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施肥
第八节 施肥
一、有机肥和土化肥的使用
1957年以前,农业生产单位有积攒粪肥的习惯。将牲畜粪便积攒成堆,冬、春季送到地里,用于玉米、高梁、谷子和菜园。
1958年冬搞熏土肥,在田间挖深30—50厘米,长度和间距不等的熏肥沟,将作物秸杆铺于沟内复土点火焚熏,灰烬留于土中。土块经焚熏后,放释部分养分,对改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搞成形式主义不计实效,平整的土地挖了很多沟,反而为整地作业制造了障碍。1959年开展群众性积肥运动,采取烧、挖、换、扫、铲、拾、堆、造等积肥方法。共积肥12.15万吨,施肥面积达245,280亩,平均亩施肥千斤。还自制了一些草炭骨粉、过磷酸石灰、土颗粒肥,还有根瘤菌肥、磷细菌、固氮菌等菌肥。
二、化肥的使用
五十年代后期开始使用化肥,有硝酸铵、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等。1958年调进大量磷矿粉,各农业生产单位成立加工组,在杨岗七分场建立化肥厂,将磷矿粉与废硫酸液加工成土过磷酸钙。小麦用自制化肥作种肥,水稻作追肥。亩施氮肥8—10公斤左右。1962年以后,氮肥以硝铵为主,用量增至10—15公斤。还有少量微肥(主要是钼肥),磷肥主要是过磷酸钙,亩用量20—25公斤。氮磷比在1:1.1。这个施肥水平维持到七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后期化肥品种出现高含量和复合肥料。氮肥以尿素为主,磷肥以三料(重过磷酸钙)为主,复合肥料有二铵(磷酸二铵)。八十年代亩用量增至25—30公斤。氮磷比在(1—1.5):1。化肥除用作基肥、种肥、追肥外,还用于航空叶面喷洒微肥。
三、合理施肥
为了解决合理施肥问题,农业副场长农艺师钱大为在1980年提出新的施肥观点:“因地定产,定量补肥”。
“因地定产”的三条依据:
一是经验指标。地号在历史上曾经达到过的最高产量水平。
二是以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作为定产的重要依据。(1979年进行丰产调查,证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小麦产量相关。亩产500斤以上的地号,土壤有机质含量为8.44—11%。亩产450斤—500斤的地号,含量为5.67—8.25%。亩产300斤—400斤的地号,含量为4.63—5.03%。1980年调查,亩产600斤左右的高产地号,土壤有机质含量是6.54—13.62%)。
三是根据达到磷饱和点时的产量水平。根据试验找出各类土壤磷饱和点的幅度和所能达到的产量指标。
对“定量补肥”,1980年提出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产量指标“定量补肥”。用定产指标减去土壤基础肥力所能达到的产量水平,就是增产数量,可按每增产100斤补纯磷3—4斤。(在增产150斤以下,使亩产达到350—450斤的情况下,每增产100斤补纯磷3斤。在增产200斤—300斤,使亩产达到500—600斤高指标情况下,每增产100斤补纯磷4斤)并将土壤中速效性氮磷比例调为1.5:1,计算出需要量,实行定量补肥。
二是根据磷饱和点“定量补肥”。按磷饱和点补磷,根据1.5:1的氮磷比例补氮。按目前生产水平,一般土壤的磷饱和点在P4—P6之间,这可以作为当前定量补肥的一个指标。1981年在四个生产队的27个地号进行了“因地定产、定量补肥”的小区试验和生产示范。生产示范面积达到24,714亩,生产示范亩指标为400—600斤两种。采用按磷饱和点补肥的方法,定产400斤的补到P4和P4.5,定产600斤的补到P6一P6.5,以后将土壤中的速效性氮磷比例调节为1.5:1。根据目前生产水平试验,在一般土壤中只要将速磷含量补到P4以上,速效性氮磷比例调节到(1.4—2):1,在水分适合的条件下小麦亩产能达到400—450斤。
有机质含量在5%以上,速效性N·P含量也比较高的土壤,将速磷含量补到P6以上,速效性N·P比例调节为(1.4—2):1,在水分适合的条件下,小麦亩产可以达到600斤左右。1982年在6万亩麦地推广应用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