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口

第六编 社会

第一章 人口与民族

第一节 人口


1995~2000年的6年间,农场人口变化有三大特点。
  第一,人口逐年递减。总户数由1994年的5816户,减少到2000年5614户;总人口由1994年的17273人,减少到2000年的15108人,其中男性从8642人减少到7598人,女性由8631人减少到7510人;非农业户口由1995年的7878人下降到2000年的5208人。而且在2000年的人口中还包括了外引的水稻户和养牛户已经落户的共400多人。总人口减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农场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不断增加,不但每年都有举家迁出的,而且农场职工子女有很大一部分考上学后在外地谋求职业。2000年统计,原属农场人员而外出长期不归的(包括长期在外打工的)369户,1348人。二是农场计划生育长抓不懈,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
  第二,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到2000年,在全场总人口中年满65周岁以上的老人有2847人,比1995年增加1164人,老龄人口占全场总人口的19%以上,每年平均以增加170余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行列。农场人口老龄化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在农场创建时期的第一代北大荒人成批进入老龄后,1966年转业的官兵和山东移民支边青年及投亲靠友来场的人口,也大都在这6年中相继退休,进入老龄行列。2000年,全场15周岁以下人口只有2062人,占总人口的13%。
  第三,流动人口猛增。随着农场经营体制的转换和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种植、养殖业的外来户增多,外来打工人员频繁,尤其是每到农忙季节外来打工者更是骤增。这6年间,全场每年流动人口一直保持在3500人左右。2000年,全场有外来人口2453人。
              人口状况对比表
              (1995~2000年)
  表6-1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