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倒木沟安兴简史

四、农场史话

倒木沟安兴简史


  一、倒木沟地名的来历
  八五八农场所在地区建场前称安兴。安兴定名于1948年,此前称倒木沟。
  在乌苏里江以东,有重重迭迭的山峦,称锡霍特山系。那里,夏日被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覆盖着;冬季山区披上银白盛装。山下广袤大地,水草丰盛,为天然游牧之场,山中地下煤碳、石油、金属矿藏极为丰富。
  一百多年前,整个锡霍特山系及其周围广大地区,均为中国神圣领土。中国居民世世代代在那里渔猎放牧,种田放山,繁衍生息。
  早在1858年至1859年,沙皇俄国侵略者,为了霸占中国领土,就在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上设置了几十个军人村屯,并强行拆毁清朝政府在江东的卡伦(哨所),驱逐当地中国居民及守土军队、官员。1860年6月,沙俄政府竟无理要求清朝政府将乌苏里江以东大片中国领土割给俄国,遭到清政府拒绝。同年11月,沙俄利用英法侵略联军攻占北京的机会,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根据该条约,沙俄霸占了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把中国军民驱赶至乌苏里江以西。
  在沙俄霸占的中国土地上,锡霍特山区,原来居住着许多以伐木为生的中国人。他们在山中伐木时,为便于通行,多处将倒木横放山溪之上通渡,皆称倒木沟,已成习惯。大批被驱赶的中国伐木人,告别世代生息的倒木沟山区,来到乌苏里江西岸定居。他们怀念锡霍特山区故乡倒木沟旧居,将新居地仍习惯地称倒木沟。
  来到乌苏里江西岸的中国人,最早定居于两处,当时称倒木沟南街(今八五八农场吉祥渔业队所在地)和倒木沟北街(今八五八农场通化渔业队所在地),后来又称为南街集和北街集。
  经过多年发展,倒木沟逐渐繁荣,居民日渐增多,居民点不断扩建,后来将这一地区统称倒木沟。
  二、倒木沟历史沿革
  (1)清、民国时期
  1909年(清宣统元年)6月,清政府在虎林地区设治,始称呢吗厅,厅址在今虎头镇。全厅下设6个社,倒木沟地区称久安社,辖有倒木沟村和四道迷子等村。呢吗厅属于吉林省密山府。
  1910年,呢吗厅改称虎林厅,并将全厅6社改为7个区,久安社改称第二区,区公所设在倒木沟南街。
  1913年虎林厅改称虎林县。
  1914年(民国三年)1、2月间,在虎林县城(今虎头镇)南约100里处的乌苏里江岸,倒木沟地方,划镇基一处,长宽各一里,定名通化镇。
  1914年11月,虎林设警察所,共巡长和警察50余人,分驻县城和倒木沟等地。
  1914年末,虎林县第二区与第三区合并,称虎林县第二区。
  (2)日伪统治时期
  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广大土地。
  1933年,日寇侵入倒木沟。同年倒木沟建立了中共党支部。
  1934年(伪满康德元年),日本侵略者将虎林全县划分为7个区165个村,倒木沟仍称二区。同年建立伪政权和伪警察署,有伪警察50余人。日寇在倒木沟驻一个骑兵连,约60人。为镇压抗日武装,日伪组成“讨伐队”,不断来倒木沟骚扰,所到之处奸淫掳夺,无所不为。
  1935年(伪满康德二年),伪虎林县公署实行“保甲制”,进行户口大清理,以利日寇统治。次年,虎林划为伪满国境第一线,凡16岁以上居民,发放“居民证明书”并贴有照片,强行要求随身携带,以便随时接受日寇、伪军警察、宪兵的检查。
  1936年,日寇在部分农村实行“集团部落制”,要求虎林全县在3年内将农村居民分批集中到“集团部落”。这是日寇急于割断人民群众与抗日部队的联系,企图扑灭在东北地区熊熊燃烧的抗日烈火。
  1939年,日寇在倒木沟地区建立4个“集团部落”,分别在通化、吉祥、永发、平安屯。是年夏秋之间,倒木沟地区的其他村屯,全被日寇放火烧光。
  一些不愿去“集团部落”的老人,被日寇用火烧死或用枪打死。
  同年,日寇在虎林取消保甲制,实行街村制。全县划分7个行政村,个29屯。通化为一个行政村,设日伪村公所,管辖通化、吉祥、永发、平安四村(集团部落)。
  1941年秋,日寇强迫通化、吉祥、永发、平安四个“集团部落”的居民,迁往虎林内地连山、富荣、义和、富国等地。倒木沟成了无中国人居住区。
  (3)解放以后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远东第35集团军越过乌苏里江,对日作战。8月12日,虎林县城解放。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倒木沟回到人民手中,被日寇驱赶出家园而又幸存下来的部分倒木沟居民,陆续返回家园。
  1946年(民国35年)5月,虎林实行村改区,全县设6个区,倒木沟属第四区(庆丰区)管辖。
  1948年4月,虎林县人民政府从虎林街移民373户来倒木沟,从此,倒木沟地区又开始兴旺起来。移民分别在通化等7个点垦荒建家。
  1949年,倒木沟称虎林县第四区安兴村。
  1956年2月,虎林县实行区改乡,倒木沟地区称安兴乡。
  1956年4月,解放军转业复员官兵正式组建铁道兵八五○农场河南大队。
  1956年6月,安兴乡组建安兴农业生产合作社,各村屯为农业社的生产队。
  1958年8月,安兴农业社正式改建为安兴人民公社。
  1958年11月,安兴人民公社与八五八农场合并。
  1962年,场社分开。原安兴公社并入农场的社员,均自愿留在八五八农场(二级制),没有退出。
  三、倒木沟自然村屯及人口变化
  1910年以前,倒木沟地区主要村屯为倒木沟南街和倒木沟北街,共有居民约150人。此外还有四道迷子、湖口子等村,仅有为数不多几户居民。据《虎林县志》记载:1911年,虎林二区(倒木沟)总人口160人,其中男137人,女23人。
  1919年,由于放荒招垦,从山东、河北、辽宁、吉林等省,进入虎林大批人口。1921年,进入之人口约1000户,分别到县城(今虎头)、倒木沟、荒岗、黑嘴子(今虎林镇)等地。
  1927年,倒木沟总人口1410人,其中男963人,女447人。
  随着人口的增加,倒木沟地区村屯逐渐增多,除原有较大的倒木沟南街、倒木沟北街、四道迷子、湖口子以外,在江河沿岸,还有古榆树、东西棚、郝家岗、北大通、三人班、小黑河、片底子、西大林子、吉祥、月芽泡子、半截通、密亮子、平安屯、草蒲屯、板房、伏家大院等一批居民点(村屯)。上述村屯,居民多者有上百户,少者仅有几户,甚至几个人。一般为10户至20户。1933年日寇入侵倒木沟以前,总人口最多时约为2000人。除原有居民外,还不断涌入外来做生意的商人。当时最繁荣地区为北街集和南街集。
  1934年,日伪虎林第二区公所设在通化镇,辖阅江镇、通化镇、片底子、伏家大院、湖口子、四道迷子、吉祥、永发、平安等村屯。日寇入侵以后,原来众多商户,纷纷撤走,一些居民为反抗日寇侵略,也撤往他乡甚至到了国外。到1939年,四个“集团部落”总人口仅有数百人。
  1941年秋季起,倒木沟成了无中国人居住区。
  1945年解放以后,部分倒木沟居民,返回家乡。
  1948年4月,虎林街居民373户,移民到倒木沟。因这些移民主要来自虎林街安乐一带,到倒木沟后,希望兴旺发达,故将新家居地取名安兴。他们分别在通化、战胜(今十一队)、红部(今十二队)、振兴(今安兴大街东端)、大院(今林业公司居民点)、安民(今十七队)等村屯安家落户。
  1955年,虎林接收山东移民750户,其中来安兴2户,为山东平阴县人。
  1956年,虎林接收山东移民687户,共2644人,其中来安兴20户,每户平均4人,为山东长庆县人。
  至此安兴总人口为400余户,约1100余人。
  四、倒木沟地区经济简况
  (1)农业:倒木沟地区,1933年以前可耕地约10000亩。在封建社会,这些土地大多数为地主阶级占有,如通化、吉祥、密亮子等村屯,几户地主各有土地100垧(每垧15亩)以上,而广大贫下中农占有土地甚少,更没有自己的牲畜。广大农民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
  出租土地,收取地租。每出租一亩地,收地租大豆66市斤。当时亩产大豆最高为100斤,地租占亩产量的三分之二。
  出租大牲畜。翻一垧地(15亩)收大豆660市斤。当时翻新开荒地每垧种大豆产量为1000市斤。辛苦一年,农民所剩仅为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包种地,吃分子。农民包地主的地,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分给地主,名曰“分种”。
  雇工。有长工和短工之分,每天付给的工资除去吃饭,所剩无几。
  放高利贷。春借一斗粮,秋还一斗半粮,或春借10元,秋还15元。
  解放以后,虎林街移民来倒木沟,将倒木沟地区改称安兴村,后成立安兴乡,安兴农业生产合作社,安兴人民公社。这期间,农民主要是新开荒地和复垦以往的撂荒地,全部农业生产依靠畜力和手工劳动。由于农民当家作主没有剥削压迫,群众生产积极性高,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生产有较快发展,单产不断提高,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群众生活日益改善,不仅能自给自足,而且每年都向国家交售余粮。
  种植的作物,主要为玉米、大豆、小麦、杂粮。亩产量多年平均为200市斤至300市斤。到1958年底农场公社合并时,安兴公社和忠诚公社的仁义大队并入农场的土地约为10000亩,人口为1200人。
  (2)商业。倒木沟地区,历史上曾是中俄(十月革命后为中苏)边境贸易的重要口岸。双方民间为传统的贸易伙伴。20世纪初,关内和吉林、辽宁来虎林落户的垦民多数乘中东铁路火车到绥芬河进入俄国(苏联),再转乘西伯利亚铁路火车到列索扎沃斯克,然后渡过乌苏里江或松阿察河,进入倒木沟地区各谋其业。
  每年秋收以后,外地人员纷纷来倒木沟做生意(当时倒木沟为中俄(苏)边境贸易集散地)。从秋末至隆冬,满载大豆和装有白酒等商品的爬犁,络绎不绝,与俄(苏)方贸易人员换货。双方交换的货物为大豆、白酒、煤油、食用油、日用百货、铁制农具等。当时倒木沟南街和倒木沟北街都有数家商店、饭店,且经常请外地戏班子来演出,整日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十分繁荣。但自1933年,由于日寇入侵,倒木沟日渐萧条。
  (3)其他。1916年,开通哈尔滨至虎林(今虎头)等地的定期轮船航班,往来客货轮共27艘,其中包括哈尔滨至倒木沟定期轮船航班。陆路交通主要是从虎林(今虎头)通过北大通进入倒木沟地区,主要是冬季以爬犁为主。
  从20世纪初至1933年,倒木沟出现了以粮油加工为主的行业,皆为地主经营,如加工完油,农民来换,每100斤大豆可换6~8斤豆油。另外开油坊的地主还经营“豆庄”,以买卖大豆为主,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上述情况,一方面说明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多种经营的萌芽。
  五、倒木沟的中共党组织
  日寇入侵倒木沟后,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对日寇反抗也最强烈,盼望早日驱逐日寇,光复祖国,总希望有一种力量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正在这时,共产党员毕于民受中共饶河中心县委之命,来虎林倒木沟沿江一带秘密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1933年4月,毕于民首先在虎林九牌(今虎林忠诚乡仁爱村)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1933年秋又在倒木沟建立了虎林县的第二个党支部,第一批发展党员3人,都是群众抗日救国的骨干力量,他们是韩玉阳(党支部书记)、魏广海(组织委员)、魏树森(宣传委员)。
  1936年7月,中共虎林区委改称县委,下辖两个区委和11个党支部。穆棱河以南为虎林区委,下辖8个党支部,其中3个在倒木沟地区,即倒木沟党支部、四道迷子党支部和北大通党支部。
  到1938年9月,中共虎林县党组织的活动全部停止。
  解放后,倒木沟地区人口不断增多,1956年设安兴乡并设立中共安兴乡党支部委员会。
  1958年8月,安兴人民公社成立,中共安兴乡党支部亦随之改称中共安兴公社党支部。
  六、日寇在倒木沟地区的罪行
  日寇侵入倒木沟不久,为作好侵略苏联的准备,先后在倒木沟地区修建了沿江公路网,开挖了连接大小穆棱河的新河,驻扎侵略军,修建飞机场,成立开拓团训练所。
  从1939年至1944年,完成了从虎林至通化,以及连接沿江各日寇军事设施之间的沿江公路网,总长近200公里。与修建沿江公路网的同时,还开挖了连接大小穆棱河的新河,盛水时期,可通行小型机动船只。修公路和挖新河的劳力,全是中国“劳工”。他们有的是被鬼子骗来的,有的是被鬼子抓来的,有的是被鬼子强行征集的,有的则是在对日作战中被俘的中国抗日官兵。修公路和挖新河的中国“劳工”,每天上工收工,都由鬼子兵看管押送,进入工地按人分段,必须完成,收工时一律将锹镐等铁器收起来,防止劳工暴动。劳工们住在工棚里,工棚外层层铁丝网,工棚出入口处,鬼子兵日夜武装看守,劳工完全失去人身自由。劳工吃的是橡子面,没有什么副食,再加劳动强度大,没有医药,病、饿、冻、被打而死的,每天都有,不计其数。劳工死后,被鬼子扔至野外,沿江公路网和新河,洒满了中国劳工的血泪和对日寇的仇恨,记录了日寇的罪行。
  为了侵略苏联,日寇在倒木沟地区驻扎军队最初为一个骑兵联队约60人。此外先后还有下列日军驻扎。
  一、国境正面监视哨所,属虎头哨所管辖;
  二、国境警备部队,属伪满洲国国境警备部队管辖,有水上警备队和陆上警备队;
  三、简易军用机场,倒木沟地区有两处,一处在平安屯以西,一处在吉祥附近,可临时起降战斗机,土筑跑道,其指挥机关在虎林西岗;
  四、关东军正规部队一个联队,除骑兵外,还有炮兵和步兵。
  日寇在“九一八事变”后,还成立了准军事组织,全称为“满蒙青少年开拓义勇军”,其成员为在日本国内征集的14岁至16岁的青少年。他们来中国东北的任务,主要是接受军事训练,其次为垦殖开拓,待达到入伍年龄时,分别被编入数十个“训练所”,对外称开拓团。
  倒木沟地区的开拓团,全称为“完达岭开拓团乌苏里训练所”。总人数500人,分驻两处,一处在今振兴村(当时称训练所),一处在今十七队板房。名为开拓,实际主要接受军训,有时也从事一些“农事试验”性的活动。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在中国东北对日作战,势如风卷残云,这批日本“开拓团”成员,已是溃不成军,纷纷仓惶逃生。
  本文资料来源
  (1)《虎林县志》
  (2)《虎林文史资料》
  (3)《八一五这一天》吉林1985年出版
  (4)1963年安兴中学师生调查口碑资料
  (5)1983~1991年,农场场史办调查口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