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运输 一、运输工具
畜力车:包括马车和牛车,冬季还有少量马爬犁。大车有胶轮和铁轮;四轮和花轮之分。1956年全场有胶轮车90辆,四轮车166辆,花轮车23辆。是全场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汽车和轮式拖拉机的增多,大车转向场内、队内和田间运输。大车用于短途零星运输,较汽车和轮式拖拉机更为方便,而且成本低。所以直到八十年代全场还拥有大量的大车,但铁轮车全部被淘汰。
1960年至1983年畜力运输车辆
单位:台
汽车:1951年只有一辆破旧的日产汽车。1958年汽车发展到41辆。其中载重汽车35辆,特种车3辆,吉普车3辆。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使用的车以苏式为主。七十年代以后购进大量国产车,以解放牌车型为主。1984年全场拥有载重汽车67辆,特种车7辆,乘客车7辆。
轮式拖拉机:是各基层单位的主要运输工具,根据生产规模配备。农业生产队少者配两台,多者有5台。载运能力不次于同马力的汽车,而且可以在恶劣的路况条件下行驶。到1984年全场已拥有127台。
其他交通工具:部分职工家庭为了生活之便备有独轮或双轮手推车。
自行车:在农场早已普及,家家皆备。有28型、26型、还有坤车。1984年全场共有自行车近五千辆。嘉陵轻骑近百辆,摩托车7辆。
二、货运
建场初期农场有马车运输队,担负全场长途运输任务,远至宝清和密山县城。1953年以后,马车队分散归各大队管理,改为农忙生产,农闲运输。长途运输逐步为汽车所代替。但由于场内道路条件恶劣,汽车运输效率不高,仍需以畜力车来弥补不足,而且大量的短途运输和田间运输仍以畜力车为主,运力和运量基本上各担负50%左右。
七十年代开始,随着轮式拖拉机的不断增加,极大地方便和改善了基层单位的运输条件。但专业汽车队的货运量也随着相应减少。八十年代50%的载重汽车在农闲时处于停车状态,每年平均封存车15—20台,直到货运旺季麦收前才启封。车辆的利用率不足65%。经营情况明显下降。
三、客运
1958年场部至密山县城公路通客运班车,由密山县交通运输公司经营,每天往返一次。但因路不好,遇雨就不能通车,客车班次很不正常。除一分场沿公路的几个队外,场部至其它分场及各生产队均不通客车,来场部办事人员多乘场内汽车和小型车或步行。
1963年用一台跃进牌汽车装上布棚改成简易客车,在场部到三、四分场之间开展客运。1966年朝阳到四分场修建了砂石公路,接通了南线经马家岗通往密山的公路。密山县客运班车通过农场三、四分场及沿线部分生产队环行返回密山,改善了农场的客运条件。
1978年购进了一台U—72型客车。1981年又购进一台T66—1A型长途客车,作公用车。1982年10月场内环行公路客运通车,每天客流量可达100多人次,票价比地方客运价低三分之一。场内客运工作的开展,解决了边远单位坐车难的问题。
汽车队历年经营情况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