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饲养管理及品种改良
第二节 饲养管理及品种改良
一、猪 五十年代中期,由于猪群扩大,猪舍不足。畜牧场场长陈春林因陋就简建起90个“猪帽子”,每个成本9.3元,自力更生解决了很大问题。1957年王震部长和农垦部苏联畜牧专家来场视察,对此给予表扬。
六十年代以前多建单列或双列式土草结构简易猪舍。1970年以后,全民养猪猪舍基本砖瓦化。建有水泥喂饲台和运动场,部分养猪点采用自动给饲箱和给水管道化。饲养卫生防疫条件有很大改善。家庭养猪则因地制宜,简易猪舍、“猪帽子”等五花八门什么式的都有,但均适用,冬暖夏凉,清扫喂饲方便。
喂饲在七十年代以后普遍改为生料干喂。实行全民、集体、个体分散饲养以后,个体养猪多数恢复煮熟料喂饲。精饲料有豆饼、粉碎的玉米,加部分糠麸。实行按头定量给料制度。粗饲料以农副产品及秸棵为主,有条件的单位喂酒糟。生产队划出5%耕地作为饲料地,种植瓜类,蔬菜及青割青贮饲料。备有打浆机,扩大了青饲料的来源。
1954年引进良种种猪进行品种改良。先后分十多批引入“哈白”、“苏白”、“约克夏”、“北京黑”、“吉林黑”、“东北民猪”等优良种公母猪,经过纯种繁殖和经济杂交,猪群到六十年代实现全部改良。经过择优筛选,1984年保留的优良种猪(公,母)有“苏白”45头、“长白”10头、“吉林黑”3头、“哈系杂交长白”二代130头。
1965年发生因公母猪混群造成近亲繁殖,一个生产队的母猪大批弱产的事故,春产仔平均窝产7.4头,窝平均成活4.4头,秋产仔平均窝产7.9头,窝平均成活3.2头,成为农场养猪史上的一次教训。
1979年,贯彻经济责任制,实行了专业承包,调动了饲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了饲养技术管理和防疫,效果十分明显。当年全场猪产仔1,031窝,平均窝产仔9.8头,窝平均成活仔猪8.8头。
兽医师郎乐山于1983年在“三十烷醇乳剂”应用于僵猪复壮试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应用“三十烷醇乳剂”进行促猪增重试验。经4个生产队试验证实,日增重平均提高11~18%,提高了饲料利用率。于1984年11月通过了牡农管局的科技鉴定,取得技术鉴定证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1981~1984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7项,分别获得管局和农场的奖励。
二、大牲畜 饲草有谷草、稻草或部分割晒的青草。精饲料以豆饼为主,加部分糠麸。种马补给燕麦,幼驹补给高粱。实行年给料标准,定量给草给料,定时给水给盐。母马妊娠后期及产期和种公马实行单槽喂饲。以圈养为主,非役用马和幼驹实行季节性放牧。建场初期马舍多为土草结构,七十年代以后已普遍改成砖瓦结构。内部铺地板,清便沟,饲养卫生防疫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因场区地势低洼,土壤为弱酸性,地下为软质水。建场初期,马发生软骨症,特别是母马,产驹后爬窝,久治不愈造成淘汰处理。牛则普遍生疥疮,故有“马爬窝、牛生癞”之说法。经采取定期补钙、改良水质等措施以后,马的软骨病很少发生。
在饲养管理经验不足,缺少明确饲养使役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勒死马(拴在槽桩上自己勒死)、胀死牛(吃大量大豆后喝水被胀死)、翻车打误压死马、打瞎马眼、病马不能及时发现照常使役而累死马等等事故不断发生。1955年在省局工作组协助下,建立了饲养、使役责任制度,并开展全场性检查评比,进行奖罚,马匹不断死亡的问题才得逐渐解决。
1952年引入两匹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杂种公马,以本交方式进行马的品种改良。1954年农场确定了马的品种改良方向,以挽乘兼用型,以重型为主。先后引入的种公马有阿尔登、苏重挽、弗拉基米尔,奥洛夫、苏拉车、卡巴金、苏高血等7个品种二十多匹。1955年建立配种站,以后又增建了人工授精站。全场三百多匹母马全部用纯种公马本交或人工授精配种,幼驹迅速繁殖增长,老马逐年淘汰,马群素质明显改善。1956年建立种马队,实行集中繁殖,使役服从繁殖的方针,进一步加速了马群的发展和品种的改良。1963年测定3岁改良马体高比3岁本地马平均高2厘米,达到1.313米,而且体型庞大,挽力强,性情温顺,易于调教。到1975年测定,改良马平均体高达到1.45米。种公马经淘汰选优,1984年保留有纯种“苏重挽公马”6匹。
1956年开始引入朝鲜种公牛,进行牛的品种改良,确定改良方向为役肉兼用型,以朝鲜种牛为主。以后引入过短角公牛,西门答尔等公牛,以本交和部分人工授精繁殖进行品种改良。1958年引入黑白花乳用公、母牛。六十年代后期对牛群的发展及品种改良重视不够,发展不快。乳牛全部卖掉或淘汰。1984年保留有朝鲜种公牛和西门答尔种公牛各两头。
三、禽 1958年大办畜牧业,速效发展养鸡。因缺乏大批养禽技术管理经验,造成大上,大下,遭到经济损失。
七十年代末期,重新整顿恢复发展养禽业,在场部建了种禽场,实行集中繁殖,向全场提供种雏。先后引入的良种有来航鸡、芦花鸡、澳洲黑、牡丹红、罗斯鸡、罗曼等品种。鸭有北京鸭和康贝尔鸭。1984年种禽场已拥有鸡舍八百平方米,大型孵化器3台,有种禽两千只。年可向场内外提供种雏五万只,商品蛋两万斤。
经1983年机构调整,撤并原有的3个配种站,于十三队组成农场畜牧繁殖技术指导站。进一步加强了繁殖技术指导工作。
自1955年农场建立配种站以来,每年为附近社队母马配种,最多时一年达六十多匹。使附近社队的马群得到了改良,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