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1980年以来,农场兽医部门坚持“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兽医卫生防疫工作方针,认真进行畜禽传染病防治,做到农场区域内20年无重大畜禽疫情发生,保证了农场畜禽生产的稳步、健康发展。
一、组织机构
1993年至1999年2月,农场在场部地区设中心兽医站,在龙头地区设兽医分站,全场 34个生产队均设有畜牧兽医服务点,在编兽医45人。1999年 3月,农场对畜牧兽医服务体系进行改革,撤销各单位的兽医服务点,在场部设立中心兽医站,下设 4个基层中心服务站,技术服务由分散、低层次的组织模式向集中、社会化优质服务过渡。改革后,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由过去的45人减至9人。
二、畜禽防疫检疫
1993年至2000年。农场畜牧兽医部门,严格按照国家畜禽防检疫法规和农场的畜禽防疫检疫办法,及时认真地进行畜禽的防疫检疫工作:1.生猪每年春秋两次注射四针猪瘟疫苗,鸡每年春秋两次注射鸡瘟疫苗;2.奶牛、黄牛、生猪、山羊和绵羊每年注射口蹄疫疫苗,实施强制免疫接种;3.奶牛、黄牛每年进行结核和布氏杆菌病检查,凡经复检查出的结核、布氏杆菌病阳性牛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淘汰处理,禁止出售;4.从场外购入奶牛和黄牛时,必须先检疫,结核、布氏杆菌病双检为阴性者方可引进,待隔离期复检双检为阴性方准混群饲养。
三、畜禽病防治
建场以来,农场在畜禽临床普通病的防治方面,针对不同时间畜禽的常发、多见疾病症状,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使全场的畜禽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1993年至2000年,农场在畜禽病防治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1.对奶牛群定期补硒;2.给妊娠后期的奶牛皮下注射 K99—F4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实施被动免疫,防治犊牛腹泻;3.对隐性及临床乳房炎病牛的乳头实施药浴综合防治;4.对围产期产后的母牛实施监护,及时治疗胎衣不下的病牛;5.定期检测不同年龄的奶牛血离子状况,重点监测血钾、血镁、血钙、血磷和血清的含量,及时饲喂含血离子的饲料和添加剂,以保证奶牛血离子的标准含量。通过上述新技术在奶牛疾病防治过程中的应用,使犊牛腹泻下降了17个百分点,死亡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乳房炎发病由26%降至9%,隐性乳房炎发病由46%降至15%,奶牛子宫炎的发病控制在6%以下,奶牛代谢病、肢蹄病的发病率逐年减少,前胃疾病及中毒疾病治愈率达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