国家生产猪肉279吨,其中上交85吨;牛肉119吨:羊肉18吨,禽肉17吨,其中鸡肉11吨,鲜蛋47吨多,牛乳405吨,蜂蜜6吨;羊皮998张,兔皮87张,牛皮671张,其它皮533张,羊毛4,368公斤,其他毛93公斤。
  二、两级制农场时期(1963—1974)
  (1)两级制的八五○农场,畜牧上基本以养奶牛和猪为主,且多分散在各队公养,仅保留一个畜牧队(现26队),该队畜牧生产发展也不大。1964年该队的羊全部处理完,转为养奶牛和猪,另有少量鸡、四只鹿。1966年有奶牛20多头,猪80多头,鹿8只,鸡300多只。1967年建新点(现队址)后,盖1栋鸡舍,1栋猪舍。从建新点到1975年并入三十八团二十六连后,土地面积迅速扩大至1万亩左右,除种植业外,以养猪为主。(二级制八五○农场,1963~1974年共生产肉类947.1吨,其中猪肉875.9吨,蜂蜜4.8吨,牛奶504.4吨,羊毛3.43吨,鲜蛋49.1吨,鹿茸444.5两)。
  (2)农垦部实验农场——三十八团
  1963年,原八五○农场五分场改为农垦部实验农场,其奶牛队前身是原五分场于1959年成立于九队的畜牧队。当年11月,由海拉尔购入三河奶牛200头,并由北京购入“克思托罗姆”白种公牛在五分场进行黄牛改良。
  1960年11月,畜牧队改为奶牛队。当年牛群放牧点主要在穆棱河边草甸子里,春天主要是野干草,牛不爱吃,再加上饲料不足,牛的死亡率很高,到年末只剩下成年牛60多头。该队于1961年2月又搬至云山水库西,与原住在这里的四队的一个排合在一起。此时全队干部职工已达120多人,有地四千余亩,到年末大小牛一起又发展到140多头。
  1962年,从内蒙购入成年奶牛50头。1962年,牛奶无销路,每斤3分钱都卖不出去,秋天开始用手摇奶油分离机加工生产奶油,把奶分离出奶油后再拿去喂成年牛,减少了浪费。但由于越冬饲草贮备不足,1963年春牛群死亡率又升高,到夏天青草上来时仅有150多头。
  1963年,由内蒙古公主岭引入短角牛100头。
  1964年以后,从鸡西购进奶牛犊70头,牛群又发展到200多头。1964午,开始种青贮玉米,调进一台苏式牵引青贮康拜因,青贮窖发挥了作用,保证了牛群在冬春两季中有优质饲料,增强了牛的体质,提高了牛的产奶量,加工炼乳改为两班作业。并兴建砖木结构的挤奶间一栋(585平方米)。
  1965年,牛奶产量突破日产千斤关。双班加工炼乳也不能及时处理完鲜奶。该年盖了一栋125平方米砖瓦结构的炼乳室,砖瓦结构牛舍六栋计11500平方米,所有奶牛均住进新牛舍。
  1967年,牛群发展到300多头,并由辽宁锦州购进黑白花高产成年奶牛30头。在同样的饲养条件下,黑白花比三河牛产奶量高30~50%。从此逐渐淘汰三河奶牛与短角奶牛,以发展黑白花奶牛为主。
  1972年,从北京购进黑白花母牛犊50头,使黑白花牛占整个牛群的比例由30上升到50%。
  1973年,又从北京进黑白花犊牛50头,同时把48头成年三河牛调给十队。1974年,奶牛队因草甸子和部分放牧场被开垦为耕地,打草、放牧都较困难,秋天打草,运草占用的劳力很多,路程远,工效也不高。当年开始在早收的麦茬地播种玉米,到冷时可长一米多高,做干饲草,牛也爱吃。
  从农垦部实验农场成立后,1963年即在广泛发动群众总结畜牧生产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畜牧生产措施,从整顿畜群,健全畜牧组织,重点充实畜牧专业队,建立饲料基地,做好畜禽基本建设,加强种畜管理,建立正常繁殖制度,做好防疫检查工作,杜绝传染病的发生入手,建立健全牲畜良种繁育制度,技术档案制度、兽医防疫卫生制度、积肥制度等,畜牧工作有所好转,正式地把畜牧工作纳入党委工作日程。特别在1965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全场农业生产形势大有好转,饲料丰富,各类畜群不断扩大和发展,畜牧生产形势随之有所好转。为继续保持畜群质量,又从外地引进一部分种畜,有苏白猪、长白猪、克米洛夫猪等,在原有的基础上,培育并利用饲养母猪群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种公猪纯种化,提高了生产经济效益。1965年,从呼蒙大黑河调入短角公牛8头,母牛11头。
  随着多种经营的发展,1967年,开始养马鹿(当年仅1头公鹿、3头母鹿)。1970年,开始养蜂(当年35箱),同时在原来付业队的基础上,为适应兵团炮兵的需要建立了种畜队,以养马为主,繁殖和培育良种马,供全团使用和卖给地方或支援其他单位做为种马。
  文化大革命期间,畜牧生产发展幅度不大,速度不快,除奶牛生产外,生猪饲养基本分散各队,以自给生产为主。到1974年末,全场存栏生猪5,125头;鹿35头,其中母鹿16头,蜂140箱。农垦部实验农场1963~1974年共生产牛奶2859.5吨,禽蛋86吨,羊毛7.33吨,猪肉636.23吨。
  三、1976—1982年全场由先以养猪为主转入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大发展时期。
  1975年,三十六团部分连队并入三十八团时,调入黑白花奶牛400头,加速了奶牛生产的发展速度,养牛单位已扩展到十连、十一连、五连等单位。
  1976年,我场畜牧发展的方针是以养猪为中心,继续贯彻以积极发展公养为主,扶持鼓励集体和户养的方针,促进了养猪生产的发展,提倡大养其猪,开展养千头猪的单位,除二十六队1976—1980年连续五年共上交肥猪5052头,年均千头以上外,还有三个连队上交肥猪100头以上,母猪繁殖也有不同的提高,如二十六队、二十三队、二十八队、十六队及二十二队等单位,饲养基础母猪,都闯过了双月仔猪断奶窝重400斤以上的大关。到1981至1982连续两年特大涝、旱灾害,粮食缺少,饲料短缺,肥猪停止上交,成肥猪大量压圈死亡,因而亏损。猪群头数也急剧减少,全场年末存栏数1981年为5,263头,1982年仅有4,570头,与1976年—1980年年末平均存栏数12,774头相比,下降了143%~161%。
  在发展养猪的同时,养牛业在原有基础上也急剧发展,1976年,由上海接回英国进口短角牛7头,其中有2头公牛留配种站饲养,其余5头母牛分给一队饲养,2月4日用生石灰垫圈燃着铺草熏死。
   1976年,畜牧队养鸡3,027只,1977年为3,214只,产蛋22,300斤。到1978年该队由养马改为养牛,马匹由场部统一处理,从大庆红色草原调入186头奶牛,当年产奶170吨,鸡2,239只,产蛋23,920斤,1980年奶牛达205头,产奶473吨。鸡1,200只,产蛋8.49吨,到1981~1982年奶牛数量又下降到183与160头,产奶为434.7与485吨。鸡到1981年仅剩700只,产蛋1.113吨。
  1978年,从大庆调入黑白花奶牛80头给八队,到1980年该队大抓了育成牛的培育和配种,淘汰了一批低产牛。同时场决定:设计一个容纳500头奶牛的机械化养牛点,建在一队东边,暂进300头,逐步发展扩大。
  1981年,八队畜牧生产情况最好,成年奶牛~1980年减少20多头,但牛奶年总产量仍接近上年度总产量;成本费比上年度下降18%,年终盈利达到11余万元,在大涝之年养牛仍获得高产。
  大灾之后,农场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畜牧发展的方针是:农牧并举,积极发展养牛,大量发展养禽,稳定养猪生产,达到自食有余,适当地发展羊、鹿、禽、蜂等,畜牧生产虽有些波动,但还将畜禽的核心基地保持下来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十几年来,畜牧生产有所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来草食家畜发展较快,牛羊总头数由1974年的897头上升到1982年的2,120头,增长了将近1,4倍,而且收效较好,每年除自给外,还上交国家一定的产品和提供工付业的原料。但总的看来畜牧业总产值才占农业总产值的8.1%,还相当低。到1982年末存栏数为:生猪4,570头,马286匹,黄牛487头,羊731只;其中繁殖母畜为:生猪416头,马48匹,黄牛79头,奶牛498头,羊282只。
           1975—1984年奶牛生产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