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农机修造

第五节 农机修造



  一、网点、布局
  1952年在老场部(现十二队)建立修理厂,一栋草房做厂房,有三十多名劳改犯人作修理工。1959年迁到朝阳。1958年全场6个分场都建了修理所。各所设烘炉、虎钳工作台、各有十多人、能承担简单的零修任务。
  1959年修理厂迁到朝阳后,犯人调出,修理工改用职工。由于朝阳供电困难,下半年又将大部分人员和设备迁到密山(厂址在货物处西边路南的铁架子房)。下设机修、机加、翻砂三个车间,共有300名职工。1961年修理厂人员及设备迁回朝阳,增设动力车间。1963年精简机构,修配厂精简人员充实农业第一线,只留了120人。
  1964年撤销了分场,但保留原三、四分场修理所,并充实了部分设备,自己制造了车床和台钻。各所有二十多人,承担拖拉机高号保养任务。
  修配厂人员几经增减变动,到1984年底为172人。
  二、修造能力及技术力量
  修理厂建厂时有3台皮带床,一台台钻。条件简陋,承担拖拉机修理及制造简单零件任务。1957年冬购进C616、C618车床和钻床、刨床。1960年又增添了C620、C618、C615及1616大皮带、小皮带车床、立式镗床、钻床、牛头刨床、马力试验台,研磨机、机油泵试验台、柴油泵试验台、电器试验台、70公斤夹板锤、空气压缩机、交直流电焊机3台。年平均修车100台,制造农具配件1—1.5万件。还生产了部分缸套、活塞环等标准件。1961年增加两台汽轮机和一台120马力柴油机发电。1966年增加搪缸机、磨缸机、曲轴磨床、C630、C620车床。“文化大革命”初期,年修理能力为100—120台。1968年10月开始“反右倾”,生产受到影响。1969年仅修车84台。1970年增加一台龙门刨床。1974年新建一栋1,330平方米的修理车间,一次可承担10台拖拉机的修理任务。机加车间搬到原机修车间,扩大了厂地面积。修理机械加工设备基本配套,加工设备有锻、压、车、铣、铆、刨、磨(内、外、平)、热处理等。由于设备增加,修造能力相应有了提高。
  1979年修造厂有4名工程师、3名助理工程师,车间有技术员,还有一批具有各工种多年实践经验的老工人、技术骨干。他们不但每年完成农场机车修理任务,还制造了粒肥机、小压刨、环形镇压器、鼓风机、上囤机、水泵、深松铲、茎杆抛撒机、挖掘机、烘干机、油罐以及修造厂生产所需要的吊车、支重轮拆装台等设备,还解决了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如将高压油泵调速器飞锤重量减少20克,使“东方红—54”由54马力提高到65马力。改进东风90×6115机油过滤器机油压力调节阀,解决了发动机油压不稳问题。
  原三、四分场修理所在制造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
  如四分场修理所于1982年仿制了20台单机茎杆抛撒机,研制了4台土车床。三分场修理所研制了电子秤和油泵试验台、点焊机、手提式电焊机、摇臂钻、推土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