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一节 概况



  1951年在东林子建临时性土窑烧砖,解决当年建老场部办公室的用砖,是建场当年仅有的工业生产项目。1952年组成被服组,建了酱菜房。1953年在朝阳、密山和白石山建15门串窑、白灰窑和制材车间。截止1956年底,工业总产值达44.3万元。
  1958年“大跃进”,5月成立工业筹建委员会,管理工业生产。上半年组成了3个工业厂。
  在密山建工业一厂,下辖密山、裴德、杨岗等3个砖厂,密山、蘑菇沟两个白灰厂,宝密桥、五道岗、裴德,东海等4个煤矿,海林柴河复兴、永安锅盔山等两个铁矿,柴河石英矿以及修配厂、炼油厂、冰棍厂、被服厂等18个大小厂矿,工人达一千五百余人。
  原有的密山制材厂改组为工业二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了木器加工车间。
  在知一建工业三厂,下辖玻璃厂、缫丝厂、硫酸厂、化肥厂、锡锅厂、糕点厂、皮革厂、被服厂、酱油厂、人造棉厂、纸浆厂、制砖厂、人造蘑菇厂等大小17个厂,共有工人五百一十余人。其中玻璃厂、缫丝厂是工业三厂的骨干厂。玻璃厂主要生产酒瓶、杯、灯罩、硫酸瓶等。1960年至1961年利润均达到二十多万元。缫丝针织厂的主要产品有缫丝、毛巾、袜子、手套等。1960年10月工业三厂并入工业一厂。1962年3月,工业一厂、二厂合并,称工业联合厂。
  1958年至1959年,在“大跃进”的浪潮中,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新建和扩建58个中、小型厂矿,大多数是无米之炊,投产后原料无保证,质量不稳定,产品无销路。1960年农业遭受特大自然灾害,资金紧缺,大多数厂矿经营无利,纷纷下马停办。工业总产值从1958年的757万元到1961年陡降到206万元。在兵团的后期工业生产得到加强,扩建和增建了一些生产项目。1969年5月在永安乡兴建煤矿,当年产煤459吨。1971年扩建白灰厂,将土窑改为漏窑,年产量由400吨增至2,600吨。1975年在朝阳兴建第一砖厂,设计规模年产红砖900万块,.实际达600万块。1969年至1976年期间,工业生产的产量虽有明显增长,但产品质量差,用户反映说“砖酥、瓦瓢、水泥没有号”。主要是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吃大锅饭,为夺高产经常搞大会战,没有成本观念,实行统一的低价出售,经济效益差。
  1977年以后,加强了经营管理,各厂矿实行以八项经济技术指标为依据的考核制度和班组核算制度。调整产品价格,以质论价,同时开展了“创名牌优质”活动,经营状况有了明显改善。1977年在密山木材加工厂增建了氧气车间。1976年在四营建第二砖厂,年产红砖800万块,红砖质量一度名列管局第一、但不稳定。1980年七队生产水泥电柱、涵管,水泥厂试产无粒灰。1982年与管局合资435万元,在木材加工厂兴建了年产一万立方米的刨花板车问,一次产品生产线已投产。
                 历年工业生产主要产品产量



               历年工业生产主要产品产量



           历年工业产值及占工农业产值比例(按不变价计算)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