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机务管理 1953年秋,机耕队扩编为机耕大队,设大队长和技术员。下设3个机耕小队,设小队长、修理工、统计员、油料员、材料保管员。以苏联国营农场的机务规章为模式,建立机车技术档案,按完成工作量进行号保养。机车到保养周期不保养,有关人员要受行政处分。对机务人员教育少,处理严。肇事者根据事故性质要追究行政或刑事责任,凡有事故者不能升级。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1959年。随着机车的增多,农场于1958年加强了机务管理机构。总场和分场设机务副场长,分场配技术人员,生产队设机务副队长和机务统计,同时相应地建立健全了机务管理制度。执行双班保养制。加强了零件管理,总场统一设零件库,建立严密的领发料制度。各车组领件要经队长或技术员批准。库内零件实行了标签化,摆放整齐。机车作业实行定额管理,作业定额根据平均先进的原则制定。(平均水平再加25%,为平均先进定额)。
田间作业质量要求很严。翻地要平,不能立垡、回垡,地头要整齐,不漏“胡子”。在条件好的情况下,执行三区套耕作业方法减少开闭垄。
1957年农场组成开荒大队,连续三年大面积开荒。大批拖拉机分散作业,战线拉得太长,生产、生活供应工作跟不上,给机务管理造成困难。已形成的各项机务管理制度遭到了破坏,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1961年农垦部颁发了机务工作规章。7月“牡局”在密山召开机务工作会议后,全场开展贯彻机务规章的活动。机务管理上采取“七字”措施,即政、教、专、保、修、供、管。(政—加强政治工作;教—培养教育机务人员;专—专人负责制;保—加强技术保养;修—加强修理厂(所)的领导;供—保证物资供应;管—加强机务管理。)整顿了机务队伍,加强奖励先进的考核工作,对工作出色的个人提前升级。
生产队进行了机务区的四大基本建设,普遍建立农具停放场、油料库、零件库,有条件的队建立了保养间,增设了保养和简易修理设备。农具固定给包车组有专人保管和维修、修后入农具场封存停放。检修中讲成本,论工效,保证检修质量。农具场设专人负责,做到夏无草,冬无雪,农具摆放整齐。
贯彻“以防为主、养重于修”的方针。机务人员认真、细致、逐条地执行技术保养和维修规程,保养中狠抓四大关键(油、水、空气、温度)。所用的燃油、机油、冷却水、空气必须经过严格的过滤、沉淀,并按保养条例所规定的换油周期进行换注新机油。
根据各台机车的年工作量和技术状态,由场、队分别制定年度,阶段、月份保养计划和常年修理计划。拖拉机农具全场统一编号,建立技术登记簿与技术鉴定卡片的制度。
加强机务管理“七字”措施的贯彻落实,全场机务工作有了很大起色。1961年投入作业的拖拉机102台,全年完成总工作量77万标准亩,出勤率为41.1%,时间利用率为62%,完好率46%,平均每标准亩耗油0.97公斤。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机务管理受到严重冲击,陷于停滞状态。1967年成立场革命委员会,场部只配机务技术员,无从发挥管理的职能。
1968年“反右倾”,把农场机务标兵572包车组组长李毅当作“只会低头开车,不抬头看路”的修正主义“黑样板”来批判。在机务人员的思想中普遍存在“抓革命保险、抓技术工作危险”的想法。在“开好革命车、种好革命田”的口号下,农业技术措施、标准作业、“机务工作五个标准化”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都受到批判。机车出现非人为损坏,不从技术上找原因总结教训,硬给扣上破坏生产的帽子,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
兵团初期主张“不靠拖拉机、康拜因”,将“人的因素第一”强调到排斥一切的程度。停止了一切机务培训,肆意贬低机械化的作用。有现成的农机具弃置不用,提出“小镰刀万岁、小镰刀战胜机械化”的荒谬主张。田间作业大搞人海战术,机械化程度下降。粮食连年减产,经营亏损严重。
1972年团党委总结教训,初步认识到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各项管理措施是生产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保证。因此开始抓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车组人员按“三、三、六”制配齐配好,并保持相对稳定。农具场配备2—3人,加强保养间,农具场管理,技术革新和机具改装工作,建立健全三库一场的管理制度。经过整顿做到了农具有场、摆放整齐、油料、零件、材料管理有显著改善。加强了技术保养工作,要求连队机务副连长参加一、二号保养。
1972年10月12日团党委重新肯定了572包车组的先进经验,作出“向572车组学习”的决定。一连“东方红—54—572机车组”是全团机务战线的一面红旗。机车8年未大修,为国家节约资金一万七千余元。该车组总的经验是:一、要想开好车,先做革命人。二、坚持合理的规章制度,要一丝不苟、一项一项落实,落实一项坚持一项。将技术保养的经验归纳成一句话:三勤、四不漏、五净、六封闭、七慢、八不开。具体内容是:三勤:勤检查、勤保养、勤调整。四不漏:不漏油、不漏水、不漏气、不漏电。五净:油料净(柴油要经过48小时沉淀,加油时采取浮子封闭加油,坚持定时放沉淀油制度,润滑油间接加温过滤),空气净(按时清洗空气滤清器,过滤网,及时换油,经常检查空气系统密闭性能),机车净(及时清理机车外部部件的灰尘和泥土),工具净(经常保持手用工具、加油工具清洁)水净(加添过滤软水)。六封闭:柴油加油口,汽油箱加油口、机油加油口、油尺孔、汽化器、磁电机六封闭。七慢:起车、倒车、转弯、农运、上下坡、土地不平、过桥等要慢。八不开:保养不彻底,机车温度不够、夜间无照明、机车带病、作业任务不明、工具不齐等八不开。
572车组一整套成功的经验,对全团机务管理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在572车组的带动下,出现了一批先进连队和车组,有一连、五连、十连、十三连、十四连、十八连,和569、576、522、575、580、558、等35个车组。
全团技术保养工作搞上去了,但在使用管理上还存在着四重四轻思想。即重使用、轻保养,重机车、轻农具,重主机、轻底盘,重数量、轻质量。针对这种错误思想,团党委做出了贯彻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健全“三库一场”管理制度,坚持技术保养制度,严格执行兵团《农业机械田间作业技术规程》的决定,“四重、四轻”的思想得到了扭转。
1973年团司令部设机务办充实了技术力量,加强全团机务工作。多次举办机务培训班。
1978年,1月农场召开学习572车组经验交流会,制定了先进车组条件。在这次大会上涌现出大批的先进车组。占全场车组总数的25%。其中五队569机车与572机车同年进场,从未大修。车组人员虚心学习572的先进经验,在车长张仁庆的带领下,搞好技术保养,优质高效地完成作业任务。标准亩耗油0.76公斤,完好率97%,出勤率78%,时间利用率80%,标准亩修理费0.079元。569车组连续被评为管局和农场的先进车组,还曾被评为省先进车组。全场10年未大修的机车还有六队的自走收割机CK—4—7,十队东方红—54—542、576、十二队东方红—54—577等18台拖拉机和收获机。
东方红—54—572车组曾多次受奖:省授予先进车组一次、机械种田一次;地区授予先进车组一次;管局授予标兵车组一次、先进车组一次;农场授予先进、标兵车组1次。参加沈阳军区、全国总工会,黑龙江省、总局、管局召开的经验交流会多次。572包车组组长李毅曾荣获省、地区劳模各一次,总局劳模3次、管局劳模4次,农场劳模、积极分子11次的光荣称号。
572机车从1964年进场到1982年从来未进行大修。1982年11月30日经鉴定,主要零部件的磨损均未超过规定范围。曲轴主轴瓦、连杆轴瓦18年没换,仍可使用。缸套于1979年搪缸加大为φ125.5mm,锥度、椭圆度未超极限范围。马力足、不喷、烧机油。进场以来只换过大减速齿,一对小减速齿壳体及起动机缸套、活塞。
在“学习572车组先进经验交流大会”以后,农场制定了机务管理五个标准化条件:(一)坚持保养标准化。(二)坚持抓好田间作业标准化。(三)坚持机具物资管理标准化。(四)坚持修理工作标准化。(五)坚持档案管理标准化。
1979年总局规定了机务管理十条标准,作为评定标准化生产队和车组的条件。并以有70%的生产队达到标准化作为评定标准化农场的条件。为贯彻执行总局规定的十条标准,农场做了层层发动,深入广泛地宣传,提出了1980年达到标准化农场的奋斗口号,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和检查评分标准,每年对生产队和各车组检查3—4次,以平均分达到80分以上为合格。检查中把“五净、四不漏,一完好”作为重点项目,调动了机务工人堵漏治漏的积极性。车组都能坚持双班保养。
在贯彻田间标准作业方面,不但车组按农业技术要求进行各项作业,而且侧重抓了农具检修标准和机具改装。建立了“作业质量验收制度”。大田播种、麦收、秋收几个主要作业阶段由农场组织检查验收,促进了田间标准作业。
在三库一场的建设上,1979年将二十九队的三库一场作为样板,召开了定标会、四队、五队、十队、十三队、十四队、二十队、二十六队相继建成砖瓦结构的三库。库内零件摆放整齐,而且涂油。油料进行二级过滤,浮子取油。四队还建起自动控制加油台。四队,五队农具场进行绿化,种植了花木,建设得象花园一样。
1980年总局批准我场为机务管理标准化农场,有20个生产队及240个车组达到了标准化。总局奖励农场一台130型巡回检查汽车。由于开展了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抗拉机作业标准亩逐年提高,标准亩成本逐年下降,标准亩耗油逐年减少。
1981年受涝灾翻地质量差,使1982年的标准亩成本和标准亩耗油量略高。但当年盈利30万元以上的生产队,80%是机务管理标准化队。
为了巩固和发展标准化运动的成果,1981年根据总局214号文件精神,建立了奖罚制度。凡达到标准化的车组给予物资奖励。对原标准化车组下降者施行罚款(漏油—处罚0.2元)。在全场的检查评比中只有4台车受罚。这些措施的实行,全场震动很大,进一步推动了标准化运动的发展。
1981年农业遭受了特大涝灾,农机具作业步步受阻。全场机务干部和工人坚持机具正常的保养制度,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机械威力,又减少了机具的磨损。不仅原有的标准化队、车组保持了荣誉,而且又有4个生产队、80个车组达到了标准化。
1982年是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运动的最后一年。农场号召没达到标准化的生产队和车组要奋起直追,争取1982年全部达到标准化。并且帮助十一队、水利队、二十四队、二十一队这4个非标准化队解决具体困难,按照标准一项项落实。年底除二十一队外均跨入了标准化生产队行列。1982年对全场非标准化车组加强督促检查,一次不行就二次,三次检查,直到合格为止。当年又有90个车组达到标准化车组。
1982年拖拉机全年完成总工作量2,903,282标准亩,平均每标准台完成6,268标准亩。拖拉机完好率93%,出勤率82%,时间利用率81%,平均标准亩修理费0.24元。1982年全场达到标准化的生产队有27个,占生产队总数的96%;标准化车组410个,占总数的94%,保养库26个,总面积6,233平方米;油料库24个,总面积1,148平方米;零件库26个,总面积5.525平方米。
通过多年的机务管理工作,总结出几点主要经验和体会,即:提高主管领导的认识,把机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是搞好机务管理的主要因素;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是搞好机务管理的有效措施;帮助生产队解决具体问题,是机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方法;提高机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是搞好机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奖惩严明,政策兑现,才能调动机务人员的积极性;降低费用,保证作业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搞好机务工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