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植物保护
第七节 植物保护
对农作场的病虫害,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植保方针。我场栽培的主要四大作物的常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是:
小麦:
根腐病使用克菌丹拌种。赤霉病采取航空喷洒多菌灵。散黑穗病采用多菌灵拌种。
1972年7月中旬,我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麦田粘虫灾害。灾源是从南方突然迁飞而来的大量粘虫。来势猛、繁育快、密度大,平均每株小麦有粘虫5—10个,遍布全场麦田,咬食麦叶。不到几天功夫,139,000亩麦田的麦叶全部吃光,甚至咬断穗颈,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连地边杂草,路旁树木也一叶未存。当时倾场出动灭虫,配合飞机喷洒敌百虫。
大豆:
根腐病,使用辛硫磷加拌多福粉拌种处理防治。灰斑病,影响大豆品质等级。出现在涝年,用多菌灵拌种防治。食心虫,在结夹初期飞机喷洒溴氰菊脂,亩用量40克。蚜虫,发生在高温干旱年份。1980年调查,大豆蚜虫危害平均减产达39.5—45%,每亩减产96—123.6斤,且严重影响品质等级。被害植株造成百粒重下降,严重的枯死。1982年大豆蚜虫发生面积为130,000亩,占大豆播种面积的76.4%。防治面积为111,700亩,占发生面积的85.9%。危害严重的蚜虫量1,028只/株。平均减产59.5—87.73%,每亩损失大豆240—306斤。
玉米:
丝黑穗病,用多菌灵拌种防治。玉米螟用赤眼蜂生物防治或使用苏云金杆菌(BT乳剂)防治。
水稻:
绵腐病,采取栽培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措施,用克菌丹拌种,五十年代用赛力散拌种。潜叶蝇,采取撤水晒田,合理管理的方法,或喷乐果。
草害的防治:
我场田间杂草对农作物危害严重的有二十余种。一年生的有稗草、绿狗尾草、金狗尾草、苍耳、野燕麦、毒麦、问荆、野跖草、蓼、节蓼、红蓼、芥麦蔓、猪毛菜、风花菜、鬼针、龙葵、铁苋、藜等。多年生杂草有三棱草、眼子菜、苣荬菜、刺儿菜、芦苇,泽泻等。五十年代用人工锄草、畜力中耕或机械中耕。七十年代后以化学灭草为主。坚持常规机械灭草,化学灭草和人工拔大草相结合的措施,是控制草荒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