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一节 自然灾害与作物产量

第一章 种植业

第十一节 自然灾害与作物产量



  建场三十多年,生产规模有很大发展,粮豆单产水平有了提高,但增长速度和提高幅度不大。平均年单产增加2.85斤,而且上下波动幅度很大。粮豆平均最高单产310斤(1980年),最低单产才十几斤(1960年)。五十年代平均单产120斤,六十年代平均单产142.8斤,七十年代平均单产205.5斤。单产不高,总产不稳,除了人为的因素之外,主要是涝、洪、旱、风、虫、霜、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三十多年的生产中,各种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而出现最多灾害最大的是涝灾。
  一、涝灾的危害
  1.遇涝,机械不能发挥作用,同样的作物长势,由于收割损失大,造成减产。
  2.涝灾往往和低温相联系,低温造成作物晚熟,又受早霜威胁,影响产量。
  3.涝灾造成中耕管理困难,出现草荒。不仅影响当年产量,又给下年度的田间管理增加了困难。
  4.涝灾必然迫使人们湿整地,破坏了土壤结构。
  5.涝灾多发生在秋季,不但影响当年秋收和秋翻,还影响下年的春耕春播,破坏正常的轮作制度,合理换茬,作物比例等一系列的技术措施的实施。
  经多年的对比分析证明,我场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和当年降雨量成反比关系。降雨量少的年份,产量相对地高于降雨量多的年份。
               涝年产量与降水量比较表



  场区涝灾在年际之间的基本变化规律是,每10年一个周期。场区降雨,百分之五十以上集中在七、八、九月份,涝灾多出现在秋季。因地势低平,纬度高,气候严寒,封冻早,冬季长,土壤水分运动困难。若冬雪大,春涝就成定局。所以一年之中涝在两头,这是我场涝灾在年内变化的基本规律。
  二、雨量、雨型、雨期对产量的关系
  年降雨量多是农作物致涝减产的基本原因,但造成涝灾又是雨型、雨期、分布、光照、温度、土壤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68年降雨量701.3毫米,粮豆单产239斤,是丰年。1974年降雨量785.8毫米,粮豆单产158斤,是平年。1981年降雨量724.2毫米,粮豆单产115斤,是欠年。可见农业生产的丰欠不完全取决于降雨量的多少,而与当年的雨型分布和降雨的时间有密切关系。1968年和1974年,在八、九月虽然都有集中降水,但都发生在麦收之后,没影响麦收,并且有利于大田生长。1981年集中降水发生在7月29日至8月3日,正值麦收之始。土壤水分饱和,机械作业困难。所以雨型和降雨时间的分布,是造成当年严重涝灾的根本原因。另外由于6月至8月低温多雨寡照,大面积小麦发生病害,减产幅度也很大。麦收前全场预测小麦平均单产400斤,总产4万吨,而实收单产158斤,总产1.71万吨,其中赤霉病麦子1.6万吨。占总产量的93.6%。又因涝灾,无法进行大田后期管理,造成了严重草荒。
  综上分析我场粮食产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涝灾影响最大,所以有“旱比涝好”之说。
  农作物生产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丰、平、欠年的差异。
              各种作物丰、平、欠年标准
                                 单位:斤/亩



                  各种作物丰欠机率















       如按我场几个历史时期划分,丰、平、欠年情况如下表:



             历年农作物播种、单产、总产量
                            计量单位:亩、斤、千市斤



             历年农作物播种、单产、总产量
                            计量单位:亩、斤、千市斤



             历年农作物播种、单产、总产量
                            计量单位:亩、斤、千市斤



              历年农作物播种、单产、总产量
                            计量单位:亩、斤、千市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