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一、水资源
1、地表水资源
大气降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自1956年有记载以来,年平均降水量为585.9毫米,最大达819.8毫米(1960年),最小为390.7毫米(1979年)。每年四季分布差异很大,五、六月份大部分年份为旱季,七、八月份降雨较集中,约占全年的50%。
由于受水面积所限,地表径流受降水强度控制,汛期多出现在早春融雪期(桃花水)和夏末初秋。据“三江规划”资料记载,我场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30毫米,水均年径流量为7,377,8万立方米。
径流分布:全场河流分穆棱河与小兴凯湖两大水系。北部的柳毛河、八家子沟与大、小兴隆沟注入穆棱河;南部有大、小西地河、小黑河注入小兴凯湖。
穆棱河是我场与虎林县杨岗乡的界河。穆棱河发源于穆棱县窝集岭,流长834公里,流域面积17,6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12,600平方公里,平原占3,500平方公里,弯曲系数2.77,平均比降0.0019。从鸡西的鸡冠山以上为上游,多山区,坡陡流急;鸡冠山至湖北闸为中游,多浅山及丘陵,支流汇入多,河谷平原开阔;湖北闸至虎头为下游,是广阔的沼泽平原。河道坡降平缓且弯曲,宣泄不畅。湖北闸是穆棱河下游唯一的控制枢纽工程,其水流分为两股:一股经湖北闸,在虎林县境内于虎头汇入乌苏里江,最大泄洪量250立方/秒,另一股在湖北闸上游流经穆兴分洪道(新开河),注入小兴凯湖,最大泄洪量2,660立方/秒(均65年洪水)。我场居于穆棱河中游下段,穆棱河流经我场区长约58.5公里。据杨岗水文站资料记载: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2亿立方米,最大洪流量为3,120立方米,最小枯水流量几乎断流。洪峰流量多发生在七、八月份,枯水流量多发生在五、六月份。洪枯流量相差悬殊,这就反映出该河虽在开发利用,但未能全区统筹整治和管理,发挥更大的效益,造福于两岸人民。
柳毛河发源于蜂蜜山,全长46公里,受水面积164.8平方公里,流经我场三、四、五队,注入穆棱河。河床流量为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900万立方米。
八家子沟发源于凌云山,全长4公里,流域5.5平方公里。大兴隆沟全长17.5公里,流域为39.2平方公里。小兴隆沟全长7公里,流域10.9平方公里。这些山沟型小溪均汇入穆棱河。
小兴凯湖与我场南部境邻,是个天然大水库。湖面为150平方公里,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总容量约两亿立方米。据“三江规划”记载,小兴凯湖死水位69.5米,海拔高程,即湖岗闸底高程,兴利水位70.2米。是我场排水自然承泄区,同时也是我场南部滨湖各生产队发展灌溉的丰富水源。
2、地下水资源
我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文地质条件良好,埋藏较浅,含水层厚。在河谷平原区一般井深在22—24米,单井出水量150—200吨/小时,每眼井平均可灌田100—200亩。
二、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
1、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利用穆棱河水在农场北部地区发展了自流灌溉。五十年代初建成凌云和杨木(朝阳)两个中型灌区,最多种植水稻达六万余亩。南部地区利用小兴凯湖水提水灌溉,七十年代后期建成小湖一号、二号提水站及临时提水站共4处,最多种植水田八千亩。中部地区,红领巾水库及十二队塘坝利用朝阳干渠回水发展自流灌溉和提水灌溉,分别种植水稻4,500亩和1,700亩。
历年洪痕资料
灌溉工程主要分布在穆棱河谷平原和湖滨平原,相继建成自流灌区两处,水库灌区一处,提水灌区两处。
(1)自流灌区
自流灌区有凌云和朝阳两处,均自穆棱河引水。凌云灌区早在1952年建成,渠首位于一队王家店,钢筋混凝土三孔进水闸,孔宽两米,设计流量6.OM3/秒,引干长12公里,设计灌溉面积4.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为2.9万亩。干渠于三、四队交界处与柳毛河交叉,历史上交叉工程多次被冲毁。1982年建一座30米长的浆砌石溢流坝,解决了输水和柳毛河水患。交叉工程下70米处分为南北两干线。北干线因兴隆沟交叉处工程冲毁,近年来一直未用。
1952年农场提出开发朝阳灌区的报告,上报松江省水利厅。省水利厅以:穆棱河水量不足,不应大面积开发水田”为据未予批准。为了掌握开发朝阳灌区的有关资料,找出引穆棱河水足以灌溉朝阳灌区水田的科学论据,组成了踏查组和测量队。由农艺师李钟林和生产科长徐明哲,王谦负责,成员是技术水平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在押犯人。1952年春,由杨彦场长亲自率领踏查组和测量队,对穆棱河及沿河荒原进行了全面勘察和测量,选择了坝址和渠首位置。测量队详细测量了断面流量、流速。在踏查中,因犯人彭济群年老多病行走困难,便套一辆牛车拉着他边走边看,边研究边定线。向南则沿穆兴水路乘橡皮船,远到龙王庙,东至青山峰顶。8月中旬结束了踏查工作。内业工作参考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水文、地质、气象资料和一张五十万分之一的旧航测图,提出规划设计,再次上报审批,于9月获准。1953年春组成水利工程大队、王谦、张永宽、詹春林任正副大队长、郑正柱任现场施工指挥,调集1,200名犯人到工地破土动工。
朝阳灌区位于穆棱河南岸,西起平桥,向东转南直至东朝阳,呈带状,共分布32条支线,分属5个生产队。渠首在杨岗,进水闸为钢筋混凝土开敞式三孔闸门,设计流量8.8立方米/秒。拦河坝为柳石结构滚水坝,坝长100米。朝阳干渠全长30.8公里,其中引干长11.5公里、总控制面积5.6万亩,其中水田4.46万亩。到1982年止累计投资191.53万元。
为了充分发挥灌区工程潜力,对灌区和渠系进行了扩大和改造同时便利排、灌和机械作业,1957年分别对长度超过两千米的六一八支线和十八一二十三支线,根据地形进行腰折,把原水田分为两节;1958年在灌区下游东朝阳扩大了水田面积7,500亩;1969年修建了灌区排水干渠,经三十二支线泄水闸调节控制红领巾水库水位,由于渠首河床变迁,引水发生困难,于1974年在距进水闸下游3公里处往上另开挖了一条长2,800米长的引水干线与柳毛河闸相通;1978年修筑了十八一二十五支线闸的引水干渠并与道路相结合的改线工程。
(2)水库灌区
红领巾水库是我场唯一的小型平原水库,渠首流量2.75立方/秒。始建于1958年,修建时有三分场小学校的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故取名为“红领巾水库”。水库坝体为均质土坝,到1982年共计完成土方25.9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进水闸门,薄壁堰溢洪道。汇水面积为57平方公里,拦蓄朝阳灌区排水,库区面积为3,900亩,总库容为17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为955立方米。洪峰流量为39立方米/秒。设计标准按十年一遇,校核标准按五十年一遇。设计灌溉面积三万亩,其中水田一万亩。1959年种植水稻0.45万亩,是该灌区历史上种植水稻最多的一年。
(3)提水灌区
1975年十七队、二十三队、二十四队、二十五队相继建成临时提水站4座。1978年分别在二十六队、二十三队建成小湖一号,二号永久性提水站两座。设计灌溉面积为4.68万亩,其中小湖一号三万亩,实际种植面积仅0.21万亩;小湖二号1、68万亩,实际最多种植面积为0.19万亩。全场先后共建成临时性和固定性提水站8处,其中机灌站3处。电灌装机容量883千瓦,机灌装机174马力,总设计流量为8.3立方米/秒。提水实灌面积1.5万亩,占计划灌溉面积的30%。由于水源不足等原因,没很好发挥作用。
(4)塘坝、蓄水池
在干旱、水源不足的1975年,十二连在团长李熙斌的积极支持下,修建了第一个塘坝和固定泵站。采取拦、截、蓄上游灌区排水的方法,即用“回归水”发展灌溉,改旱田为水田两千亩。塘坝位于朝阳灌区排水干渠末端,十二队北“五一”桥南公路东侧。泵站设计水流量为0.6立方米/秒,装机190千瓦,工作扬程3.5米,库容6万立方米,坝高4米,土方量5.2万立方米。农田不用水时抽水入池,用水时提水灌田站池结合,零存整用,小水大用,池中养鱼又浇禾,一举两得。“回归水”是上游灌区灌排交替和管理不善流出的废水和灌溉干渠的渗透水,提入塘坝存蓄待用,以往多年一直白白流掉,自1978年起十二队利用“回归水”种植水稻,平均亩产达530斤,平均亩盈利52元,最高达64.20元。改变了过去白浆土上种旱田,长期低产亏损的被动局面。
1973年开始,采取长藤结瓜的方式,沿凌云、朝阳两干渠修建了五连、十连、八连3个蓄水池。沿大西地河修建了十八连、十七连两个蓄水池。利用小兴凯湖水修建了小湖一号、二号提水工程,蓄容为288.8万立方米。
2、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场地下水资源开发较晚,除了民用的手压井和少数大口井外,真正开发地下水是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由于连年干旱,河流水源枯竭。1978年、1979年,分别在凌云、朝阳灌区干渠沿线打了一些农田补水井,补充灌溉用水的不足。截止1980年底共打成机井90眼,其中农田井64眼。但由于机电设备不配套,加上人们对旱灌认识不足,井灌工程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有的已经损坏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