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产队
第四节 生产队
一、第一生产队
一队在一棵树地区,小穆棱河南岸,距安兴15公里。1958年转业官兵建队。因地处小穆林河湾,建队时取名穆河湾村。自建队至1962年,先后属于小西山分场、平原分场、穆棱河分场。1962年为穆棱河分场六队。1963年为八五八农场二队;1969年为兵团三十四团一连;1981年恢复生产队名称。全队总面积38.33平方公里,东为三队,北靠小穆棱河,西接庆丰农场。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41‘19d",东经133°09‘52"。境内多草原沼泽,少林木,地势平坦,黑土层10-15厘米。现有耕地17.030亩。一队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1980年,总产为1,766吨,平均粮豆亩产103.5公斤。
二、第二生产队
第二生产队在一棵树。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43‘25",东经 133°13‘39"。位于虎安公路北侧,距安兴八公里。因附近有一棵多年老椴树故名一棵树。又曾为穆棱河分场部所在地,亦称称穆棱河。
1956年,铁道兵八五OO部队农场河南大队建点,当年称五中队。自1956年至1962年,先后为河南大队队部,河南独立分场场部,一棵树分场场部,穆棱河分场场部所在地。该队先后隶属于河南大队、河南独立分场、农场、一棵树分场、穆棱河分场。
1963年,穆棱河分场的一队、二队合并,组建新队,称八五八农场第一生产队,1969年,改称兵团三十四团二连;1981年恢复生产队名称。
二队地处小穆棱河北岸,东为四队,西为三林村,南与三队隔河相望,北与十二队为邻。全队总面积17.6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4,400亩,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是农场种水稻的重点队之一。自1963年至1983年,有十年粮豆平均单产在100公斤以上,其中有两年单产平均超过150公斤。1980年,粮豆总产2,134吨,平均亩产160.5公斤。
三、第三生产队
三队在一棵树地区,小穆棱河南岸,距安兴11公里。东邻五队,西接一队,南为荒原,北靠小穆棱河。总面积25.33平方公里。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42‘14",东经133°14‘57"。因队部建在小西山上,故得名小西山。1956年建点,称河南独立大队四中队。自1956年至1962年,先后隶属于河南大队、分场、农场、小西山分场、穆棱河分场。1958年为小西山分场场部所在地。1962年为穆棱河分场三队。1963年为八五八农场三队。1969年改称兵团三十四团三连,1981年恢复生产队称号。
该队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19,260亩。1980年,粮豆总产1,730吨,平均亩产106公斤。
四、第四生产队
四队在一棵树地区,距安兴五公里。西接二队,东邻科研站,北为十二队,南临小穆棱河,面积11.00平方公里。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43‘42",东经133°15‘55"。
1958年,解放军转业官兵建点,1959年为穆梭河分场畜牧队所在地,1960年撤点。因伪满时期日本侵略军在此地建有简易飞机窝,建点时,飞机窝仍为残留土丘,故当时取名大土包。1972年为武装值班二连驻地。
第四生产队原在振兴,1958年前,为虎林县安兴乡(社)的农业生产队,1959年场社合并入场。曾先后隶属于穆棱河分场、安兴分场。1962年为安兴分场四队,1963年属安兴大队,1964年称八五八农场第六生产队,1969年改称三十四团四连,1981年称生产队。该队是1977年由振兴迁往大土包的。
该队地势平坦,所辖范围,除河滩等地外,荒原已开垦完毕。1965年前,靠畜力耕种。1966年后,逐年增加机械农具,至1969年,基本实现主要作业机械化。现有耕地9,350亩,1980年粮豆总产l,045吨,平均亩产110公斤。
五、第五生产队
五队在吉祥地区,小穆棱河南岸,距安兴六公里。西连三队,东接十七队,南与六队为邻,面积24.00平方公里。
1958年转业复员官兵开荒建队。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41‘42",东经133°18‘04"。因队址在小黑河岸,建队时命名小黑河村。
1958年至1962年,先后隶属于小西山分场、吉祥分场、穆棱河分场。1962年为穆棱河分场四队和五队,1963年称八五八农场四队,1969年改称三十四团五连,1981年恢复生产队名称。
五队地势平坦,宜种大豆、玉米、小麦,现有耕地18,400亩。1980年,粮豆总产2,031吨,平均亩产111公斤。
1981年,农场在五队筹建奶粉厂,1982年3月正式生产蛋白肉,1983年生产乌苏里江牌全脂速溶奶粉。乳品厂日处理鲜奶五吨。
六、第六生产队
六队在吉祥地区,安清公路东侧,距安兴九公里。东临乌苏里江,西接五队,南为吉祥和七队,北连十七队。总面积30.67平方公里。队部地理座标:北纬45°40‘14",东经133°21‘34"。
1958年转复官兵开荒建队。1962年前,先后隶属于吉祥分场、安兴分场。1962年为安兴分场八队,1963年为八五八农场五队,1969年改称三十四团六连,1981年改称六队。
六队现有耕地19,500亩。1983年,粮豆总产2,225吨,平均亩产工14公斤,交售粮豆1,602吨,商品率为72%。
七、第七生产队
七队在吉祥地区,靠安清公路,距安兴15公里。东为渔业一队,南接八队,北与六队为邻,西为25排干地区,总面积26.00平方公里。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37‘18",东经133°21‘44"。
1958年转复官兵开荒建点时属吉祥分场,1962年为吉祥分场四队,1963年称八五八农场第七生产队,1969年改称三十四团七连,1981年恢复七队名称。
七队地势平坦,境内有次生林地。现有耕地21,000亩,1983年粮豆总产2,728吨,平均亩产146.5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豆2,082吨,商品率为76.3%。
八、第八生产队
八队在吉祥地区,村名四道糜子,靠安清公路,距安兴18公里。东临松阿察河,南接九队,西为25排干地区,北与七队为邻。总面积34.00平方公里。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35‘43",东经133°20‘ 08"。
1958年转复官兵建点后,先后隶属于清河分场,吉祥分场。清河分场场部曾设于此地。1962年为吉祥分场五队,1963年为八五八农场八队,1969年改称三十四团八连,1981年恢复生产队名称。
八队是较大型的农业生产队,有耕地25,000亩,1983年粮豆总产2,631吨,平均亩产112公斤,交售商品粮豆1,848吨,商品率为70.2%。
1972年,该队曾被评为黑龙江省先进集体,派代表出席省劳模大会。
九、第九生产队(草蒲屯)
九队在吉祥地区,靠安清公路,距安兴26公里。位于松阿察河边,南为松阿察河并与清河分场相邻。北接八队,西为25排干区。面积32.67平方公里。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32‘55"东经133°16‘ 39"。
1958年转复官兵在草蒲屯开荒建点,为清河分场六队,1962年为吉祥分场七队,1963年撤点,1972年重新开荒建点,1973年正式组建九连,1981年改称九队。
该队地处松阿察河下游,地势平坦低洼,重建十几年来已开荒13,000亩。1983年,粮豆总产1,149吨,平均亩产95.5公斤,上交粮豆610吨,商品率为53.1%。
十、第十生产队
十队属清河分场建制,距安兴40公里。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35‘51",东经133°11‘05"。1977年开荒建队。1983年播种面积为10,800亩,粮豆总产1,360吨,平均亩产127公斤,交售粮豆1,099吨,商品率为80.8%。
十一、第十一生产队(战胜)
十一队在东片,距安兴九公里。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43‘51"东经133°24‘23"。南为小穆棱河,东连同化,西接安兴和红部,北与十三队为邻,面积50.00平方公里。该队紧靠背江,境内泡沼、次生林、柳毛林较多。
战胜,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而取名。该村为四十年代末的移民村。1956年河南独立大队在此建二中队。1959年战胜村并入农场。1962年为安兴分场十队,1963年为八五八农场第十生产队。1969年改称三十四团十一连,1981年改称生产队。1965年前,该队以畜力耕种为主,1966年后,逐年增加农机具,至1969年基本实现机械化。现有耕地13,000亩,1983年粮豆总产1,470吨,平均亩产123.5公斤,交售粮豆946吨,商品率64%。
十二、第十二生产队(宏兴村,又称红部)
十二队在安兴北,靠安北公路,距安兴三公里。东为十一队,南接安兴,西与四队和二队为邻,北连十三队,面积20.67平方公里。该村原为虎林县安兴乡宏兴生产大队,1959年场社合并入场,先后叫安兴一队,安兴三队,1963年属安兴大队,1965年称八五八农场九队。1966年由沈阳军区转复官兵组建的兵团虎林团七连驻该村,当年与之合并称七连。1969年称三十四团十二连,1981年连改为队。
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44,16",东经133°19‘41"。该队原为畜力队,1967年主要作业实现机械化。1983年播种14,000亩,粮豆总产1,452吨,平均亩产108.5公斤,交售粮豆807吨。除种植业外,该队还经营木耳菌和生产黑木耳。
十三、第十三生产队(平安屯)
十三队在北大通地区,靠安北公路,距安兴六公里。北邻十四队,南接十二队,东为十一队,西靠四队和十六队。面积32.00平方公里。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45‘58",东经133°19‘50"。1957年,铁道兵转复官兵在平安屯开荒建点。1958年至1962年,先后隶属于北大通分场、安兴分场,1962年为安兴分场一队,1963年为八五八农场十一队,1966年由平安屯迁到以北一公里处建点,1969年改称三十四团十三连,1981年连改称队。
十三队是个较大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队,有耕地20,500亩。多年以来,机务管理、标准作业一直是先进,1965年,是东北农垦总局五百个重点机械化生产队之一,当年实现万亩千吨目标。1983年,粮豆总产为2,620吨,平均亩产132公斤,交售粮豆1,790吨。
十三队在两个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十四、第十四生产队(北大通)
十四队在北大通,安北公路终点。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47‘48",东经133°22‘41"。东至乌苏里江,南邻十一队和十三队,西接十六队,北靠十五队。面积25.33平方公里。因紧靠大通河,故取名北大通。
1956年铁道兵河南大队在这里建点,称一中队。1958年至1962年,北大通分场场部在此。1962年为北大通分场二队,1963年为八五八农场十二队,1969年为三十四团十四连,1981年改称为队。
十四队地处大穆棱河和大通河最下游,地势低平,以种植业为主。现有耕地16,000亩。1983年粮豆总产1,498吨,平均亩产97.5公斤,交售粮豆1,014吨。
十五、第十五生产队(郝家岗)
十五队在北大通地区,距安兴15公里,安北公路由终点北大通向北延伸至此。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49‘32",东经133°24‘26"。东临乌苏里江,北靠大穆棱河并与庆丰农场十七队为邻,西接十六队,南与十四队相连。面积12.00平方公里。
1958年转复官兵开荒建队,属北大通分场。1962年为北大通分场四队和五队,1963年为八五八农场十三队。1964年撤点,土地归十二队绎营。1966年,兵团虎林团八连进驻,称八五八农场八连。1969年改称三十四团十五连,1981年改连称队。
现有耕地13,300亩,1983年粮豆总产1,250吨,平均亩产95.5公斤。1983年,王木存办起了第一个家庭农场。
十六、第十六生产队(仁义,又称卢家亮子)
十六队在北大通地区,距安兴18公里。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50‘45",东经133°18‘20"。北靠大穆棱河,西为虎林县仁爱村,东接十四队,南与十三队相连。面积38.33平方公里。
十六队原为虎林县之东、西仁义村,又称东、西棚,卢家亮子,1959年场社合并入场。1959年至1962年,先后属于穆棱河分场和北大通分场。1962年为北大通分场三队,1963年称八五八农场十四队,1964年改称十三队。西棚居民于1967年迁往东棚,东棚于1976年迁往新建点。1969年改称三十四团十六连,1981年恢复队的称号。
该队土质肥沃,境内多次生林木,以种植业为主。1964年以前,畜力耕种为主,至六十年代末,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现有耕地17,000亩。1963年至1983年,共有11年粮豆平均亩产在100公斤以上。1983年,粮豆总产1,820吨,亩产平均106公斤,交售粮豆1,204吨。
十七、第十七生产队(安民村)
十七队在小穆棱河南岸,公路绕行经五队路口至安兴七公里,近行过便桥经中学至安兴二公里。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42‘12",东经133°20‘41"。西接五队,南邻六队,东靠乌苏里江,北隔小穆棱河与安兴相望。面积17.33平方公里。
该队原为四十年代末之移民村,因移民来自虎林安乐等村,故取村名为安民。后移民多迁出。1957年,八五八农场建试验队。1958年为八五八农场农业技术学校,1962年改称安兴分场七队。1963年为八五八农场试验队,1966年称良种站并与中学合并,1968年又恢复良种站名称。1969年称三十四团十七连,1973年改称科研站,1977年科研站迁往振兴后该地又称十七连,1981年改连为队。
十七队有耕地9,000亩,是农场水稻种植的重点队之一。1963年至1983年,共九年粮豆平均亩产超100公斤,其中三年亩产平均超150公斤。1980年,粮豆总产1,581吨,平均亩产194公斤。
十八、第十八生产队
十八队属清河分场建制,距安兴32公里,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32‘06",东经133°12‘06"。1978年开荒建点。耕地面积18,000亩。1980年,粮豆平均亩产98.5公斤。
十九、第十九生产队
属清河分场。1978年开荒建点。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31‘06",东经133°09‘09"。分场经营。
二十、第二十生产队
属清河分场经营。1979年开荒建点。队部地理座标为北纬45°33‘26",东经133°09‘57"。
二十一、科研站
八五八农场科研站在振兴,虎安公路南侧,距安兴三公里,总面积5.33平方公里。地理座标为北纬45°42‘51",东经133°18‘11"。
科研站前身是农场试验队,1958年至1961年,属农业技术学校领导,1963年称良种站,地址在大院,1966年在安民,一度与中学合并。1977年迁往振兴。
科研站在农场有关科室领导下,负责农场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小区试验、良种繁育等。现有耕地2,320亩,1983年粮豆平均亩产150公斤。
科研站所在之振兴村,伪满时期,曾是侵华日军之训练所,故有“训练所”之称。1948年,虎林移民来此,为振兴中华民族,将村庄命名为“振兴”。
附:鸡西青年点
鸡西青年点全称为:鸡西矿务局恒山矿集体企业公司虎林青年农场。地理座标为北纬45°34‘57",东经133°16‘20。在八队和十队之间,距安兴26公里。1975年8月23日正式建点,经营耕地6,000亩,安排劳力一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