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闭路电视
第一节 闭路电视
光线网络建设
1995年前,全场仅有5个基层单位安装了地面接收站,只能接收8套电视节目,收视效果较差,边远生产队收看不到农场的自办节目。
1995年后,农场有线电视台陆续为二队、六队、七队、十队、十二队、十四队、二十一队、二十四队、二十五队、二十九队等11个生产队安装了有线电视卫星前端设备。
1998年,农场仍有一些单位要求新建共用天线系统。广播电视局考虑到当时的光缆传输设备价格回落,广播电视局有能力自己设计并施工农场有线电视网络系统(广播电视局在1995年9月5日,经省广播电视厅资质验定后,颁发了共用天线系统设计、安装双许可证,成为当时牡丹江农垦分局惟一获得此资格的单位),便向农场领导建议,停建小网络,改建全场光缆有线电视大系统。12月,广播电视局局长蒋忠林带领3名技术人员,在宝泉岭农垦分局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了技术考察,到北京请专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1999年1月,农场广播电视局技术人员借用水利勘察设备,进行了实地踏查和丈量。3月12日,正式向农场领导递交了《光缆建设势在必行》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农场领导决定进行光纤联网建设。4月28日,进行了公开性招标购物。经过质量价格对比和售后服务信用考察,北京“文豪”公司以美国“好兰德”公司的双6dB[1550]光发射机1台、16dB放大器2台、1550光接收机21台,总造价90.5万元中标,当日签订供货合同。7月20日,光缆网络建成开通,第一个受益单位是农场十队。光缆一期工程开通后,使农场南部21个农牧生产队全部联网,覆盖全场人口80%以上。
2000年春,中国联通公司光缆线路通过农场,广播电视局利用这个机会投资23万元,以加芯形式与中国联通公司同时施工,开通了农场一队、二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6个生产队的光缆网络。垦区惟一一家三级光纤有线电视网络体系在农场建成,覆盖全场人口达96%以上。
电视节目信号接收
1996年10月15日15时43分,农场有线电视台正式接收到中央电视台3、5、6、8共4套加密节目。经工作人员调制后于当晚22时向全场播出。农场为全国第一批转播此4套节目的单位之一。
1997年4月1日,投入资金1万元,购买了成都“世加电讯工程研究所”研制的SJF—1600型微波电视传输系统,4月14日投入使用,保证了场内电视节目信号的传输,结束了人工送带的历史。9月16日,农场有线电视台获省广播电视厅奖励的“飞利浦”数字卫星接收机一台,开通了省卫视第一套节目。
发射信号更替
微波工程一期完成后,为解决部分边远生产队收看不到农场的自办节目的问题,农场增加资金投入1万元,开始微波二期工程建设。农场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信号采用1125MHz接收上行信号,再利用1165MHz将此信号送往全场各微波接收站。微波二期工程于1997年9月7日建成,使全场各有线电视用户看到了场内的电视节目信号。这种接收电视节目信号的完成,是从无线发送方式到光缆覆盖期间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微波发送至1999年7月20日光缆开通,不再采用。
1996年初,农场新建职工培训中心楼。在大楼设计之初,广播电视局积极与农场领导和有关部门联系,建议将电视转播台发射塔建在大楼楼顶,这样既保证了发射塔的高度要求,又便于管理。3月11日,广播电视局与河北省景县鑫源铁塔厂签订合同,购买自立式20米铁塔一座,投资2. 9万元。8月28日,铁塔与农场职工培训中心大楼同期竣工。9月10日,广播电视局将100W电视发射机移至培训中心大楼发射。1999年10月15日,100W电视发射机正式停机。此发射机共工作18年。
有线电视管理
到2000年底,全场的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96%,年收视费达68万元左右。
为了使群众满意,广播电视局主动征求群众意见,研究改进措施,相继制订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分片包干负责制度》、《机修测试制度》、《定期走访制度》、《有线电视服务规则》,开展向用户承诺活动,有线电视台设立“172”故障服务台,随时随地为广大用户服务,做到了场部地区有线电视故障处理不超过6小时,生产队不超过12小时。实行工作一人责任制,即:谁接到故障报告谁负责;谁接到报告谁填写故障维修单。几年间,上门交纳电视收视费的用户就占总户数的95%,没有出现用户因不及时处理故障而拒绝交收视费的现象。
从1998年到2000年的3年时间里,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农场仍投入资金50多万元,对场部地区和四队、十六队等10个单位进行线路改造,并对场部地区用户逐门逐户进行测试,彻底改变了设备落后、收看电视效果差的状况。并将110台300MHz放大器改造成550MHz放大器,仅此一项就节省资金3万元。同时完成了新建中小学4栋教学楼闭路电视的安装任务,为电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为了全面掌握网络运行情况,制定了每年对全场放大器检查两次的制度。对全场200多台放大器各项数据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对全场4500个有线电视用户实行计算机管理,坚持每周对前端设备测量两次,保证源头信号的质量,便于检查人员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