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壤
第一节 土壤
(一) 土壤类型:
我场地处山地平原交界处,地形比较复杂,土壤形成的种类较多,但主要的土壤类型是白浆土和沼泽土。根据1966年和1974年两次土壤普查结果,我场的土壤类-型分别有以下几种:
1、棕壤
(1)白浆化棕壤土(土壤代号3):共1,080亩,占总面积0.13%,分布在十三、十四队。植被为柞树及杂草,黑土层18厘米左右。棕壤下白浆土,无结构,紧实板结,再下层为棕色砂土母质,深达10米以上,未经开垦的用作制砖,适宜种植果树。
(2)砂岗棕壤土(土壤代号4):共2,500亩,占总面积的0.29%,其中已开垦耕地2192亩,占总耕地面积的0.67%。分布于近河岸的沙丘上,如六队、八队和七队营区周围。垦前植被为柞树幼林及杂草,黑土层厚度为18—20厘米的砂壤。下层为棕色的沉积砂土母质,透水透气性能好,保水保肥能力差,宜种植瓜菜类和薯类。
2、白浆土
(1)棕壤型白浆土(岗地白浆土,土壤代号为51、52、53):共32,531亩,占耕地面积的8.93%。分布在一队、二队、二十队、二十八队、二十九队的岗坡地上。垦前植被以柞树为主,夹有桦树、榛柴、苕条等灌木。风化粘土母质,黑土层厚度为15—20厘米。中壤、下层为20—35厘米的白浆层,片状或无结构,紧实,透水性能不好,再下层为棕色的大核状结构风化母质。由于白浆层紧实板结粘重,春融和雨季形成大量地下水,给耕作带来困难。岗地坡降较大,降水时冲刷淋溶,形成地表径流,因此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其特点之一是黑土层和白浆层截然分开,作物根系深扎不下去,开垦的时间又较长,故土壤肥力下降明显,有机质和磷含量都偏少。
(2)草甸白浆土(土壤代号为6l、62、63):共126,179亩,占总面积的23.85%,其中耕地114,08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4.8%。分布在平地及岗坡地下边。垦前植被为小叶樟、五花草,局部有榛柴及柞树幼林。地表季节性过湿,地下水位较高,沉积粘土母质,黑土层15—20厘米,中壤粒状结构,紧实,浅黄色,干后呈灰白色,再下层为灰褐色的小核状结构的淀积层,最底层为母质层。由于土壤经常处于过湿状态,底土粘重,既怕涝又怕旱、水、肥、气、热四性均不良,“三相比”不协调,养分得不到应有的释放,耕种年限又比较长久,所以形成了8—10厘米的较为坚实的犁底层。
(3)潜育白浆土(土壤代号为71、72、73、74、75、76):是我场耕地中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共有203,19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9%。分布于低平地及局部的岗坡洼地,我场南部生产队的土壤都属于此种类型。垦前植被以小叶樟为主,夹有空心柳和其它杂草。地表季节性积水,地下水位较高,黑土层15—20厘米。中壤、下层为浅灰色的白浆层,无结构,再下层为锈斑较多的淀积层,小核状结构,淀积粘土母质,剖面有明显的灰色潜育特征。由于低洼多水,微生物活动不活跃,有机质分解缓慢,有效养分释放少,故此类土壤的潜在肥力较高。
3、草甸土
(1)白浆化草甸土(土壤代号为11):共10,909亩,占总面积的1.3%,其中耕地9,80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分布在一队、二队、五队、二十队、二十九队和朝阳地区周围的缓坡下边及平地。垦前植被坡下为灌木、五花草;平地为小叶樟及杂草。地表季节性过湿,地下水位较高。黑土层17—22厘米。暗灰色,有团粒结构。中壤、下层为灰白色的白浆层,鳞片状或无结构,再下层为小核状淀积层,层次过渡不明显,淀积粘土母质,把力较高。
(2)草甸土(土壤代号为12):共486亩,占总面积的0.06%。分布于岗地下坡及平地,由于面积小,仅一队、五队有零星分布。垦前植被为小叶樟及五花草。剖面分为黑土层、过渡层、淀积层、层次过渡不明显,也不整齐;地表季节性过湿,地下水位较高。黑土层20厘米以上。暗灰色,有团粒结构,疏松、肥力较高,理化性能良好。其母质亦为粘土。由于不合理的湿耕湿翻,犁底层的加厚,通气性在逐渐减弱。
(3)潜育节甸土(土壤代号为131、132):共11,680亩,占总面积的1.35%,其中耕地10,811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3%。分布在低平地和水线边缘。垦前植被为小叶樟、柳毛、空心柳等;地表季节性积水,地下水位较高。黑土层18—20厘米。中壤,粒状结构,土壤耕性比较良好,由于地势低,受水的作用强,故黑土层下铁锈斑多,有明显的潜育灰土斑,土质肥沃。
(4)冲积性草甸土(土壤代号为19):共8,355亩,占总面积的0.91%,其中耕地7,62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3%。分布在靠近河岸的低平地。垦前植被为小叶樟,夹有空心柳;地表季节性积水,地下水位较高。黑土层18厘米左右。中壤,性状与草甸土相似,质地较轻,透水透气性能比较好,故土质也较肥沃。
(5)沼泽土(土壤代号为15):共392,264亩,占总面积的46.1%,因受水的作用不同,分为三种:草甸沼泽土,泥炭沼泽土、泛滥沼泽土。分布在低湿地及水线,垦前植被为喜湿性的小叶樟、莎草、苔草、马蹄菜、芦苇等。土壤常年积水,处于饱和状态,蕴藏着大量草炭和有机质,草炭层厚度1—1.5米,个别洼塘地深达3米以上;表层有10厘米的草皮层,下层为黑土层,无结构,有明显的锈斑,再下层为铅灰色与棕红色的过渡层,再下层为铅灰色的潜育层粘土母质。1977年以来,由于天气干旱,穆棱河水断流,因此已大量被开垦利用,近年来已扩大种植面积十多万亩。
(二)根据土地肥力和土壤质地情况,可划分为:
一等地,面积为40,000亩,主要是草甸土。是我场沿河及沿湖部分较好的土地,土质肥沃,黑土层较厚,一般在25厘米左右。有机质含量在5—6%,含全氮量0.3%,含全磷0.2%。透性较好,保肥保水能力较强。
二等地,面积122,000亩,主要是草甸白浆土。黑土层厚度在20—22厘米。有机质含量4.6%左右,含全氮量0.24%,含全磷量0.17%,是我场较好的土地。
三等地,面积285,000亩,主要是平地白浆土,潜育白浆土和部分岗地白浆土。有机质含量在4—4.5%,含全氮量0.2—0.23%,含全磷量0.15%。土质较粘,透水性能差,保水保肥能力弱,易涝也易旱。
四等地,面积215,000亩,主要是沼泽土和泛滥地土壤。分布在河滩和沿湖及泡沼低洼地区。土壤肥力较肥沃,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在6—8%,有的高达10%以上,含全氮量0.3—0.4%,含全磷量0.18—0.23%。但多属低洼地易受洪涝灾害的威胁,只要加强防洪涝措施,能成为一、二等地。
五等地,面积141,274亩,主要是沿湖和沿河的泛滥地及部分泡塘地和山地,绝大部分要经改造后才能开发利用。
六等地,面积48,000亩,这部分土地多数不能开垦和利用。
(三) 土壤肥力变化情况
根据我场目前现有耕地情况,因开垦年限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十年代初和五十年代中期开垦的约十六万亩土地,主要是岗坡地和沿河地区的土地;第二阶段为五十年代末期开垦的大约十六万亩土地,主要是分布在场区南部沿湖平原区的低平地;第三阶段为七十年代中、末期开垦的近二十万亩土地,这部分土地是沿河的河滩地和平原区的低洼地。这些土地是1977年以后的几个干旱年份开垦利用的。又都修建了必要的排水防涝工程。
这三个阶段开垦的土地肥力状况,根据农场三次土壤普查化验结果看:第一阶段开垦的土地(人们称为老熟地),肥力下降明显,黑土层一般只有15—18厘米,比原来减少了2—3厘米;有机质含量由原来的6—7%下降到3—4%,下降了43—50%;含全氮量由0.3%下降为0.2%,下降了33%;含全磷量由0.2%下降为0.15%,下降了25%。第二阶段开垦的土地,多数是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撂荒后又开垦的,土壤肥力也在下降。1963年土壤养分化验测定资料表明:1954年一1963年10年内,土地养分下降速度很大,水解氮由原来的每百克土中含7.5毫克降至5.2毫克,百克土每年下降0.23毫克;五氧化二磷由每百克土中含0.34毫克降至0.2毫克,百克土每年下降0.014毫克;钾由每百克土中含11毫克降至8.2毫克,百克土每年下降0,28毫克;有机质也由原来的7.5%下降至4.2—4.8%,每年下降0.27—0,33%;大豆产量由开荒初期的150斤下降至100斤;小麦由170斤下降至90斤;玉米由300斤下降至180斤。
1966年以后的几年中不注意用地、养地相结合,肥力下降较严重。1974年后,重视了土地的用、养结合,土壤肥力下降不明显。农场化验室1966年、1974年、1981年三次对五队、六队、八队三个生产队16个地号在15年(1966年一1981年)内土壤普查采样化验结果资料表明: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含量在15年内,前8年都有下降的趋势,特别是有机质的含量下降得较多,平均每年下降0.1555%。后7年土壤肥力有所恢复,不但未见减少,并且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有机质的含量增加比较明显,共增加了0.2852%,平均每年递增0.04075%;水解氮在15年内每百克土含量由6.291毫克降至5.568毫克,平均每年百克土含量递减0.0482毫克;速磷在15年内每百克土含量由2.724毫克增至4.3毫克,每百克土含量增加了1.576毫克,平均每年百克土递增0.105毫克。这是由于1966年以来连续偏重于施磷肥的结果,加之1981年夏秋土壤过湿时间较长,作物吸收利用减少,故速磷含量增多了。全氮和全磷含量在后7年的时间里亦有递增的趋势,但递增的幅度甚小,每百克土含量递增仅0.000060—00015毫克。
(四)土壤改良
从七十年代开始采取了复种翻压绿肥,增施农家肥料和秸杆还田的措施。为充分利用绿肥与秸杆还田等新鲜有机物质,供应活的生物能源,起到活化土性、培肥地力的作用,自1975年以后,平均每年都有几千亩地清种、复种绿肥;把秸杆还田措施的实行列为农场奖惩制度的内容之一。压绿肥与秸杆还田可以就地取材,实施比较方便,用工少,成本低,又适宜于机械化作业。因此,翻压绿肥与秸杆还田是改良白浆土工省效宏的重要途径。还采取草炭改土、掺沙等多种措施,改良土壤。从1966年至1981年土壤普查测定结果看,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全氮、全磷的含量,在前8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后7年,除水解氮有极小量的减少外,其它土壤养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