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三节 气象工作

第十三节 气象工作



  一、测报工作
  气象工作的基础是测报工作,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一)地面气象观测
  1955年建站时为国家四次观测的气候站,配有业务人员3人。1956年开始做正式资料存档,同时按月上报牡丹江地区气象台。当时的观测项目有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最高温度、空气最低温度,云量,云状、风向、风速、能见度、降水、蒸发、日照、冻土、雪深,雪压、地面零厘米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地中温度(5、10、15、20、40、80、160、320厘米)。
  1975年装配气压计,增加气压观测。六十年代初气候站划归农场,改为气象站进行三次观测,中断资料上报工作。
  1965年农场在一分场四队、三分场十队,四分场二十五队建立气象哨,担负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为使气象哨的资料更有代表性,三处哨址先后迁至十一队(科研站)、十四队、二十八队。
  七十年代农场气象站先后由兵团四师和管局中心气象站接管,资料每月上报中心气象站。
  1974年改使寇乌式水银气压表观测气压。1977年增加了电接风向风速计。1983年增加温度、湿度自记仪器,02时气压、气温、湿度用自记仪器的记录代替。温度的观测均用套管温度表。
  (二)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是在五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大多是根据实践经验,结合群众看天经验作预报。到了六十年代天气预报采用具有我国独特风格的县站预报,“图、资、群”相结合的方法。“图”指有简易天气图和本站要素曲线图、点聚图等。“资”是对气象资料的分析。“群”指群众看天经验,访问老农,利用群众中流传的天气谚语,普查资料,从中找出天气变化的规律。发布年度、季度、月、旬等各农事活动期的天气预报,每天发布24小时预报。
  七十年代引进了“数理统计预报方法”,预报手段和预报水平都有所提高。综合运用“相关法”、“韵律法”、“多因子综合预报法”、“迭加法”等。随着预报工具、方法的增多,预报准确率也有明显的提高。
  二、特殊天气
  降水
  降水在我场大于700毫米为涝年,小于500毫米为旱年。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月份是春播期间4—5月份,麦收期间7—8月份。1973年春涝,小麦播种推迟到5月10日。1981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连日大雨下了324.8毫米。土壤饱和,机械无法正常作业,百分之七十的小麦收不回来。三十年来一次过程24小时降水大于100毫米有三次,分别在1957年8月22日,1968年8月17日,1974年9月3日。这三次降水均形成内涝和洪灾。夏季旬降水大于100毫米的有8次,其中1957年8月下旬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旬降水量达223毫米,造成洪灾。降水量最少的是在1979年,年降水量390毫米。
  气温
  我场二十五年平均气温为2.9度。最高平均气温4.4度(1982年),其次是4.2度(1975年)。这些高温年对农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1973年入夏高温干旱造成小麦不孕。历史上极端最高气温34.6℃,出现在1977年7月20日。其次是34.4℃,出现在1982年8月3日。历年来大于或等于30℃的日数,最多达12天,出现在1970年和1973年。
  历年来平均气温小于2度的低温年有1956年和1969年。其中1969年平均气温只有1.5度。低温带来的危害远比高温大得多。春末夏初低温造成玉米粉种,生育期低温使作物贪青晚熟,1960年、1964年、1969年均发生低温冷害。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970年1月3日为-38.1℃。低于或等零下30℃的天数最多的一年有20天,出现在1969年。一年之中1月份温度最低,7月份温度最高。
  大风
  1955年—1982年出现大风(风速≥17米/秒)861次。其中4月份184次,占总数21%。5月份168次,占总数的20%。1956年是大,风次数最多的一年,出现76次。1971年4月下旬大风次数虽然不多,但风速较大,新播下地的麦种被风刮跑不少。原野上尘土飞扬,天昏地暗看不见太阳,能见度不到5米。出现8级以上大风的年份共5年。其中1960年9月21日和10月2日大风和冰雹同时出现,毁坏部分农作物和房屋。1956年(4月9日—15日)为大风连续日数最多的一年。据历年资料表明:春季大风促使土壤水分蒸发,带来干旱,影响麦播质量。夏季大风有时伴随暴雨,农作物倒伏受损,影响发育生长。秋季大风影响较小。冬季大风,造成雪阻,影响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