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路建设和管理
第一节 公路建设和管理
一、场内公路建设始于1953年。雇用当地老乡畜力车备料,修筑朝阳至杨木三岔路口两公里半砂石公路。连接西起密山县城,东至东林子的公路。1955年五大队划出成立青山农场后,马架子至东林子一段很少通车,所建木桥也被拆除,公路荒芜而废弃。
1954年至1963年,各农牧生产队自力更生用人工陆续修筑了通往分场的简易土面公路。但路况恶劣,运输不畅。
1964年组建了70人的筑路队,由申世训带队修筑东朝阳至三分场场部的砂石公路,全长11公里,投资18万元。技术等级设计为五级公路当年通车。
1965年修筑三分场至四分场的砂石公路,由副场长王锡英负责,支叶香任技术施工员。全长17公里,途经杨木公社红旗大队、兴安大队。技术等级设计为五级公路。投资34万元,用砂石料13万立方。1966年由四分场场部西延修至二十九队西小刘家屯,连接承紫河经马家岗通往密山县城的南线公路。开辟这条公路不但缩短了沿湖地区各生产队到密山的运距,而且改善了客运条件。密山运输公司的客车可以从北线、南线同时对开,中午会车朝阳,环行返回密山。
1967年用机械修筑二十队至二十二队湖滨土面公路。途经二十六队、二十五队、二十四队。
1970年铺筑二十连至二十六连砂石路面。由四营营长刘士臣担任指挥,由第四工程队施工。全长6公里,投资10.8万元,用砂石料4,500立方。
1974年结合农田建设,修筑十八连至二十二连的土面公路,途经十五连,十六连、十七连。
1979年5月组织116名工人,配备汽车18辆、推土机6台、压路机一台、刮道机一台,组成筑路工程队。由副场长高友指挥,陶元光负责施工。铺筑二十四队至十七队的湖滨砂石路面,全长8公里,横跨小西地河、兴凯排干、大西地河。投资三十四万七千元,7月17日竣工。
1980年由副场长王凤山任指挥,铺筑十三队至十七队简易砂石路面。全长15公里,途经6个生产队,共用风化石和土毛子料一万二千立方。
1984年修筑十九队南至砖瓦厂简易砂石公路,全长6.4公里。这是横跨西地河的第三条公路。
简易砂石公路是以“土毛子”代替标准砂石铺筑的。“土毛子”是白灰厂石矿的覆盖层和烧灰用块石残料的混合物。用“土毛子”铺路,既不用另行开采,又清理了石场,而且料源丰厚,节省投资。又因渗透性好,雨后几小时即能通车。可说是一举数得。
二、1968年以前,公路由沿线的生产队抽人分段负责养护工作,经费由农场负担,业务由汽车队负责。
1969年改由团部装备股负责组织领导,由公路沿线连队分段包干。1977年以后砂石公路里程延长,运输流量加大。为了保证公路畅通,由汽车队调出两台汽车,从有关单位调20名工人,组成养路班,由工交科领导。
1980年元月成立了养路队。队长邓文,政指商锦新,有职工73人,配备汽车3台(其中翻斗车两台),推土机一台,压道机一台。每公里拨经费2,000元。1982年汽车增至6台、负责备料,队下设四个点(朝阳,十三队、二十队、十七队)共44人。实行包干责任制,每人承包2公里的养护任务。养路队按季度组织养路质量检查验收。公路口设有路障,逢雨天封路禁行。自成立养路队以来,公路管理得到加强,公路养护完好率平均达到80%左右,基本保证了道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