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收入支出
第二章 居民生活
第一节 收入支出
1984~2000年,随着农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职工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部分群众已经达到小康生活标准。
一、一般居民收入情况
在农场,多年来一般职工仍以工资收入为主。1984~1988年,全场平均月工资标准在60~80元之间,1989~1995年在150~200元之间,1996~2000年接近500元。1996年之后,在岗人员多数实行岗位工资,干什么工作拿什么钱,工人岗位一般400~600元,干部岗位400~800元不等。1985年之后,普通职工开始承包种地、养奶牛或搞个体,一般年收入五六千元,多者上万元。打工者,力工一般月收入四五百元,驾驶员、厨师等技工可达千元以上。离退休人员每月退休金1996年之前一般为三四百元,到2000年平均达到四五百元,建国前离休人员和退休教师多数超过千元。
农场职工多数家庭在银行都有一定数量的存款,以备较大数额的出和应急之用。2000年全场在银行储蓄总额为1.03亿元,人均6000余元。
在1985~1995年间,承包种地的职工因为主要以种植旱田为主,遇有旱涝灾害,农作物减产歉收,入不抵出,不少农户亏损挂账,多者达到5~10万元。从1996年开始,到2000年农场实施以稻治涝战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还款政策,大部分欠账户基本还清了农场的欠款。
二、主要支出项目
在居民生活总支出中,衣食等日常支出一般约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除去米面油外,电费、水费、有线电视收视费、电话费等也已逐步成为常规支出项目。1992年之前,购买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家具视为较大支出项目。1992年住房制度改革之后,购买新住房成为家庭中的最大支出项目。平房价格一般2~4万元,楼房多为5~7万元,面积稍大一些,装修好一点的,价值超过10万元。
进入90年代子女上学费用逐年上涨,成为家庭重大支出项目。小学、初中在场内住校,花费不大,一个学生平均每年约两三千元,高中出场住校,一般平均一年五六千元,上大学则每年不低于一万元。成年子女结婚也是一个家庭的重要支出项目,多少不等,经济条件差的三五千元,条件好的三五万元。
随着医疗制度的不断改革和老龄化的逐步到来,中老年人就医治病的支出比例越来越大。参加医疗保险的可报销一部分。老弱多病者平均每年医药费常在千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