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婚、丧、寿

第二节 婚、丧、寿



  婚:1949年前的北大荒,流传着“北大荒真荒凉,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的歌谣。缺少大姑娘成了当时小伙子们的一块心病。他们不得不到附近的村屯去找对象,这样农场和这些村屯,就结成了姻亲关系。人们风趣地称这样的村屯为“老丈人屯”。
  那时男女青年结婚,婚礼十分简单。农场派去马车,把姑娘接来,在职工们列队欢迎之下,把新娘送进马架子里就算结婚了。1956年,鸡西垦荒队合并到农场后,来了一批山东女青年。从此,农场才有了自己的大姑娘。1958年,转业来场的一部分官兵,就是和这些姑娘在艰苦创业中结成姻缘的。那时他们的婚礼仍然沿用部队的优良传统,简朴大方,不请客、不送礼。战友和同志们买来糖块和香烟,捧来自己炒的黄豆和苞米花,加上热气腾腾的开水,祝贺嬉逗一番,就算是隆重的婚礼了。这种别具一格的婚礼,真有“洞房无花烛、马架度蜜月”的意境!尔后,随着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树立。男女青年结婚,一般由农场的各级组织为之操办,举行新式结婚典礼。领导和同志们纷纷送来大红对联,写着:“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同心同德,白头到老”,以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到了七十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男女青年结婚也有所讲究。结婚时有的摆酒席,有的送聘礼。到了八十年代,又兴起了旅行结婚的热潮。男女青年借度蜜月之机,到祖国各地游览观光,开阔眼界。远至北京、上海,近至鸡西、牡丹江。这种结婚形式虽有另一番兴味,但花销较大,要量力而行。
  丧:建场初期,人死后,穿上寿衣,蒙上脸,装入木棺,挖坑埋葬,并立上木碑,用土培成一个园形坟堆,晚辈人在坟前烧点纸,哭泣悲恸一番,就算办完丧事了。到了第二年清明节,儿女晚辈去添土扫墓,进行祭奠。五十年代后期,人死了,开追悼会,送挽联、花圈,以表哀思,儿女晚辈臂戴黑纱表示哀悼,然后把死人葬入墓地。这种殡葬形式,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初。现在按照政府的要求,党员、干部及其家属死后都要进行火葬。火化后,把骨灰装入骨灰盒内,安放在公墓馆,每年清明节,儿女晚辈前去祭奠。从此,火葬逐步代替了过去挖坑土葬的老习惯。
  寿:随着农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寿命也不断增长。据1984年统计,全场60岁以上的老人有662名,其中男366名,女296名。70岁以上的老人有326名,男164名,女162名。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人活八十也不希奇了。全场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87名。更值得庆幸的是还有3名90岁以上的老寿星。
  三位寿星简介如下:
  侯氏,女,汉族,现年94岁。1890年10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鸡东县。现住八五一○农场二十三队。她身体无大病,生活能自理。不吸烟、不喝酒。
  孙文浩,男,汉族,现年91岁。1893年8月16日生于吉林省东风县。现住八五一○农场档壁镇林场。他身体无病,行动方便自如。不吸烟,不喝酒。
  陈风清,男,汉族,现年91岁。1893年生于山东省沂南县。他身体健康,每天早起散步。能劈柴,能照看小孩。眼不花,能引针,他吸烟很少,不喝酒。
  这三位老人长寿的秘诀是:
  少吃荤,多吃素;宽胸怀,少发怒。
  不懒惰,勤劳动,张驰劳逸要适度。
  饮食起居讲科学,禁烟忌酒定长寿。