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农业技术应用
第十节 农业技术应用
一、小麦栽培
1951年至1982年,31年小麦平均亩产165.5斤。亩产300斤以上的只有一年(1980年亩产363斤),机率仅占3.2%。亩产200—299斤有9年,亩产100—199斤有14年,亩产100斤以下有7年,机率分别占29%、45.2%和22.6%。1983年播种小麦251,770亩,平均亩产415.3斤。单产、总产都超过了建场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亩产700斤以上有1,500亩,亩产600斤以上有11,330亩,占4.6%。亩产500斤以上的有42,690亩,占17.5%,1983年取得小麦大面积高产的基本措施是:
1.推广选用适应本地区气候特点、土壤特性的良种,合理搭配,在稳产中求高产。
根据我场区特定自然环境和历年栽培实践,总结出晚熟品种高产不稳产,常受7月份的高温干旱影响5早熟品种产量不高不稳,经常受5、6月份“掐脖旱”的危害;而中早熟、中熟品种相对稳产。因此目前以中早熟、中熟品种作为主栽品种,推广栽培。在春涝年份播期推迟的情况下,相对增加早熟品种比重,以利抗涝抢播,确保安全成熟。正常年以早、中、晚2:5:3比例搭配为宜。1983年的品种搭配是早熟品种铁72—2853播种27,650亩,占10.7%中早熟品种克早一号152,018亩,占59%。中熟、中晚熟品种克丰一号、二号78,031亩,占30.3%。早、中、晚比例为1:6:3。全部种子经过精选,全场用种5,010吨,其中发芽率在90%以上的有4,475.6吨,占用种量的89.3%,分级精选的占84.2%,净度达96%以上的占72.8%,合理搭配品种和选用高质量的种子对夺得高产很重要。
2.合理换茬和采用相应的耕作整地措施。
根据涝、旱年的具体土地情况采取相应的整地,耕作措施。1981年重涝湿耕。1982年干旱燥耕,土块大而多。1983年采取前期平地镇压碎土,后期适墒耙地。碎土平地面积91,310亩,占播种面积的35%。小麦正茬面积达235,503亩,占92.5%,连茬14,007亩,仅占5.5%,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播在伏秋翻地上的小麦234,591亩,占92.1%,其中平翻195,760亩,为伏秋翻面积的76,36%。春翻春播6,762亩,占2.65%。耙茬10,397亩,占4.08%。
3.合理施肥
掌握各地号土壤化验数据,根据不同地号不同氮磷含量,把土壤速氮速磷补到N6P4水平。由于氮磷比例搭配合理,适宜作物生长。定量补肥后千粒重增加4.5克,穗粒数增加5.4,亩产增加112斤 (1983年二十五队调查数据)。说明产量并不因施肥的无限增加而无限提高,而是有一定限度、一定比例的。只有掌握这个限度和比例关系才能减少施肥的盲目性,做到经济合理施肥。1983年全场平均亩施纯氮5.81斤,P2059.05斤。比1982年施氮提高24.7%,施磷提高32.55%,氮磷比1:1.56。亩产500斤以上的科研站、二十二队、二十五队三个单位施肥量较大。亩施纯氮磷量分别为8.1斤和10.9斤;6.6斤和11.6斤;7.24斤和15.76斤。氮磷比分别为1:1.35、1:1.75、1:2.12。同时还适期适量进行秋施肥或芽期追氮。科研站秋施尿素每亩15公斤,比不秋施增产10.9%。芽期每亩追施尿素7公斤,比不施增产34.9%。十八队因秋施尿素过量,氮磷比例失调,引起严重倒伏而减产。通过几个生产队的调查证明不合理的施肥是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在水肥条件好,密度偏大时也能引起倒伏,品种抗倒伏性也有差异。1983年的气象特点,一是低温,有利于幼穗分化、促使穗大粒多。小麦生育期,因肥高水丰而出现倒伏现象早已在预料之中。及时推广运用了矮壮素,全场喷洒矮壮素6.77万亩(其中飞机喷洒2.8万亩)。占麦类面积27.7%。凡是喷过的地号避免了倒伏,不喷而倒伏的比喷洒的减产32.8%。
4.适期播种,抓紧抢收,严格质量
多年生产实践证明我场小麦高产播期在4月5日至15日,一般3月25日至4月20日止为高产播期。1983年3月末播种109,823亩,占43.1%,4月1日至5日播种97,853亩,占38.4%,4月6日至10日播种39,047亩,占15.3%。4月10日全场完成麦播任务的96.8%。4月1日全场结束麦播。不仅在高产播期内播完,而且麦播质量比历年都好。全部种子用药剂拌种,散黑穗病严重的品种采用克菌丹加拌多菌灵,有效地控制了散黑穗病和根腐病的发生。并推广运用了三十烷醇。苗期进行航空灭草。根据天气形势和小麦成熟度,作好麦收机械收割设计。因地制宜地发挥割晒的优越性,推广无过桥割晒,放好鱼鳞铺或安全鱼鳞铺。1983年全场割晒面积148,574亩,占应收面积的61%。全场在8月25日基本结束麦收,减少了收割综合损失。
二、大豆栽培
1.因地种植、合理搭配品种。
大豆品种不同,其增产潜力、抗逆性及商品价格各异,合理搭配品种有利于增产。我场多年主栽品种东农四号抗逆性强,破碎粒少,商品率高,比较稳产,但不耐高肥水。随着生产栽培水平的提高,压缩了东农四号种植比例,1983年由过去的86%压缩到53.5%。黑农26喜水耐肥、适合密植、单株夹粒多、丰产性强:播种面积由15%上升到23.6%。丰收十号、红丰二号熟期较早,结夹密、百粒重高、肥地种植增产潜力大,播种面积扩大到29.3%。黑河三号早熟品种作为抗灾品种晚播,仅占3.6%。
2.园地定产,定量补肥,提高施肥水平。
根据土壤氮磷有机质含量确定施用氮磷比例,因当年气候条件定追氮磷肥比,根据大豆产量水平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确定施肥量。1983年大豆平均亩施纯氮3.6斤,施P2O59.2斤,氮磷比1:2.56。根据播前土壤养分测定因地施肥,缺氮补氮,缺磷补磷。
3.因草施药,因地施管,早耕深松促早熟。
1983年大豆化学除草面积达15万亩,严格施药操作规程。并进行夜间喷药作业,提高药效,灭草率达90%以上。低湿地鬼针草猖獗,高岗老熟地鸭跖草丛生,个别地号龙葵、苍耳繁衍成灾,采取除草剂混用或搭配使用效果较好。十七队用拉索混2.4D丁脂于出苗前喷施,苗期又喷一次拿捕净,全田无杂草。
4.种子药剂处理。
全场16万亩大豆全部用药剂拌种,部分进行湿剂拌种并拌微量元素。推广应用三十烷醇拌种,或进行飞机苗期喷洒。
三、水稻栽培
1.合理分期施肥
施磷肥以深施基肥为主,施钾肥则以根外追肥为主,施氮肥按“前重”、“中补”、“后轻”的原则进行。“前重”指的是在播种之前,施氮肥量应占总施氮量的三分之二、方法是种前深施基肥;“中补”指的是在“分蘖黑”之前,给二、三类苗追补氮肥;“后轻”指的是在拔节之后,作为穗肥施用,施用总施氮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2.消灭草害
应用高效化学剂杀草丹、二早四氯和2.4D丁酯进行大面积航空化学综合灭草。
3.改善灌溉条件
七十年代前灌区为干、支、斗、三级灌溉布局。支线间宽150—200米,支线长度为1,000—1,500米。池间面积过大,灌水时间长,深浅不易控制,草荒严重。1974年以后改变灌区排灌渠系,变三级为二级灌水,缩小支线间距,长支线进行腰折。建成47.5米的小区条田,这样灌水快,撤水快,便于田间管理和机械适时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