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况

第八章 农田水利

第一节 概况



  1951年建场初期,在一面背山三面临水的5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耕地五万八千亩,余下50万余亩的荒原是难以开垦的、低洼的草地和沼泽。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治理,投资近1,199万元,完成土石方达1,600万立方米,建成各种渠道270条,长达480公里。筑堤67.5公里,水工建筑物265座,机电井90眼。现有耕地近51万亩,平均每亩耕地已投入土石方35.9立方米,水利投资为26.7元。现有工程虽已初步形成体系,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环境治理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尚不能达到旱可灌、涝可排、旱涝保收的程度。
  三十多年的农田水利建设,经历了一个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是在边建设边生产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现有工程不配套,仅能维持生产,工程管理粗放,挖潜增益尚未列入议程。形成这种状况除政治上的影响外,还有自然条件的客观因素,加上生产力的落后,主观上也存在认识的错误。通过三十多年的工作,对农田水利工作摸索出了一条正确的指导思想,即:坚持以治涝为主,治涝抗旱相结合;以当前受益为主,当前建设和长远建设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