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畜牧防检疫及兽医工作
第三节 畜牧防检疫及兽医工作
1952年发现鼻疽马和炭疽马,各有两匹死亡。以后采取定期 (春秋)用炭疽芽胞苗注射和鼻疽菌素点眼或注射进行检疫。对检出的开放性鼻疽马采取枪杀深埋办法,隐性鼻疽马实行集中隔离。1956年隐性鼻疽马检出率高达8%,二大队疫点集中病马多达73匹。但由于实行隔离饲养,封锁疫区,疫点逐年缩小,切实有效地防止了严重危及人畜生命的传染病的扩大蔓延。对鼻疽马实行隔离饲养,封锁使疫,防止疫情扩散的有效办法,曾为一些兄弟场所采用。1956年铁道兵农垦局授予一面奖旗。
猪病主要有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等。主要采取定期预防检疫措施。1958年四分场发生猪瘟,损失很大。以后采取仔猪产后15~20天和断奶期重复注射猪瘟疫苗办法,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对免疫期短的猪丹毒,则每3个月注射或服药一次加以控制。1980年以来,猪白肌病,猪水肿病为多见。经长期观察和水质化验,发现是地下水微量元素矽含量低所致。采取定期补矽的药物和解救性预防治疗措施。对家庭养猪,则由畜牧兽医人员定期上门送药和打针,收到明显效果。1964—1982年期间,数次发生猪口蹄疫,均采取隔离,封锁疫区,加强防疫性消毒等措施防止了疫情扩散。此外,猪阿氏病,李氏杆菌病、仔猪链球病也有个别发生。
1958年发展养鸡。鸡群发生禽霍乱、鸡白痢、鸡球虫病、鸡布氏病。因缺乏经验,防检疫工作薄弱,均造成大量死亡。1979年采取气雾法进行鸡瘟免疫,收到良好效果,已在全场推广应用。
为适应畜牧业的发展和防疫、兽医医疗任务的需要,1953年建立农场兽医站。1955年增建大队兽医站。1958年增设生产队兽医卫生员,大的畜牧点建了兽医室。1984年各单位均有兽医室,配兽医技术人员1~2各,形成畜牧兽医医疗防疫网。通过定期例会交流业务经验,通报疫情,改进兽医防检疫工作。
农场兽医站有兽医师助理兽医师三名,兽医,药剂等技术干部七人。拥有X光机、显微照相机、电动水浴器等大型专用设备二、三十台件,并设有毒、麻、剧药专柜。可进行常规化验,寄生虫检测,细菌培养,血清凝集试验,组织学检查。施行马的腹腔手术治疗与顽固性便秘,等检测,诊断和难度较大的治疗技术。还学习外地经验,自制猪瘟,猪丹毒等疫苗、菌苗和防疫血清,提高了疫病防治能力。兽医师田春霖主持进行的鸡瘟气雾免疫试验被列为管局科技项目,已在各兄弟场推广应用。
1977年经上级批准,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我场进行马传贫疫苗注射试验(所用疫苗批号为76011)。全场1,163匹马注苗,注苗后发生疫苗反应的207匹,其中死亡71匹。注苗后诱发马流产菌病33匹,发生流产死胎31匹。以后各年份马传贫检疫中阳性马比例增多。这次马传贫疫苗试验失误,给农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