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劳动工资第一节 职工队伍 创建时期是劳改农场,从事生产劳动的全部是在押犯人和刑满就业工人。建场当年全场干部、职工不到三百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干部、职工人数逐年增加,到1956年全场有干部职工664人。
1957年农场划归铁道兵农垦局领导。1958年接收转复官兵4,326人,1959年接收6,400名山东支边青年和914名梁山移民、职工成分发生了根本变化。1963年犯人和刑满就业工人全部调出,结束了我场作为狱政劳改机关的历史。
1958年下半年,转复官兵开始大批调出,为适应大跃进形势和生产全面大发展的需要,接收了大批自流人员。1960年农业遭灾出现饥荒,一些职工和一大批山东支边青年离场,出现劳动力不足,又接收了大批投亲来场人员。1961年至1963年根据国务院规定,精简职工和清理职工队伍,相继精简职工1,975人,清理回乡114人。在此期间,职工几经大进大出,大增大减,职工最多的1959年达到14,190人,至1j1963年底仅有职工3,880人。
1964年接收北京青年117人。1966年接收沈阳军区集体转业军人540人。同年开始大批接收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至1978年止,12年间先后接收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天津以及本省哈、齐、牡、鸡各城市知识青年16批6,154人。1970年开始执行将农场职工子女全部包下来的就业政策。到1976年止共安置职工子女就业1,821人。1975年以后,知识青年返城。1976年底,全场实有职工人数为8,602人。改为农场体制后到1979年,安置职工子女就业1,825人。1980年以后改行职工子女接班制度,职工队伍相对稳定。
职工人数与工资总额
1984年末有职工10,132人,其中女职工4,416人。在职工中,生产工人7,387人,管理人员886人,工程技术人员111人,服务人员1,246人,其它人员502人。职工总数中有复转军人1,002人,其中有老铁道兵29人,农建二师复转军人12人,1958年转复官兵316人。1959年山东支边青年849人,城市知识青年435人,其中北京81人,上海59人,天津25人,浙江16人,本省2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