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衣食住行

第三节 衣食住行



                 第三节 衣食住行
  一、服 饰
  (一)着 装
  建场初期(1956~1957年),农场职工衣着朴素,女子着带大襟衣服者已少见,男子多着面料低廉的中山装和中式圆领对襟服装。中山装又有明兜暗兜之分,干部服装多四兜朝外,职工服装多四兜向内。颜色以黑、蓝为主。夏季女青年穿“布拉吉”(苏联式连衣长裙)就算很时髦了。冬季服装的上衣大体分为两类:一为圆领对襟明线棉衣外罩中山便装,一为干部服式棉衣(类似于中山装)。裤子则较为统一,多为前开口式棉裤。冬季服装样式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无大变化。
  此时期的鞋子以手工缝制的居多,夏季多为纳底圆口布鞋,男子的鞋无绊带,女子的鞋有绊带。冬季多为纳底、高帮且可用鞋带系合的布质棉鞋。帽子以圆顶带遮沿的为主,冬季则以布面尖顶带有较长护耳的狗(狐狸等)皮帽为主,平顶式皮帽少见。女子则以围棉织围巾为主,用白色兔毛线织成的带有镂空图案的围巾则是当时围巾中的最上品。
  1958~1967年,服饰以肥大宽松的军装居多,主要原因是当时农场人民以转业官兵为主。这一时期流行的还有类似中山装的青年服,为年轻人所青睐,这种衣服的特征是把中山装下部的两个明兜改为暗兜并且加盖,上边只留左边一个无盖的小兜。由于这种服装制作比中山装简便,而且又比中式服装更为适用,因此很快为多数人所喜爱。带大襟衣服除中老年妇女外,一般很少有穿的了。中式圆领对襟上衣几乎绝迹。
  这一时期的鞋子,夏季以布面胶底单鞋(俗称水袜子、解放鞋)为主,布面圆口纳底鞋为休闲鞋。冬季以棉胶鞋(一种机器制作的布帮橡胶底棉鞋)为主,亦有穿大头鞋、反毛皮鞋者。穿光面皮鞋的一般为干部。
  1968~1976年,服装仍以军装为主,原因是农场被改编成为生产建设兵团,青年职工被改编为兵团战士,农场除了进行生产经营以外,还兼有屯垦戍边的任务,因此军装就成了最流行的服饰。另外,由于大批城市知青的到来,也把当时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流行的服装带到了农场,使农场人民的服装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最明显的是标准的中山装成为人们在正式场合的着装。这一阶段的后期即 1973~1976年,在青年中流行一种喇叭裤(与西方国家青年人中流行的牛仔裤类似),而且也开始有人偷偷在非正式场合穿着西装了。 总的说,这一时期服装的特点是: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灰黑,老少都一样,谁也别说谁 。
  人们的鞋帽在这一时期开始发生变化。由于成年妇女多从事生产活动,手工缝制的鞋帽明显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机制鞋帽。这一时期人们劳动多穿胶鞋(一种矮帮或高帮的橡胶底的鞋),休闲鞋以北京和上海产的 “懒汉鞋”(北京产的面料为黑色条绒,上海产的为黑色礼服呢面,白塑料底,鞋舌和鞋帮间连有松紧带)为主。 男青年中最时髦的是上海产的头部略方的系带的“青年式”皮鞋或“回力牌”白色运动鞋。这一时期,女青年中流行一种黑灯心绒面料的搭绊鞋。这种鞋的头部比较尖,鞋口呈方圆,暗线合底,在鞋尖处留有非常优美的细小的细裥,它不仅充分衬托出了女性丰腴的脚背,同时由于当时的鞋多是平跟,而这种鞋的塑料底却是低高跟,比其他的鞋子高 2厘米左右,这微小的变化,导致这种鞋子极为流行。大头鞋和棉胶鞋仍是这一时期过冬的主要鞋子种类。冬季另有灰黑蓝色棉(皮)大衣,多为工作服。
  自建场到1977年,在衣着方面,人们奉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老传统,因此人们的服饰多有补钉。其主要原因,一是人们的收入低,用于食物的消费占家庭消费总量的70%~80%;二是子女多,一件衣服常常是“老大穿完老二穿,缝缝补补给老三”;三是国家棉布短缺,实行配给制,买布要用布票,稍微富裕一点的人想买也无处买。从80年代开始,人们的收入开始逐年增加,人们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丰富起来,加之计划生育后家庭人口大为减少,使人们的服饰消费成为可能。
  1977~1989年,这一时期服装的主流是中山装与西服,特别是后期,西装成为主要服装,并配有马夹。冬季除少数人仍穿做工粗糙的布质或皮质大衣外,羽绒服因样式美观、份量轻、保暖性能好而受到人们欢迎。冬季在中青年女子中流行的则是一种以毛料为质地的短大衣,黑色为其主要色彩,另有花呢大衣,是其中较为贵重的。20世纪80年代初,夏季女子着装特征是上身短衫,下身裙子,如百褶裙等。
  1984年中国女排获得“三连冠”后,人们开始对运动服情有独钟,特别是学校,把运动员服装作为校服,由学生统一着装,一直延续到2000年。
  1989年夏季女青年中盛行 “V”型装,即上身着宽松舒展的上衣,配以较少约束蓬松型发式,下身着紧身裤,配以高筒窄底的皮靴或半高跟、高跟皮鞋。特征是上宽下窄,上松下紧,整个人体呈“V”型,充分显示生命力的健美。
  此时期内,人们的鞋帽与前一时期有了明显不同。皮鞋已经流行,人们开始注意鞋子的式样。鞋子式样主要有系带式和无带式两种,各种登山鞋、旅游鞋为老人和孩子们所喜爱。女人多爱穿高跟鞋,高跟鞋不仅面料层出不穷,而且鞋跟一时细长如锥,一时粗大如锤。曾流行于五六十年代的圆形平顶带耳皮帽重新出现在冬季。
  1990~2000年,伴随改革开放,在思想观念不断解放的同时,人们的服装几乎达到的日新月异的地步。1991年,男子的服装由最初的标准西装过渡到各种被简化或被复杂化了的西装。1993年又出现各种样式、各种色彩的夹克衫、休闲服、文化衫等等。所谓“文化衫”是一种圆领、短袖、肥大、宽松的质地为32支的细棉纱汗衫,其特征是在胸前或背后印上一些带有情感发泄意味的文字,如“烦着呢,别理我”、“真搓火(真窝囊)”、“没钱”、“真累”、“找乐”等。这一阶段的前期,男子冬季服装以黑色皮夹克为多,后期则又以配有相同颜色的毛领红(黑)色短皮大衣为主。女子的服装更是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如旗袍、脚登裤、超短裙、短袖衫、无袖衫,冬季则是各种皮大衣、毛呢大衣、毛料大衣等等,不一而足。1999年至2000年冬季,男人中间又开始穿着曾流行于80年代的羽绒服来,颜色为铁灰色,腰部配有红色装饰条。这一时期人们服饰最显著的特征是外衣内衣化,特别是夏季,青年女子着装最时髦,讲究“小、透、露”;男子则讲究穿品牌,个别人一件(套)衣服近千或数千元者有之,以显示其地位或富有。
  人们的鞋帽在这一时期也发生重大变化,除去国产各式花样鞋帽外,国外进口的鞋帽也开始为较为富裕的年轻职工所享用。女鞋从70年代末开始流行高跟鞋,先中跟,后是中高跟,又有了坡跟和超高跟,后来发展到铅笔那般的细瘦。 1999年至 2000年,青少年女子中流行两种鞋。一种是鞋底厚达10厘米以上“升高鞋”,这种鞋类似京剧中人物穿的那种厚底靴,只不过上小下大,青少年女子穿着此鞋后,瞬间长高许多,但给人以沉重感。另一种是鞋的前掌和后跟一样的两寸来高的高跟鞋。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两种鞋并不能给人以美感,但却让许多女子青睐,主要原因是“升高”了身体矮小女子的身高。此一时期内,由于狐狸、紫貂、水獭等野生动物为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因此帽子的皮毛的品种日益增多,而且质量比之以往大有提高。
  (二)化 妆
  农场女子化妆过程大致可分为敷底粉、抹胭脂、描黛眉、画眼影和涂唇膏等五个步骤。
  自建场到20世纪70年代末,农场人民中除了极特殊情况如男婚女嫁等,很少有人化妆。即便化妆,也仅仅是女子烫烫发,略擦些胭脂口红。
  自建场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男子发型无大变化,主要以分头(又有左分或右分之别)为主,间有背头。从70年代中期开始,男子发型出现变化,特别是城市知识青年,发型多为青年式(顶部呈波浪状,耳侧长鬓角,额前发丝被烫成菊花状)。 自建场到“文化大革命”前,青少年女子发型以在背后梳两条辫子为主,并多在辫子的近末梢处用花布条或彩绸条系住,以免松开。辫子一般长至腰间,也有个别长至脚跟者。中年妇女多留齐耳短发,用发卡从耳际向后卡住即可,老后妇女多在脑后留发簪。“文化大革命”中,青少年女子发型发生变化,长辫子多被剪去,仅在耳后上部用红绳系出两股成山羊角状,中老年妇女发型无变化。
  进入20世纪80年后,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化妆也逐步大众化。20世纪90年代初,有白发的中青年男女时兴染黑发,中青年妇女做面膜、描眉画眼影。
  20世纪90年代后期,农场内崇尚美眉者,大多把眉画得纤细而且直,形如春天的柳叶;更有甚者到美容院将多余的眉毛拔除,仅留细眉两道。个别者化妆过浓,使之失去了原有的风姿,反为不美。追求美目的女子把单眼皮改为双眼皮者也屡见不鲜。此一时期内,男子蓄长发者不乏其人,少女少妇剪短发如男子者有之,染红指甲、红趾甲者亦有之。2000年,出现了一些把黑发染成彩色头发少男少女,成为农场场部街头巷尾的一大景观。
  (三)饰 物
  饰物包括戒指、项链、手(脚)镯、手链、耳环(俗称“坠子”)等。这些饰物1976年以前在农场内很少有人佩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开始流行。戴项链者一般为女性,质量以黄金、钻石、水晶、珍珠或玉石的居多。戴戒指不分男女,仅在质量上有所差别:男子的一般粗大且质地多为纯金,女子的除了小巧和质地为纯金之外又多镶有钻石。银戒指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戴,后来逐渐绝迹。耳环最初在新婚女子中流行,后来发展到少女和中年妇女,质量依家庭经济条件而定,样式则根据个人爱好选择。手镯一般只有中老年妇女或婴幼儿才佩戴,佩戴脚镯的则仅局限于尚不会行走的婴幼儿。20世纪80年代,青年男子流行戴墨镜。
  二、饮 食
  农场人民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吃零食者多为少儿或青少年,青少年中又以少女居多。建场初期到1990年前后,人们总是把能够保存的美味或营养价值高的食品保存到节假日,特别是春节期间享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春节期间大吃大喝的习俗已经渐渐让位于休闲和娱乐。
  (一)水
  农场人民在饮水方面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自建场至1972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内,除场部地区外,各生产队的生产生活用水均取自于露天井,即在人工挖掘的浅井内取水。这种井一般直径1.5米,深8~15米不等,配以辘轳。每逢冬季,井口易被风雪封死,不仅取水难,而且挑水者极容易滑倒摔伤,因此各单位在冬季每十天半月就需派人用镐刨冰清雪。夏季一遇大旱,吃水就难以保证,人们还得到小溪或河边去担水吃。后来为了卫生,人们在井上建起由四根柱子支撑的木质亭子,此法虽可挡雨,却难以遮住随风飘来的污秽物。
  1973~1989年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农场经济发展较快,积累有所增加,经过多方努力,全场绝大多数单位都用上了自来水,结束了人们吃水要摇辘轳、用桶挑的历史。从1956年建场至1973年,各生产队的生产生活用水均依靠人力用辘轳从井中提取。1973年10月15日,十三队队长成家声从双鸭山矿务局请来勘探打井队,经勘探打井队队员的5天努力,打出一眼深140米的深水井。1973年11月20日,十三队职工刘增茂家厨房自来水龙头中流出清澈的地下水,从此开始了生产队职工家庭使用自来水的历史。1999年,根据“农场投一部分,单位筹一部分,职工出一部分”的原则,解决了煤矿打自来水井的资金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煤矿自来水工程告竣。同年11月15日,煤矿职工刘发章打开自己家的自来水龙头,随着清水的喷涌,宣告农场职工家庭吃辘轳井水历史的结束。生产队自来水工程从1973年初始,到1999年竣工,先后经过六届农场党委、七届行政领导班子共26年的努力。
  1990~2000年为第三阶段。这个时期,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饮用自来水,开始注意饮用水的国家标准化。经过农场努力,全场各单位的自来水均达到国家标准,有的单位如十二队等,利用资源优势,已经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标准。
  与此同时,各种饮料如果汁、鲜奶、矿泉水等在职工家庭中也成为平常之物。饮茶之道古已有之。除多数人饮用洁净冷水或白开水外,场内约有 30%的成年人喜爱饮用茶水,而且祖籍南方者多喜绿茶,祖籍北方者多品红茶或花茶。
  (二)主 食
  1956~1962年,玉米面、大查子(用玉米籽粒粗加工而成)等粗粮占主食中的 80%。1963开始,粗粮逐步减少,面粉、大米日渐增多。到70年代,农场人民开始以面粉、大米等为主。进入90年代后,过年过节吃什么已经不为大多数人所关注。
  在粗粮中,人们习惯食用大查子粥、玉米面大饼子、小米干饭、二米饭 (一种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闷制的主食)。 用玉米面煮粥喝,并配以玉米面饼就咸菜,别有风味。细粮中人们最喜欢饺子、油饼、面条、油条等。人们最常做的家常食品有大米粥、大米干饭、馒头、花卷、包子、面片儿、疙瘩汤等。各种机制或手工制作的点心,一般是人们年节、喜庆时食用的,更多的则是用来作礼品送人。
  (三)副 食
  建场至20世纪 70年代中期,农场副食以豆油、蔬菜为主。豆油定量供应平均每人每年约9公斤,以后逐年增加,直至随意购买。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流通领域的变革,新鲜鱼、肉和时鲜水果已经成为农场人民的主要副食。
  肉类。自建场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猪肉为主,实行定量供应,平均每人每年约 9公斤。因此,每逢冬季,人们便捕猎野猪、狍子、野兔、野鸡等野生动物,以补肉类品之供应之不足。
  蔬菜。从建场至20世纪 80年代末期,冬季和春季主要以韭菜和冬贮菜(卷心菜、萝卜、马铃薯)、咸菜以及渍酸菜为主。 咸菜一般有黄瓜、萝卜、蒜、蒜茄子、芥菜、雪里红等。初秋晒干菜以备冬季食用已成习俗,所晒干菜一般为萝卜、茄子和豆角等。夏季和秋季以豆角、茄子、番茄、辣椒、黄瓜等为主。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食用的蔬菜品种日益增多。在冬季人们也可以经常食用如豆角、茄子、番茄、辣椒、黄瓜、韭菜、蒜苗等新鲜蔬菜,其他南方种类蔬菜如竹笋、鲜藕、莴苣、西兰花(菜花)、洋葱、冬瓜等,在人们的餐桌上屡见不鲜。富有人家偶有亲朋自远方来,甲鱼、螃蟹、蚌、蛇以及南方江河湖海特产也尽可享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消费观念也悄悄地在向市场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民遇有红白事招待亲朋、三五好友相逢叙旧,也多到饭店就餐。双职工家庭平时也常到街头的摊床上购买主食或副食。特别是清晨,场部地区职工家庭多不举炊,到小吃部用早餐已是平常事。农场人民饮食消费观念的变化,推进了饮食服务业的发展。街头饭店自不必说,仅每天清晨、中午、傍晚游走于大街小巷的销售各种主食和副食的商贩就不少于数十个,叫卖之声此伏彼起,十分热闹。不仅活跃了市场,方便了人民生活,还解决了部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四)酒 类
  建场初至1958年,人们饮用的酒类多为周围村民作坊烧制的白酒。1959年至1976年,农场粮油站生产的“北大荒牌”瓶装60度白酒最为人们喜爱。节日期间偶有饮用外地果酒的,但不多见。1969年至1976年间,上海、宁波青年经常自己动手,做一种叫做“酒酿”的介乎于米酒与米饭之间的东西食用,这种东西已不属于酒类,而是属于食品了。1977年至1989年,人们除饮用自产白酒外,完达山食品厂生产的“雪花牌”啤酒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酒类饮料。1990年以后,由于酒类市场的开放,各地的酒如潮涌入农场,人们饮用何种酒实难尽述,除价格昂贵的外国酒以外,包括国酒茅台在内的各种名酒也经常出现在职工家庭的餐桌或宴席之上。
  三、住
  农场民居经历了简易实用(1956~1965年)、坚固耐用 (1965~1992年)和美观舒适(1993~2000年)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民居种类:
  马架子(又称窝铺、窝棚)。一种用木杆、树枝和茅草等物建成的“人”字型的低矮的临时简易住房,有门无窗,仅能遮挡风雨,不能保温,为转业官兵(1958年)和知青(1969年)开荒建点时的主要住房。
  拉合辫房。一种用干草和泥编垒起来的住房,门窗齐全,通风透光性较好,保温性能较好,但易患鼠害,牡丹江市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曾建此类住房以栖身。
  地窨子。搭建在山脚下的半地下式的临时住所。1958年至1973年间,人们冬季上山采伐林木时多住此类房屋。在屋内顺山脚挖沟并覆以砖石和泥土,一侧通烟囱,一侧通炉灶,燃火后可取暖。此种房屋保暖性强,但防火性能差。
  土坯房。一种土木草石结构的长期性住房,一般以石为基础,土坯为墙、木为梁架、草为顶盖。此类房屋门窗齐全,通风透光性较好,冬季保暖,夏季纳凉。缺点是雨水冲刷后室外墙土易剥落,每隔一两年需要用泥对墙体进行修补。此类房屋布局为进屋是厨房,厨房后小间是卧室, 多为老人居住;大间为起居室或兼客厅, 南或北有火炕,人口多的家庭南北均有火炕(又称“对面炕”)。此种布局为后来的穿鞋戴帽、砖瓦房所沿袭。农场的土坯房多建于1959年。
  穿鞋戴帽。九队创于1965年,土木石砖瓦结构的长期性住房,主要以石为基础,砌砖为柱,垒坯为墙,架木为梁,覆瓦为顶。此类房屋的优点和缺点与土坯房相差无几。特点是以砖为柱,减轻了屋顶对墙体的压力,与土坯房相比,相对延长了寿命。
  第二阶段的民居主要是石砖木结构的砖瓦房。1965年以后,农场职工队伍基本稳定下来,人们对住所质量有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求经久耐用,二是要求住房面积扩大,三是要求材料优良。因此,自1978年后室内布局出现变化:室内厨房与卧室面积减少,客厅面积增大,讲究客厅布置。土暖气(每户独立的采暖系统)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1980年以前农场房屋的主要特点是一栋多居4户,每户为30至 60平方米不等,根据家庭人口而定。
  第三阶段的民居开始向楼房发展。 1982年,农场建成第一栋居民楼, 至2000年先后建成居民楼或居民办公两用楼15栋,除前二栋为三层外,其他均为六或七层。楼房均采取集中供热。
  四、行
  建场初期,农场交通十分不便,每日仅有虎林县和宝清县通往密山县的汽车各一次,路过畜牧队、四队、五队、八队、养蜂队、九队和场部。另有客运火车停靠杨岗、 新建(邻近五队)、兴凯(场部)、红山(八队)。其他单位均不通客运车辆。1956年至1978年的22年间,人们因公或因私到场部或县城办事时,除个别人骑自行车以外,多步行或搭乘运输车辆。当时人们能够搭乘的车辆主要有:
  马车。马车是各农牧生产单位1956年至1982年间主要的运输工具,每个单位有数台或十数台不等,主要用于运送生产生活用品,是人们搭载最多的交通工具。
  胶轮拖拉机。一般用于农业生产,农闲时常用来运送大宗生产资料、建筑材料和生活必需品,如化肥、沙石、粮油、百货等,是人们搭载较多的交通工具。
  载货汽车。农场载货汽车多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汽车。但是此类车辆进入生产队有很强的季节性,主要是在春季运送肥料、秋季外运商品粮时才进入农业生产单位,因此搭载此类车辆的多为生产队的管理人员。
  1979年,农场投资购进一台客车,改装一台客车,由汽车队负责,在场部至十三队和二十队区间、场部至九队至十二队区间的各生产队进行客运业务,结束了人们出门办事以步代车或搭载其他车辆的历史。自1979年始,自行车敞开供应,绝大多数职工家庭有了自行车,所以1979年到2000年,人们近距离行程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
  1993年到2000年,摩托车、小汽车、微型公共汽车等加入到人们的交通工具行列。另有用三轮摩托车改装的一种轻便的运输工具,被人戏称为“跑的快”,从1998年底出现在农场的大街小巷。由于其方便快捷,随呼随到,有路就可以通行,而且价格便宜,场部内一律 2元,因此成为人们在场部地区的重要代步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