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风
第四章 社会新风
社会新风
农场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17年间,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历史过程中,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依在,同时还形成了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许多良好社会新风,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
义务奉献
修造厂离休老干部共产党员杨庆石自1983年离休后,一直坚持常年为群众义务修理自行车、缝纫机等。到1987年4年时间,小件修理无法统计,光大拆大修自行车、缝纫机、摩托车就达120多台。来请他帮忙的人,有的他能叫出名字,有的根本不认识。他为大家修车子,不仅分文不取,而且还常常拿出自己的香烟和茶水招待“顾客”。
扶贫帮困
1991年初,渔种场退休女职工张所荣的丈夫丢下她和两个上中学的女儿去世了。张所荣是个残疾人,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三口人全靠她每月80多元钱的退休金生活,上高中的大女儿罗红为生活所迫退学了。农场公安分局巡警队团支部书记宋玉江,带领十多名团员青年来到张大妈家,给她女儿送来了新书包,还把她家的重活全包了下来。
春节前夕,这11名团员青年在5个月没发工资的情况下,集资80多元钱,买了糖、肉、鞋等年货送到张大妈家,帮助她劈柴禾、扫院子、贴春联,还为她全家演出了自编自演的小节目,感动得张大妈热泪盈眶,不知说啥好。
为了帮助张大妈脱贫,这个团支部第二年开春后又帮助她家盖起了猪圈,养了两头大肥猪。
助人为乐
1992年11月10日一大早,住在十五队边缘的鲜明文按惯例起床喂牛、挤奶。突然,他发现自己家苞米楼里蜷曲着一个老太太,老人已冻得说不出话来了。鲜明文赶快把老人搀进家中,让她到炕上取暖,又为她做了可口的饭菜。老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讲了自己的身世。原来,她本住在庆丰十七队的女儿家中,女儿因家务事与女婿吵闹,得病住进了医院。老人一气之下从家中跑了出来。庆丰十七队组织人员找了一夜也没找到她的下落,谁想她竟跑出20多里地在鲜明文家的苞米楼里蹲了一夜。
十五队领导得知此事,迅速与庆丰十七队取得联系。老人的女婿来到鲜明文家,表示了谢意,并要把老人接回去。可老太太说什么也不走,非要留在鲜明文家。鲜明文一家4口人,两个孩子都上学,家里还养了8头牛。这下又添了一个老妈妈,更是忙上加忙了。老人的女婿见实在领不走岳母,要给鲜家留些钱,鲜明文夫妇说啥也不收,对老人女婿说:“回去赶快把媳妇的病治好,有事慢慢商量,别再吵了。我在这儿做老人的工作,她什么时候想回去,我们给送过去,你就放心走吧”。
拾金不昧
1989年8月18日中午,粮油加工厂女工杨桂荣一人在车间打扫卫生,捡到一个大皮夹子,打开一看全是一沓沓五十元面值的大票。杨桂荣心想:“天啊,失主该多着急……”于是她把皮夹子原封不动地锁进办公桌,等待失主前来认领。
这一天,十六队司务长单增友带着4500元公款前往场部办事,在办事过程中不慎将钱包丢失,在回队途中才发觉。这时老单心里怦怦直跳,但又不敢声张,只得硬着头皮各处查找。当他来到粮油加工厂酱油车间时,杨桂荣还在那里耐心等着。这时已是下午下班以后了,经过查实确认是老单的钱,杨桂荣便将皮夹子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他。老单双手攥着钱,连连说:“谢谢,谢谢,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恩德”。
杨桂荣摆摆手笑了,她笑得是那样甜蜜舒心。
孝敬老人
1987年家住十六队的邢启仁老人已经80多岁,一辈子无儿无女,身边只有一个侄子叫邢本才,侄媳妇叫李凤云。平时老人有啥事,都指望他们俩。前些年,老人身体硬朗,自己单过。1985年夏天,老人的身体出了毛病,李凤云天天送水送饭、请医拿药。1986年3月,老人的病情加重了。这时李凤云就同丈夫商量说:“大爷身体有病,一个人单住闷得慌,来回送饭也不方便,干脆把老人家接到咱家来住吧”。第二天他两口子就把老人接了过来。
李凤云把老人住的小屋收拾得干干净净,火炕天天烧得热乎乎的,衣服三天五天就洗一回。老人病重下不了炕,大小便在屋里,她天天端屎端尿,不嫌脏,不嫌烦。老人有病胃口不好,她就想方设法调剂口味。春天家里没菜吃,只要市场上能买到的,花多少钱她都不心疼。她还常常催着丈夫给老人擦澡洗脚。开始她在承包组干活,为了更好地照看护理老人,她退出了承包组,准备自己在家养奶牛,说这样照顾老人方便。
邢启仁老人逢人便说:“凤云和亲闺女有啥两样?这真是俺老汉的福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