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发展概况

第四章 畜牧业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建场初期,畜牧生产由场部生产科下设的畜牧副业组领导,配有两名兽医技术干部。执行“以发展大牲畜为农业生产提供役畜和粪肥,做到农牧并举”的方针。每匹役马担负旱田105亩,役牛担负水田150亩,分散各分站饲养使役管理。农忙务农,农闲搞运输。1955年场部成立畜牧副业科,各大队成立兽医室。1953年开始养猪,到1956年全场已有养猪单位11个,共养猪2,222头。畜牧场养猪最多达到500头。规定养猪单位按每60亩地上交一头肥猪的任务。集体伙食单位养猪实行自养自食,解决吃肉自给。大牲畜达到1,745头,为建场时的2.5倍。全场建有各种畜舍10,017平方米。并且建立了规章制度,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干部和饲养管理技术队伍。重农轻牧的思想开始有了扭转。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畜牧生产开始以养猪为重点,向综合性畜牧业转变。1958年,农垦局发出了“大办速效畜牧业”“建立畜产品出口商品基地”的号召。农场畜牧业大发展,一年内建了3个畜牧分场,15个畜牧队,一个野生动物场,还有养蜂队、养蚕队、打鱼队。养猪1.5万头、鸡鸭鹅88万只、马(骡)1,410匹、黄牛861头、乳牛112头、羊625只、兔937只,水貂、银狐、蓝狐、赤狐等野生动物446只,鹿9只,狗174只,蜂400箱,蚕216把。畜牧业产值43.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10.5%,比1956年增长24倍。但由于不顾主观条件,盲目大发展,出现有畜无舍,饲料不足现象。加上缺乏大批饲养管理经验,造成大量死亡。1959年继续“大跃进”,农垦局下达上交禽肉7,149吨,禽蛋1,900吨的高指标。农场在朝阳办大型鸡场,在杨岗北沟动工兴建孵化大楼。养猪规模继续扩大,当年畜牧产值达到196.3万元,比上年增长224%。1960年农业遭灾,出现饥荒,违反经济规律而高速发展起来的大批畜禽,因饲料从减量到完全断料,疫病蔓延,病饿而死的日益增多,全群濒临于倒毙的困境。不得不报请上级批准采取除保留种畜外,全部屠杀的应急办法。到1961年全场大牲畜减少40%,仅有猪638头,全民饲养的鸡鸭所剩无几。当年畜牧业产值仅6.4万元,为1959年的6%。1962年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又有了新的发展。猪又达到了4,181头,大牲畜也有增长。畜牧产值达到28.9万元。
  1969年兵团提出“大力发展以养猪为中心的畜牧业”,在连队开展“一人一猪”、“千头猪、万吨肥”活动。我团以三连、四连、八连、十三连、十八连、二十连、二十五连、二十六连为繁殖点。而且允许家庭养猪,并拨给少量饲料地。因此推动了养猪业的发展,养猪头数连年增加,到1976年末全场养猪11169头,上交肥猪4,088头。还加强了配种站的工作,本着集中繁殖,使役服从繁殖的原则,加强军马的品种改良,马群的素质几年内有明显提高。据1976年测定,马的平均体高从1963年的1.33米增高到1.45米。马群扩大到1,214匹,比1968年增加了1.9倍。鸡、鸭、羊、鹿,兔、蜂,也都有增加。畜牧产值达到68.3万元,为1968年的236%。
  1977年恢复农场体制后,经过调整管理体制,改变畜群结构,变单一全民经营为全民,集体、职工家属户养三结合的经营方式。采取专业承包、个体专业户、试办家庭畜牧场等多种形式,贯彻和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调动了群众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1978年是建场以来养猪生产最好的一年,猪存栏16,000头,育成肥猪12,249头,上交国家7,277头,人均食肉28.1斤。
  1984年,全场养猪16,110头,家庭养猪的八百多户,养猪3,213头。鸡、鸭、羊、鹿、蜂、兔的养殖数量也有新的增长。畜牧业产值达到98.3万元,为1976年的144%,占农业产值的4.7%。1978年—1984年6年平均仅占4.1%,低于全国和全省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可见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迅速改变我场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促进良性循环,已刻不容缓。
             历年牲畜存栏数及交售畜产品
                                单位:匹、头、只



  续前表



  续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