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主要厂矿简介

第二节 主要厂矿简介



  一、木材加工厂
  (一)密山木材加工厂
  建于1953年,厂址在密山铁路货物处路南。由朱成富、张紫涵带三十多人(大部分是就业工人)创建的。当年安装了一台75毫米的圆盘锯,进行锯材生产,主要加工场内用料,年产量为二千多立方米。1954年增设一台不带跑车的42叶带锯,年产达一万立方米。1958年改组成工业二厂,增设第二个制材车间,加工密虎铁路的枕木和“四七五”的炸药箱板,年产量达三万立方米。有工人856名 (包括部分从阿城、五常等地招收的合同工)。同年秋,王震部长来厂视察,发现厂域狭窄,不利于生产发展。便亲自选定场地,将制材厂迁至铁道北(即现厂址)。1959年3月新厂房竣工。增置一台42叶的跑车带锯和一台平台锯,修建了厂内840米铁路专用线。1960年产量达四万立方米,产值280万元,利润120万元。
  1959年下半年,制材厂划归牡丹江农垦局工业处。1960年6月重新划归八五七农场。1962年3月与工业一厂合并,称工业联合厂。
  1963年完达山林业局的成立后断绝了原木的主要来源而陷于半停产状态。后经多方联系和积极争取,才使生产任务纳入林业局计划,承担国拨原木加工任务,列入国家木材订货,基本保证了正常生产。
  1966年至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干扰,使管理陷于混乱,利润下降。为了就地解决团内基建生产木材加工问题,1969年春从制材厂调出部分设备,迁到朝阳组成了制材和木器车间(现工程队的两个车间)。
  1969年5月,制材厂划归兵团四师工业联合厂,改称联合厂一连。同年完达山林业局撤销,原木供应渠道又被切断,年加工锯材降至八千立方米。加上管理混乱,当年出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亏损,并多达18万元。
  1970年密山制材厂又重归四十二团,改称工业五连。因没有原木来源,面临停产的威胁。在原农垦总局老首长(后调林业总局)蒋寿鹏和彭达章的大力支持下,以历史遗留问题为据,由林业局每年给一万立方米锯材加工指标,维持半饥半饱的状态。为了改变经营状况,1973年开始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大力开展内部挖潜和综合利用。用边角料和大板皮加工灰条、小箱板,用锯末烧炭黑,用小板皮做擦板,用废锯条做刀锯等十多种综合利用、修旧利废项目。1974年筹建压缩板和活性炭两个车间。厂房已建好,并购进了部分设备。但因资金不足,压缩板车间停建;因销路不畅,活性炭车间停产。
  制材厂经多年的生产实践,于1974年总结了“四扣一不截”的加工工艺经验,提高了经济效益。“四扣一不截”是从等外材中扣取等内材;从木板烧火柴中扣取箱板材;从劣材中扣取好材;从板皮中扣取箱板材;长料不短截。
  1976年从浩良河化肥厂调进一套日本四十年代的老式制氧设备,经重新改装,于1977年安装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13—15万立方米,实际生产能力为年产8万立方米,纯度在99.2%以上,完全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保证了密山、虎林、宝清三县及附近农场的生产用氧气。
  为了进一步搞好林产品的综合利用,1982年由总局批准,农场和管局合资435万元在木材厂院内建刨花板厂。由工程一队承建,当年完成建筑任务80%。设备由伊春市机电局供应,1983年正式投产。
  为适应改革需要,于1984年12月农场党委决定将密山木材加工厂易名为八五七农场木材加工经销公司。下设制材厂、刨花板厂、木器厂、机电氧气厂等。全公司392户,总人口1,495人,职工总数758人。1984年产值达444.23万元,经营盈利64.6万元。
  (二)工程队制材车间、木器车间
               密山木材加工厂历年经营情况
                                    单位:千元



  为了保证密山制材厂完成对外加工任务,解决场内自用材的供应,1979年春,扩大工程队的锯材生产能力,承担场内生产、基建自用材的加工任务。建临时性的16米跨度木板结构车间,从密山制材厂调回一套木工机械设备,6月投产,担负场内木制品(主要是门窗等)的加工。1971年新建了木器车间。1973年秋在原有木板锯材车间东侧20米处,开始制材车间的基础施工,1974年竣工,共708平方米,1975年正式投产。1981年新装沈阳产48叶带锯一台。
  1984年末,制材车间有各工序工种工人47人(含制材工、锉锯工、压锯工、检尺员等),配套机械设备有48叶带锯,大、小平台、圆盘锯各一台。年锯材量四千立方米左右。
  木器车间有各工序工种工人31名(含检材、划线、制作、领发等),配套机械装备有压刨一台,刨光规格床两台,开榫、打眼机、链条打眼机、磨刀机床、咬肩和冲锯,切床各一台。承担场内各项生产建设的木制品加工制作任务。
  二、煤矿
  由于农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逐年增加,生产生活用煤供不应求。1969年团党委决定自己动手建煤矿。经兵团四师转请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批准,从鸡西含煤组、四十四团(现八五一○农场)红旗矿的煤田中拨出一块边缘煤田,划归四十二团开采经营。5月18日由刘士臣、孙登兰带18人,到鸡东县永安公社锅盔山下,在麦田上支起帐篷、搭起锅灶,用简单工具建起了煤矿。后称“一车家当”建煤矿。
  建矿初期,一缺技术,二缺设备,三缺完整的地质资料。矿工们用镐刨、锹挖、肩挑的方式白手起家建矿井。经3个月的艰苦奋战,8月11日见煤。10月1日专人专程选送一块乌黑发亮并结上红绸的大煤块向团党委报喜,向国庆节献礼。当年产煤459吨。矿井不断延伸,巷道坡降45°。单靠人背、肩挑的笨重劳动方式无法维持和发展生产。后从鸡西矿专邀4名有经验的老矿工作技术指导。用拖拉机代替绞车,前进为提升,后退为下送矿车。工人们说:“这种方法是我矿一大发明”。后来工人与技术员自己动手安装了一台HP-35型的绞车,并制造了矿车、水泵、钎杆等,受到兵团党委的嘉奖,并记集体三等功一次。
  1970年以前,原煤是用汽车从煤矿直接运往全团各用户。1971年在永安火车站建立转运站,用火车将煤发到密山,再运往各单位。
  经鸡西矿务局化验所验检结果,我团煤矿属鸡西含煤组44号层,属12级原煤,按工业用途分属瘦煤,发热量为6,730大卡/公斤,灰分19.16%。1971年增置了1.6m型的绞车、压风机、局扇、主排水泵、矿用变压器等,并架设了高压线路。煤矿生产的井下作业,基本上达到了照明有矿灯,通风有机械,提升有绞车,排水有水泵,生产有主、副井的程度,符合了国家规定的地方小煤矿“五消灭”的标准。1978年又增加了平巷绞车,扒斗机、刮板运输机等矿用设备。1979年试验,1980年在开拓和掘进作业中正式采用的光面爆破新技术,在总局所属煤矿中为首创。同年井口建了一座容量为200吨的储煤仓,使生产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年产能力达4万吨。
  1984年底,煤矿共129户,总人口538人,职工总数288人。年产值94.13万元,经营亏损14.05万元。
  三、一砖厂
  1973年在朝阳筹建年产900万块红砖24门轮窑。入冬,调两台100号推土机,以爆破冻土的方法开辟场地。1974年3月由工程队进行40米烟囱施工,由家属和炮连负责轮窑工程。1975年竣工,当年生产红砖590万块。
  1975年2月21日正式组建砖厂,劳力来源于炮连,家属连、汽车队、加工厂等单位。1984年末有职工192人。年产值达45万元,经营盈利4.8万元。
                 煤矿历年经营情况
                                 单位:万吨、吨



                一砖厂历年经营情况



  四、二砖厂
  1976年5月在四营瓦厂东侧破土动工建四营砖厂,由四营副营长张宗魁负责领导。窑的规模、窑型设计均按照朝阳砖厂图纸进行,当年建成。四营砖厂的建成扩大了全场红砖生产能力,结束了小窑草烧砖的历史,为住房砖瓦化提供了保证。四营撤销后改称第二砖厂。该厂机械设备有150型制砖机、自制多斗式挖土机各1台、推土机两台。1984年底有职工217人。年产值54.83万元,经营盈利5.6万元。
                 二砖厂历年经营情况
                         计量单位:万元,万块、万片、元/万块



  五、瓦厂
  (一)水泥瓦厂
  1964年根据从虎林找来的图纸,由修配厂翻砂制造了水泥瓦制瓦机和瓦模板,由工程队5名工人在八队干线西侧一栋破草房内试产水泥瓦。1965年改为露天敞棚制瓦。当年生产水泥瓦5万块。1966年迁至原澡塘处用浴池作养生池,常年生产。1967年并归水泥厂,新建300平方米的压瓦厂房,人员增至十几人,年产水泥瓦15万块,还制作了一批水泥饲槽。后因水泥质量差,瓦的质量太次,成本高而停产。
  (二)粘土瓦厂
  1963年四分场直属基建排组织了8人制瓦组,试制桶瓦(先制成圆桶形瓦坯,分割四瓣的小方瓦),当年生产4.5万片。后扩编为18人的制瓦排,以人工踩泥的原始生产方式进行生产。1965年产粘土瓦15万片。为了提高工效自制挤泥机和搅泥机,产量提高到年产25万片左右。1968年新建一座4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瓦坯烘干室,增建焙烧容量5000—6000片,年产量上升到30—40万片。1970年冬失火,烘干室全部烧毁。1971年砖瓦生产归二十连。1973年又归直属队。1975年下半年组建砖瓦厂,粘土瓦生产为所属车间,配生产工人60人,改装了挤泥机和搅泥机,复建了简易烘干室,10个室内小窑。改为胶膜生产,产量回升到30万片以上。1976年以后生产基本稳定在年产50万片。
  六、白灰厂
  1953年由张紫涵带十几名犯人在白石山建白灰窑,采石烧灰。1956年迁到兴隆山采石建窑,改称白灰厂。年产白灰两千吨,1966年改为水泥厂。
  1969年3月桥涵队徐勤安带人到白石山建点,将板石生产队(自负盈亏的单位)和水泥厂的周期性生产人员合并组成工兵五连,共百余人,采石烧灰。后改称白灰厂。1973年、1975年先后建一、二号小漏窑,设计生产能力均为三千吨。1981年又增建三号漏窑。现具有采石两万方,烧灰1万吨的生产能力。是兼有养鹿、养蜂等综合性经营的工副业生产单位。1984年底有职工134人。年产值24.64万元,经营盈利0.14万元。
                 白灰厂历年经营情况



  七、水泥厂
  于1966年在原白灰厂基础上改建。以简易木板房做厂房,只有一台900×900毫米的球磨机和一台粉碎机,用拖拉机做动力。
  1974年秋将90厘米球磨机改装加长到250厘米。1975年增建一台1000×3500毫米的球磨机,年产量突破千吨。1978年将土窑改装成半机械化立窑。1979年从八五五农场调进一台1500×5700毫米的球磨机和部分提升设备,架设了高压线路,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五千吨。以后又增加水泥瓦、涵管、围栏等水泥制品及无粒灰等生产项目。
  制水泥用的原料—块石,七十年代以前于兴隆山开采,80年经密山县沙石站核准,发给开采八家子南山新石场的执照。
  1984年底,水泥厂共111户,总人口413人,职工总数217人。年产值59万元,经营盈利三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