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种子
第九节 种子
(一)主要农作物品种的演变
小麦:建场初期以甘肃96号为主栽品种,辅助以哈系4385。五十年代的中末期,增加了明尼2761,明尼卫—37—3。由于甘肃96号种植年久,没有提纯复壮,农艺性状退化,抗逆性明显降低,大量发生赤霉病和毒麦,使产量下降,产品质量低劣,有害于人的身体健康。感染赤霉病的小麦加工的面粉,人吃后感到头痛、恶心,故有“头痛面”之称,1963年开始淘汰。继而启用松花江七号(Ci—12302)。该品种杆强、粒大、千粒重高,产量一直居于全场小麦各品种之首,一度很受欢迎。但是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在南部沿湖多湿地栽培,赤霉病也逐年增加。1967年以后便逐渐缩小栽培面积,由克刚、克强等品种所替代。同时期栽培的品种尚有:克壮、兔八四九、克春五号、克69—701、辽春一号等。八十年代初小麦主栽品种有:克早一号、铁72—2853、克丰一号、克丰二号,少部分的克丰三号,东农120等。早、中、晚熟的搭配比例大致为2:5:3。
大豆:建场初期以“满仓金”为主栽品种,搭配品种有荆山璞和黑龙江41号。由于“满仓金”品种虫口重,农艺性状退化,产量逐年下降,1962年便代之以东农一号,四号、搭配以东农五号、黑龙江41号、合交六号、合交八号、克杂三十九号、黑农—26号,丰收十号和红丰二号等。目前我场仍以东农四号为主栽品种,搭配黑农—26号,丰收十号、红丰二号、黑河三号和合交二十三号等品种。
水稻:五十年代曾先后栽种过石狩白手、弥荣、国主、北海一号、青森五号等品种。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由于各品种本身特性的退化以及在收割、贮藏保管等方面不当,造成发芽率降低,改种阿城无名稻。搭配品种先后有:大雪、丰光、公交七号、公交九号和公交三十六号;在六十年代的后期至七十年代,先后栽种过公交七号、公交九号、牡丹江一号、二号、梧桐、合江十一号、合江十八号、十九号、奋斗七号、垦稻七号、京引五十八号、五十九号等。八十年代以后,水稻的主栽品种为普选十号,搭配品种有合江十一号、梧桐、合良77—382,合良76—682和合江十九号。
玉米:建场初以农家品种白头霜为主,五十年代先后栽种过黄金塔、白马牙、金皇后、大粒红等品种。1962年起,先后引进双交种、双一1302和单交种黑玉二号、黑玉七十九号、农垦二号、吉单二号和牡丹六号等品种。八十年代起,以嫩单3号为主,搭配嫩玉1号。
(二)种子的引种、试种和推广工作
建场初期,所用种子主要由地方串换和靠上级调拨。自留种子常因贮藏条件差、保管不当、发芽率低而不能作种用。1958年以前农场生产科试验区,只做品种观察和小区试验工作。1958年开始将试验区扩充成良种队,除品种观察和小区试验外,增加中区生产试验和部分种子繁育,为农场在调拨引种时提供依据。
(三)种子的改良和培育工作
采用三圃法对生产上主栽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然后分别供良种队、生产队一、二、三级种子田用。
(四)种子管理工作
1964年以前,无专用种子库,全部在室外茓囤保管。凡超出标准水分的越冬种子一遇超-35℃低温,则失去发芽能力,造成很大损失。七十年代各队修建了专用种子库和晒棚、水泥晒场,改善种子晾晒和保管条件。
对种子保管,生产队设有专人,茓囤编号标明品种数量,定期检测温度。
水稻种子在1962年以前,部分采用传统的窖藏保管方法。种子窖选择地势高燥、地下水位较低的场地。种子的含水量应在百分之十四以下,否则在贮藏期间遇酷冷(-35℃以上)、低温的侵袭便失去发芽能力。此法在1964年以后停用。
1979年以前在生产科内设专管种子技术员负责种子的调拨、平衡工作。
1979年开始,在农业科内附设种子公司,由一名副科长兼任种子公司经理,并配有两名工作人员,负责全场种子的调拨、串换、外引种子和有关品种试验、生产试验,大田推广等项工作。
1953年底,有4间平房作实验室,设部分检验仪器和化学药品,夏天做一些土壤化验工作(如PH值、速氮、速磷之类),冬天做发芽试验工作。每年冬天至翌年春天(11月—4月末止)由农林科一名专职技术员负责,另配有3—4名工作人员,对每类作物分期分批做五次发芽试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